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子里面有什么》教学案例与分析

2019-09-10 07:22张文佳
湖北教育·科学课 2019年1期
关键词:香皂铃铛袋子

张文佳

教学案例

1.导入新课

师:(出示蓝色袋子)同学们,请看,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百宝袋,你们说这里面有东西吗?

生:有。

師: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发现袋子很鼓,里面肯定有东西。

师:(板书课题:袋子里面有什么)袋子里面有什么呢?大家先猜猜吧。

生:有玩具,比如小球、小汽车。

生:有食物,比如苹果、香蕉、桃子。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猜想了这么多物品,如果继续让你们猜想,估计一节课也猜不完。怎样才能准确知道袋子里面有什么呢?

生:(异口同声)打开看。

师:用眼睛看是一种不错的方法。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呢?

生:用手摸,用鼻子闻。

生:如果打开后发现里面是食物,还可以用嘴巴尝一尝。

师:大家想到了这么多方法,哪位同学能完整地说一说刚才提到的方法?

生:用手摸,用鼻子闻,用耳朵听,用眼睛看。

师:你归纳得真好!接下来老师要设置一道障碍,先不打开袋子看,只用手摸、鼻子闻、耳朵听的方法辨别袋子里面有什么。你们想不想试一试?

生:想!

2.观察物品,认识感官

师:今天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个同样的袋子,在活动前先听要求:用听、闻、摸的方法辨别袋子里面有什么;小组记录员要在《活动手册》上记录本组同学发现物品的名称,可以用文字记录,也可以用图画表示。要求都听清楚了吗?下面我们就来比一比哪个小组发现的物品最多、最准,速度最快。请组长从抽屉里拿出百宝袋和《活动手册》,开始吧。

(学生分小组进行观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师:完成后,请组长把袋子放回抽屉内,其他同学迅速坐好。我要表扬第二、三组,他们合作有序、动作迅速,给这两个组奖励一个笑脸。同学们,你们发现百宝袋里有几件物品?

生:5件。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分别是什么?请小组长依次汇报。

一组:第一件物品是铃铛,第二件物品是香皂,第三件物品是杧果,第四件物品是小瓶子,第五件物品是苹果。

师:(贴图)老师把第一组同学发现的物品贴在这,其他小组的同学对照自己的记录单看看,哪些相同,哪些不同,再来汇报。

二组:我们组跟他们发现的物品是一样的。

三组:铃铛和瓶子是一样的,但是我们还发现其他三样物品:水果、土豆和地瓜。

四组:我们组发现的水果不是苹果,而是梨子。

五组:我们与第一小组相同的是铃铛、香皂、瓶子、苹果,与第三小组相同的是土豆。

六组:我们发现的物品分别是铃铛、苹果、杧果、小瓶子,但是我们认为另一样不是香皂,而是肥皂。

师:同学们,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的袋子都一样,为什么你们的发现却不同呢?接下来我们仔细分析分析,请大家看看这个表格。(手指表格)每个小组发现的物品都有铃铛和小瓶子。谁能告诉大家,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辨别的?

生:我们用手摸的方法辨别出了小瓶子。

生:我们拿袋子的时候,用耳朵听出有“丁零”的声音,所以猜测里面有铃铛。

师:你说得真完整。请问第五小组,你们如何知道有香皂和苹果的?

生:用鼻子闻到了香皂的香味,我每天都会用香皂洗手的,还用手摸到了圆圆的苹果。

师:你真是一个讲卫生的好孩子!请问第六小组,你们如何知道那个圆圆的水果是梨而不是苹果呢?

生:用手摸苹果上面的眼是凹进去的,而梨凹的没有那么深,所以我们判断里面是梨,不是苹果。

师:你们的判断都挺有依据,老师也好想知道这个百宝袋里究竟装的是哪几件物品。光靠这三种方法能不能准确辨别?

生:不能。

师:怎么办?

生:打开袋子看一看。

师:好吧,现在就请小组长打开袋子,把物品一一摆放在桌子上,大家擦亮双眼看看吧。

(组长轻轻地打开袋子,拿出物品。)

师:同学们,袋子里的东西与你们的发现一样吗?到底有哪5件物品?有没有铃铛?有没有小瓶子?

生:有。

师:另外3件是什么物品?

生:土豆、梨、香皂。

师:其实,在辨别物品时最常用、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用眼睛看。现在真相大白了,各组同学对照记录单看看,有没有全对的?第四组的同学真棒,奖励你们一个“笑脸”。没有猜全也没关系,能辨别出4件物品也是很优秀的。同学们,现在我们把袋子里的物品认全了吗?

生:认全了!

师:真的认全了吗?再仔细看看,还有没有新的发现?

生:小瓶子里有东西。

师:说得好!现在我们就把目光聚焦在这个小瓶子上,把它放在桌子的正中间,其余物品收进抽屉里,仔细看这个小瓶子里装的是什么?

生:我们认为是盐。

生:我们认为是白糖。

生:我认为不是白糖,因为糖的颗粒不可能这么小。

师:你真有生活经验啊!但是糖的颗粒一定比盐的大吗?到底是盐、是糖还是其他什么东西呢?除了用眼睛看,我们还可以运用其他方法试一试。

(学生分组活动,或摇一摇瓶子用耳朵听,或打开盖子倒出来一些用手摸,或用鼻子闻。)

师:怎么样?辨别出来了吗?

生:没有。

师:怎么办?

生:尝一尝。

师:在这个时候,老师要郑重地告诉大家,对于不知道的物品可不能随便尝,应该用科学的方法来尝。今天老师在瓶子里装的是安全、干净、能食用的物品,大家可以用干净的牙签蘸取少量物品放在舌尖处品尝。请组长把牙签袋拿出来并分给大家,每位同学都来尝一尝,等会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学生用尝的方法观察小瓶子里的物品。)

师:瓶子里是什么?

生:是盐。

师:你用什么方法知道的?

生:用舌头尝的。

师:真好,用舌头尝也是辨别物品的一个重要方法。请组长迅速把桌面清理干净。同学们,手、耳、鼻、眼、舌都是我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感觉器官,简称感官。我们用手摸、耳听、鼻闻、眼看、舌尝的方法收集各种信息的过程就是观察。

3.拓展延伸,认识观察工具

师:人体的这些感官是不是无所不能呢?下面给大家一个挑战,请组长打开抽屉里的信封,拿出纸条,看看谁能快速准确地读出上面的字。

生:字太小了,看不清。

师:怎么办?你想找我借东西么?

生:我想借放大镜。

师:为什么要借它

生:它可以把字放大。

师:放大镜是一种简单的放大仪器,用来观察较小的物体,非常方便。好的,我借给你。怎么样?看清楚了吧?哪位同学能读出来?

(学生读出信封上的字。)

师:放大镜真神奇,能将这么小的字放大,使我们观察得更清晰。像放大镜这样可以帮助人们观察的工具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

生:望远镜、显微镜。

师:大家知道的可真多,下面就让我们认识一下吧。(展示课件)这是显微镜,它是一种精密的放大仪器,可用来观察那些用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物体。这两幅图是在显微镜下拍摄的图片,这是一滴自来水中的微生物,如果我们喝下这种不干净的水就会生病。这是人体内的益生菌,它能增强身体的免疫力,促进营养吸收,是对人体有益的细菌。显微镜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奇异的微观世界。这是望远镜,它能让我们把远处的物体看得更清晰。如果还想看得更远,那就要使用天文望远镜,它可以将人类的视线延伸到浩瀚的宇宙。这就是用天文望远镜拍摄到的月球表面、用哈勃望远镜拍摄到的太空中美丽的星云奇观。简直是太美了!刚才所说的观察工具都是帮助我们用眼睛去观察的,那耳朵听不清、听不到的,可以借助什么观察工具?

生:助听器、听诊器。

师:对,助听器、听诊器都可以帮助我们的耳朵更好地观察。同学们,除了刚才我们了解到的这些,其实还有很多观察工具,它们都是我们人类的好帮手。只要灵活运用它们,就能使我们的观察更全面、更清晰。在这节课上,同学们的表现非常棒,快来看看哪个小组得到的“笑脸”最多,我们用热烈的掌声为他们祝贺吧!其他小组的同学下次要加油哦!

案例分析

1.在提问中激发兴趣

儿童天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他们不断地努力了解自己周围的世界。凡事始于问,只有想知道“为什么”的时候,学生才会主动思考、寻找答案。科学课教学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科学,了解科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当学生对所学知识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时,就会高度集中注意力,更好地去感知、记忆、思考和想象。在上课时运用新奇、有趣的情境导入的手段,让学生大胆提出问题,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为学好新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张老师执教的《袋子里面有什么》这节课,以猜物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猜测虽然五花八门,但都有一定的依据,没有胡乱猜测。老师接着问:“怎样才能准确知道袋子里装有什么?”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一些观察事物的方法。

2.在感知中内化知识

学生有了自己的猜想,就会带着问题,迫不及待地想去探究,也就形成了教育的契机。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合理地、充分地猜想,可以发展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使他们的思维更灵活。

课上,张老师给每个小组发一个相同的袋子,让学生先不打开袋子看,而是让他们运用可行的观察方法判断袋中的物品并做好记录。由于袋子是不透明的,学生最先用的是“手摸”的方法,有的物品是圆圆的、硬硬的,“会不会是苹果呢?”再仔细摸圆圆的物品两头有些凹进去,就能大概猜到是苹果、梨子等某种水果;在触碰袋子时,能听到袋子里面“丁零”的声音,从而能用“耳听”的方法判断是铃铛;把鼻子靠近袋子闻,一些圆圆的物品还散发着一股很香的气味,“会不会是香皂呢?”“我们每天都要用香皂洗手的。”在这个环节里,学生在一个个疑问中寻找正确的答案。“袋子里面到底是什么呢?”在不断地提问、质疑中,答案逐步明朗,学生在不断否定和超越中完成了探究的过程,内化了知识。

3.在质疑中训练思维

快乐的学习氛围、层层质疑解疑的活动是学生喜欢的。《袋子里面有什么》一课,当组长打开袋子时,学生尖叫起来,这里面有猜对的欣喜之情,也有猜错的失落。当所有物品呈现在眼前时,老师再次质疑:“现在我们把袋子里的物品都认全了吗?真的认全了吗?”于是,所有学生把眼睛聚焦到摆在桌上的物品上,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小瓶子里还有东西。究竟是什么呢?这时有个学生说是糖,但马上就有学生否定,理由是糖的颗粒比较大,而瓶中的物品是很细小的。听到这里,同学们都不说话了,此时老师提问:“糖的颗粒一定都比盐的大吗?”引导学生继续思考。这样教学,教师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即时表现,并加以适当引导,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保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探索的精神。

4.拓展在探究中精彩

课堂教学的组织是一种教学技术,也是一种教育能力,更是一种教学艺术。我们在组织教学的时候,要从学生的视角看问题,走进学生的纯真世界,所设计的活动要富有童趣。

《袋子里面有什么》一课的最后,教师设计了“读纸条”游戏活动:“下面给大家一个挑战,请组长打开抽屉里的信封,拿出紙条,看看谁能快速准确地读出上面的字。”当一个孩子大声朗读出来,另一个孩子无奈地说“看不清”的时候,就形成了一个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科学探究的机会,引领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时,学生能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情境之中,感受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成功的乐趣,成为积极主动的探索者。这样教学,以问题为线索,巧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能够促进学生在科学实践中发展思维。

对于一年级孩子,教师要注重问题的设计,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我们相信,在充满探究味道的课堂中,学生一定能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到科学的精彩。

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新华路小学

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教研室

(441002)

猜你喜欢
香皂铃铛袋子
香皂放哪儿了
香皂小妙用
铃铛风铃
挂铃铛的狗
香皂在家居中的巧妙用法
铃铛大作战
取米
取皮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