2018年8月下旬,受台风“温比亚”影响,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地区连降暴雨,造成弥河流域沿岸村庄河水倒灌,大量民居、农田、大棚遭受前所未有洪涝灾害,情况十分危急。2018年8月26日,山东省消防总队淄博支队接到总队调派命令,第一时间出动595名官兵、1套远程供水系统、42辆执勤车辆、10台大型工程机械前往潍坊寿光灾区开展洪涝灾害抢险救援任务。笔者第一时间随支队后勤保障官兵50余人前往灾区开展现场勤务保障工作。在连续奋战十余天的时间里,后勤保障官兵在天气极其恶劣、受灾极其严重、人员极其疲惫、压力极其严重的情况下,精心组织,主动作为,为抢险救灾官兵提供了坚强有力的后勤保障。在全力做好保障的同时,也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引发了笔者的思考。如何加强重大灾害事故现场后勤应急保障,充分发挥消防部队在抗灾救援中的主力军作用,确保救援取得成功,是当前各级消防部队后勤保障工作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下面笔者就此谈几点认识与大家共同探讨。
重大灾害事故现场后勤保障工作的特点
此次潍坊洪涝灾害增援工作开展长达十余天,经受了暴雨、高温日晒、蚊虫叮咬、连续作战等多方面考验,结合此次现场增援保障任务,笔者对此类灾害事故现场保障工作特点进行了总结:
灾害事故的突发性。地震、洪澇、山林火灾等灾害事故具有突发性特点,无法预判其发生时间、发生地点、气候条件,导致抗灾救援力量到达现场后,现场所需的后勤保障器材运输车辆、油料供应、医疗卫生、饮食、救援工具等供应不及时,抗灾救援很难在短时间内展开。
保障任务的繁重性。 由于地震、洪涝、山林火灾等重大事故具有突发性、连锁性、毁灭性等特征,现场救援工作日益艰苦复杂,持续时间长,参战力量多,物资消耗量大,后勤保障任务繁重。这就决定了重特大灾害事故应急保障对于装备车辆性能、官兵体力、保障工作指挥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保障需求的复杂性。 一是保障对象存在多面性。此次潍坊抗洪重大灾害事故现场,除了消防部队外,还有解放军、当地政府机关、社会救援力量等不同参战力量协同作战,后勤保障工作不仅要做到自我保障,还要做到统筹兼顾。二是保障受众存在差异性。灾害救援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岗位包括指挥员、通信员、装备技术员、医疗救护员、一线战斗员等等,岗位的不同导致保障的时机、内容都不同,需要保障人员精心策划、调度,大大增加了后勤保障的难度。三是保障水平存在局限性。由于重特大灾害事故发生的时间、气候、交通等不确定因素,后勤保障工作的实施受到现实条件的约束,如此次救援中,暴雨过后持续高温日晒天气,官兵的防暑降温工作受到挑战。
重大灾害事故现场后勤应急保障的现状
此次保障工作中,支队专门抽调保障警力40名,1辆宿营车、1辆油料保障车、1辆淋浴车,利用驻地学校食堂开伙,每天2趟往返350公里从淄博运送满足595人的食品物资,专门制定“作战每日食谱”,确保早餐有牛奶鸡蛋,午餐荤素搭配丰富,晚间准备临时夜宵,每日饮食营养丰富不重样;小到袜子、洗漱用品,大到饮食、油料等,全力保障满足需要,确保增援人员按时吃上热饭、洗上热水澡、补充维生素,是全省唯一一个实现饮食保障自给自足的支队,圆满完成了保障任务,但仍存在亟待改进和解决的问题:
思想准备不够充分。 虽然各级领导对加强后勤应急保障建设非常关注,但由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对困难估计不足、特点把握不准、实兵拉动演练不够,遇有紧急任务,反应不迅速、人员难集中、物资难筹供、车辆难到位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保障预案不尽完善。对当前重特大灾害事故发生形势研判不足,在制定抗灾救灾预案没有专门的后勤应急保障预案,导致了现场保障工作开展分工不够顺畅,影响了保障工作开展的效率,一旦遇到重特大灾害性事故,就会造成保障指挥的无序。
组织指挥不够顺畅。 各级、各类应急保障分队的任务、职责虽有界定,但顺畅的组织指挥体系尚未建立。战勤、装备、卫勤、运输等专业分队由于平时自成体系,缺乏足够的实兵合成训练,不能很好地满足应急保障的需要。
饮食供应不够及时。此次增援部队驻扎集结点较为偏僻,附近没有大型的批发市场采购物资,加之当地受灾严重,食材采购成为一大问题。前期,支队采取从淄博制作盒饭运送至增援现场,来回里程将近200公里,往返一趟将近5个小时,很难保障官兵按点进餐,随后随着社会捐赠、当地政府供给物资增多,遂采取现场制作伙食方式保障饮食。
卫勤保障不够充分。重大灾害事故现场,随时都有发生山体滑坡、房屋倒塌、坠落损伤、跌物击伤、烫伤烧伤等事故的可能,救灾官兵长时间进行高强度的救援行动,加之环境恶劣,易疲劳过度或发生晕倒、中毒现象,当后方缺乏救助和急救设备时,容易失去最佳救护时间,使官兵和受灾群众得不到及时的救助。
做好重大灾害事故现场后勤保障工作建议
为保证消防部队处置各种灾害事故任务的顺利完成,必须全面建立组织网络化、服务系列化、反应快速化、信息数字化、运作规范化的后勤保障机制,努力建设一支力量精干、手段精良、保障精确的后勤保障队伍,实现后勤保障与作战准备同谋、后勤保障与作战指挥同行、后勤保障与战略战术实施同步的新时期后勤保障理念,确保在重大火场和灾害事故现场后勤保障有序、及时和有效。
建立健全后勤应急保障指挥机制,形成职责分明的战时后勤保障网络。由于重特大灾害事故的处置涉及的单位多、人员多,需要调用的各类器材装备多,往往会给后勤保障工作造成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困境。因此,必须在消防部队内部建立健全后勤保障供给组织,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同时,又便于调动地方增援力量和装备物资,协调后勤保障供给工作。支队级可设立后勤应急保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辖生活保障分队、油料器材装备保障分队、车辆器材装备维修保障分队和卫勤保障分队等。各保障分队除内部人员外,可与地方汽车修理厂、加油站、交通运输部门、基建部门、医院、化学专家等相关单位和人员参加的签约保障协议,建立起有效的后勤保障供给体系,并按照各自分工明确职责,做好车辆调度、维修保养、油料供应、装备器材供应、饮食供应、被装供应和医疗救护保障、洗消、善后等工作,使战地后勤保障工作形成网络,做到有条不紊,杂而不乱。
制定完善后勤应急保障预案,积极组织模拟保障实战演练。各级后勤部门应积极会同战训部门制定好后勤应急保障预案,将交通工具调度、装备供应、饮食供给、油料供给、医疗救护等内容详细列入预案,并明确分工,落实责任。要通过预案的制定和熟悉,使所有应急保障人员明确车在何方、油在何处、医疗救护在哪里、自己的职责是什么。在制定和熟悉预案的基础上,各级后勤应急保障领导小组应主动牵头,及时汇报,按时召开例会,适时地组织模拟供给保障实战演练,以确保战时不乱,保障到位。
畅通健全饮食保障渠道,确保现场参战人员能及时恢复体力。 由于重特大灾害事故的处置时间较长,参战人员体力消耗大。为此,必须在维持连续作战的情况下,确保一线官兵能及时喝上热水,吃上热饭,使参战人员能迅速恢复体力。参加救援回队后,要保证能及时洗上热水澡。这就要求生活保障分队在平时要落实专人负责,熟悉饮食供应单位情况和联系方法、运送方式。战斗结束后,要能迅速联系地方宾馆浴室或安排中队开启洗澡设施,熟练运用淋浴车等新型装备,保证救援官兵回队后能洗上热水澡。
积极落实装备维修人员,确保参战车辆器材装备性能良好。由于重特大灾害事故处置的复杂性,决定了车辆装备器材必须长时间运行或多次重复使用,特别是保障运输车因长时间的高速运行,易因缺少润滑、冷却、路况差等而发生故障或损坏。救援工具及强光照明灯等也会因长时间使用而损坏或需充电。因此,车辆器材装备维修保障分队应落实专人负责,保证 24小时随时维护抢修,在短时间内使装备器材恢复执勤。在加强平时车辆器材装备的保养,确保车辆器材装备性能完好的基础上,战时要根据现场需要随时调集有关单位抢修人员到达现场,保证车辆器材装备随时有人维修,满足一线作战需要。
建立健全物資供给体系,形成畅通无阻的物资保障供给网络。处置重大灾害事故,因任务重、处置时间长,势必会耗费大量保障物资等。因此,各应急保障分队应根据任务需要和现有战备物资实际,科学调整储备结构和数量,建立应急筹措网络,保证遇有情况能及时供应。并采取警民兼容的办法,拓展储备渠道。与地方政府及重点地域的集贸市场、商场、超市和有关机构建立物资保障支援关系,疏通社会供应渠道,提高后勤持续保障能力,确保一线作战需要。
掌握必备的救护知识,开辟战时救护绿色通道。重特大灾害事故难免造成人员伤亡,如压伤、砸伤、烧伤、中毒等。因此,卫勤保障分队在平时应组织人员开展自救和互救演练,使官兵掌握基本的救护技能。同时,要按照卫勤保障预案要求,储足药品器材, 24小时安排人员值班。战时要根据现场救护需要随时调集有关单位人员到达现场开展救护工作,并要有急救人员跟随作战部队,做好受伤人员的急救和转院治疗工作。
重大灾害事故现场后勤应急保障是一项相当复杂的工作。各级后勤保障人员必须牢固树立“服从实战、服务实战”的后勤供给保障意识,在实战中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后勤应急保障的新路子、新模式,为处置灾害事故提供有力的保障。
(山东淄博战勤保障大队 丰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