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陈雄
有人说,当科学教师难,当农村科学教师更难,当农村边远贫困地区的科学教师更是难上加难。我担任学校的科学课老师后,认真研读课标、研究教材,充分利用校外自然资源,开辟校内“科学实验园”,加强对学生的探究指导,指导他们开展高质量的探究活动。
千方百计利用好自然资源
我工作的学校是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泗桥中心小学,属于典型的边远地区,实验设备都是几十年来自然实验室遗留下来的,很难满足科学实验的需要。为了更好满足科学教学的需要,我充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发挥地区优势。
科学课中涉及的许多动植物,在农村比比皆是。比如,在农田里,春季有绿油油的禾苗,秋季有金黄的稻谷;在花丛里有飞舞的蝴蝶,田野里有泥鳅、小鱼,偶尔还会跳出一两只青蛙;在野外有各种各样的植物,树叶的颜色会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除此之外,河里的小鱼、树上的小鸟、山坡上的岩石、河滩上的卵石,到处都是科学课里的实物材料,这些丰富的资源给农村小学科学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我根据课标要求,从农村自然资源、身边资源和自然现象中去寻找与科学教学相对应的内容,就地取材将大自然的实物作为科学教学的实物材料。有的按科学教学进度随时取材,不能按进度取材的,就按季节或方便时取材,制成标本以备教学时取用,把潜在的资源转化为外显的科学资源。
科学课里许多罕见的自然现象,在农村也比较方便让学生观察体验,比如日出山峦的雄伟、月挂树梢的瑰丽、山上风化岩石的奇妙、电闪雷鸣的惊魂等,这些都是城市学生难得一见的自然现象,却是农村学生得天独厚的科学资源。
对于有安全隐患的学习,我就身体力行。有一次,为了上好《各种各样的花》一课,我利用中午休息的时间,到离学校五公里远的山坡上采摘。我为了摘一朵长在山沿上的白色杜鹃花,差点摔下山去。但看到学生学得开心、高效,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为了让学生真实体验,每年在执教这节课时,我都会利用科学兴趣小组活动时间,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天蓝蓝”花圃基地观察体验,既让学生有了亲身的经历,又提高了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
想方设法用好“科学实验园”
由于安全因素的考虑,许多校外实践活动被取消,这就给学生开展室外科学探究带来不便。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向学校汇报并征得主要领导的支持,克服资金、设备等困难,最终在校园内征得一块地开辟“科学实验园”。
我们选定的是一块荒芜的草地,草地上杂七杂八地长着几丛竹子,我自费请了一个工友,每天和他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和放学时间在草地上劈竹挖土,平整土地,常常累得汗流浃背,手也磨出了泡。有了一个崭新的园子后,学校更支持了,特批买了三个鱼缸和二十几个花盆。
为了让实验园尽早有更多花草树木,我们自己动手,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到野外采挖移栽,并把自己家里的一些花木搬进来。功夫不负有心人,“科学实验园”终于大致建成了。
我按照教材的有关内容,把大自然浓缩进“科学实验园”内,学生能很方便地在“科学实验园”内观察、认识、体验。利用“科学实验园”,既能完成教材要求的许多在课堂和实验室无法完成的探究活动,又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科学创新的精神,营造学校科学教育氛围。
“科学实验园”内设有“作品展示区”“养殖区”“花卉区”“气象区”。在养殖区,我们放养金鱼、蜗牛、蚯蚓、泥鳅、蚕等。以养蚕为例:蚕的一生经过卵、幼虫、蛹、成虫(飞蛾)四个阶段,它的生长变化过程,要经过几周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有了“科學实验园”后,我们就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随时观察蚕的生长变化,比起之前只能在家里饲养、观察方便了不少。
“科学实验园”的设立,大大丰富了科学教学资源,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为了更好地对“科学实验园”进行管理,我们又组织成立了“科学兴趣小组”。学生以参加“科学兴趣小组”为荣,以进到“实验园”为乐,全校掀起了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潮。
认真细致做好探究活动指导
小学科学探究活动是否成功,除了与实验材料有关外,还与教师细心的指导有很大关系,因此切实做好对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指导至关重要。
首先,引导学生将探究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教育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做自然界的有心人。比如,提示学生观察什么植物在春天开花,什么植物在秋天结果。下雨了,小溪的水有什么变化?河水为什么会发臭?为什么夏天会突然下雨?
开展集中的校外科学学习时,我引导学生留心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采集一些植物做成标本;引导他们观察花的颜色、形状等特点;引导他们寻找一些小动物进行观察,跟踪一些小动物的足迹,如看蚂蚁是怎样把比它大几倍的动物拖入洞内的;鼓励他们在下雨时,留心观察天气的变化,注意周围的环境变化。
这些自然界的现象,都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如果学生养成了随时留心观察的好习惯,他们对自然界的感知也就越来越丰富,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也就会越来越强,这样,科学探究的质量就能得到充分保障。
其次,要引导学生设计探究活动的方案。教师要从目标要求、内容方法到活动的必要条件、设备提供、时空安排,都进行全面周密的思考,并吸引学生参与制订方案。比如,在上《测量水的温度》一课前,我引导学生重点思考分几组进行实验,每组几个人,要多少烧杯,几只温度计,几瓶热水,冷水要多少等,然后思考怎么分工,安排谁负责操作,谁负责记录等。有了完整的实验方案,学生在开展课堂探究时就不会乱作一团,就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第三,细化随堂引导。随堂引导就是要关注、回应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比如,发生抢夺实验器具、观察小动物等安全隐患时,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操作。实践证明,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及时评价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的探究,教师要掌握探究活动的进展动态,捕捉探究活动的有关信息,对表现良好、有新发现的学生及时表扬,推动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对偏离探究方向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引导或纠正。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又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还可以让学生评价自己在探究中的体悟和态度,这对提高他们的反思能力和科学素养,对今后开展探究活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科学教学这条路上,我已经走了二十多年,在我的努力下,学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科学教学模式,不仅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水平,也影响到了周边其他学校的科学教学,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全县科学学科的发展。作为一名拥有省“特级教师”称号和“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普通教师,我感受到科学教学之路的艰辛与责任,更感受到引导农村孩子高质量探究的荣耀与满足。
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泗桥中心小学
(355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