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的父母像那催春的布谷鸟鸣,从未误时把四季的农事依序播下,让青翠的禾苗在螺蟹的中耕除草间节节拔高,让稻穗于蝉蛙的交响乐曲中灌浆饱满。父老的蓑衣不知道穿载过多少回风雨雷电,母娘的头巾亦不晓得包裹过多少轮日月星辰,才把那一个个金黃的秋天一担担挑回。夏秋收时节,阡陌田畴涌起一排排金色的浪花,成为大地最热烈的风景,成为田野最珍贵的生命。望着一束束稻穗在田野上漾起的遍地金黄,看着一颗颗稻谷在村镇堆成的天下粮仓,谁不为汗水和梦想谱写的丰收乐章而放歌,谁不为美丽乡村的彩色诗行而吟诵。如今,于我余生所愿:做一种忘我的铺垫,让金色的种子在留有父亲犁铧温度的耕地的素裹中萌芽;做一种忘我的呵护,让万物的胚胎在留有母亲汗水滋润的田畴里拔节。
留下一方田畴吧,让五谷的根系有延伸的土壤,留下一条田埂吧,让下一代子孙有更多接地气的路走,留下一首农谚吧,让中华传统文化滋生更多感恩田野的歌曲。
关键词:父亲;田畴;土地
凡为土地,不管多么贫瘠的生命,哪怕肌黄面瘦至寸草不长。当它成为一方田畴之后,在“汗滴禾下土”经年累月的滋润下,便会华丽转身,日渐肥沃了起来。于是,丰饶与富有便成其最有价值的注脚。
也许我是“稼穑世家”的后代,骨骼里早已烙上了泥土浇铸的苦涩印记,血脉里昼夜流淌的亦是来自田野四季的清香朝露。从风华正茂的少年到白发皓首的晚年,我的梦始终种植在一丘丘田垄里,犹如那些抽穗杨花的稻粟,仿佛婴儿吮乳般贪婪地汲取雨露阳光,期盼成为一颗来年可以赓续后代的种子。于是素来爱读涉农的诗词。退休后,更是痴情使然,爱不释手。每当夜阑人静,“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我毫无睡意,像一只不知疲惫的夜莺,栖居于诗词的枝头,婉转地吟唱起“一年耕种长苦辛,田熟家家将赛神。”等诗词来。一首首,一句句,清新俊逸、芬芳沁腑,诞生在生我养我的中国乡村的土地上。宛如上天撒向尘世的宜人夜露,滋润着我年迈体羸,枯萎衰竭的肌肤。
退休后,我又常常孑然一身,趔趔趄趄走上那条流淌父母辛酸与我童年蹉跎岁月的田埂。那个年代,虽说时有青黄不接,饥寒交迫,但大地毕竟还是能在田埂边或路旁生长出一些让我们充饥的野莱,仅凭这一点也得感恩故乡的土地,把天无绝人之路开辟出来供我们行走。纵然是荆棘丛生,也能在路上怀揣憧憬与梦想。今天,当我重新踏上这条曾经兹生与漫延我一生梦想的田埂时,即使只是田边独酌,听一声蛙鸣,也能获得一份沉醉;即使只是张嘴呼吸,亲吻几缕四野来风,也能获得一种超逸;即使只是田头环顾,瞧一瞧稻花飘飞,也能获得一种人生的旷远。
第一次开始对田畴怀有钟情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儿时看父亲犁田的那一幕,拉长了我整个童年的漫漫往事,抑或是从那时起,我幼小心灵的亲农情思便与拔节的禾苗一同成长;系农的梦想便与灌浆的稻穗一起膨胀,终生都在吮吸着庄稼的芳香。
父亲离我而去已整整四十个年头了,他在我心中诸多的言行举止,音容笑貌已日渐淡忘了,惟有他犁田的影像依然在我的记忆库里清晰地直播着,他“三尺竹丝鞭,一犁春雨足”之汗水依然在我绿意葱茏的心田里荡漾着……
1956年陽春三月的一个上午,隔了整整一个冬天未曾下过一场透土雨的天公终于作美,浙浙沥沥地下起雨来了……可谓“最是一年春好处,天街小雨润如酥,”细雨蒙蒙,父亲头戴竹笠,身披蓑衣,开始下田耕地,他左手持鞭右手执犁,跟在那头水牛公后面,用一把锋利的犁铧划开春天的序幕。那时我已8岁,亦是当了3年牛倌的牧童了。我的任务是坐在田埂上,等待父亲犁完田后牵牛去放牧。只见他把月儿湾的牛轭套在那头水牛坨隆起的肩上,那头平时桀骜不驯,几次把我从牛背上甩下的被村里牧童们称为“头王”的水牛犊,经父亲这么摆布,它便在吆喝声与牛鞭抽打的交响中迈着矫健的步履乖乖上阵,仿佛一位舞女循着袅袅旋律翩翩起舞。只见锋利的犁铧沿着父亲布阵的方略,开始了一场“泥水仗”的战役。
父亲像平水行舟,一帆高悬,一往无前,犁开的土坯在他的脚下盛开着绚丽的黑色花朵,一路喷洒泥土的芬芳。与其说父亲在犁田,不如说他是在一页页犁开五千年农耕文明的厚重大书,犁铧击水哗啦哗啦的响声仿佛父亲一字一句地朗读稼穑人家对土地的感恩。这时,晴朗的蓝天衬着灿烂的阡陌,静静地拍摄着这大地不息的农耕文明。习习的南风不停地扇着空中啁啾的鹭鸟,绘出了一幅幅为父亲犁田而喝彩的画卷。细细的雨丝,宛若朝露,腻腻涔涔,洒在一条条新开的垄沟上,犹如一颗颗晶莹的珍珠为田畴点缀锦绣,璀璨夺目。
父亲用长满老茧的右手握紧犁仗,左手将牛鞭噼啪噼啪地在牛尾边甩响,像是沙场老号手吹响了冲锋的号角。牛鞭在空中圈出的那一条条优美的弧线,把父亲经年累月,躬犁农耕文化演绎成高深莫测的幻影。让我几十年来一直抓摸不透父亲是在做“工笔画”还是“写意画”。说是工笔画,他对土地的描绘确是工整细致,近乎“细笔化”了,这也是父亲耕田耙地一生惯用的手法“三犁三耙”;说是“写意画”,父亲是在“生宣”上纵笔挥洒,墨彩飞扬,较“工笔画”又更能体现他所描绘大地的神韵,也更能直接抒发父亲对土地的感受——钟情依依,仿佛是以中锋侧锋逆锋这些书画专业词汇来写生土地。仿佛是要用锋利的犁铧去牵引他的足迹熨平因寒流让大地凝结成一条条的皱褶,用湿漉的心灵去抚慰因久旱让季节板结了一年年的岁月。
那头来回穿梭在水田中的水牛犊,把睡足了一个季节的黑泥土一垄垄犁醒。翻身的泥巴一簇簇相拥相携着跳跃,似墙倒屋倾般翻向一边,溅起的泥水花像一树梨花的落英,纷纷扬扬。半天工夫,我蹲在田埂上看父亲犁田,像是在现场欣赏他即时制作的一幅行走的大地行为艺术画。父亲没有文化,大字不识一个,而他犁完了的那丘水田,仿佛是在撰写又一本农耕史书。满田弥漫着墨的芬芳留给我阅读一生,也让我在方格纸乃至电脑健盘上耕耘一生。但不论如何的摸爬滚打,我都爬不到父亲在他人生的精神标杆上刻下的最高点。
也许是困窘的生活所逼,也许是穷人的孩子都有早当家的基因传承。父亲童趣的雅兴还没退去,十二岁就学会了犁田,与父母分忧愁,年少时就是名扬村内外的好犁手。成亲后便用这枚犁铧养家糊口,常常是早晨犁水田,黄昏耕旱地……但他犁了一辈子的田,不论怎样的含辛茹苦,精耕细作,在那时乖命蹇的岁月,始终犁不准这风起云涌的世道,只觉山穷水尽疑无路。
一年四季,父亲用这把犁仗撑起多少岁月的轮回,我亦记不清了,只知道他用这枚犁铧唤醒一丘丘沉睡的田园,仿佛在一片片平仄的田垄里洒上阡陌纵横的笔墨,为中国乡村的农耕文明留下真实的印记。腰弯了,背驼了,以至步履蹒跚,依然在田地里不停地劳作,村里的人都叫他铁骨伯。春夏秋冬,寒来暑往,老父不只犁熟了脚下的那方田畴,还犁绿了我们这群儿女心中的荒漠。无情的岁月犹如一把残酷的刻刀,年复一年地改变着父亲的模样,也改变着乡村愈来愈沧桑的模样,几乎只在一夜间便让他原本丰厚平坦的脸面布满沟壑、两鬓叠满霜雪,也让本就贫穷的村子愈发衰老……
随着时光的迁徙,父亲与日俱增,纵横交错的满脸皱纹,仿佛是他经年用犁铧掀起的沟沟壑壑,皱纹里储藏着的每一粒泥土,似乎天天都在与他对话四季的播种与收成。虽说父亲不曾是桀骜尘世的英雄,但凭他撑着一把犁仗,也能把一垄垄田地犁成为生命喝彩的文字,犁绿了春夏又犁熟了秋冬,让一粒粒种子萌芽了一个个希冀,让一把把镰刀收获了一季季丰年,脚下的辛劳终究绽放出岁月的温馨。
孩童时,不晓得我是不爱读书的孩子还是父亲为了生计,十一二岁了,还把我留在家里帮他放牛。于是我几乎每天都跟在父亲的脚后跟,看他吆喝那头驮着犁杖的水牛,早晨,把灿烂的旭日一缕缕犁进憧憬里;傍晚,把如血的夕阳一丝丝犁进夜梦里。一天到晚,我在田野里走过一丘又一丘,让纯洁的心灵在土壤里拔节抽穗,任春风淋,让秋雨浴,一天天成长着少年的理想。
看父亲犁田的日子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依然清新如初,在我心中留住了人间最美的风度。每每想起,我心里像涌起一万条江的奔腾,一千座山的呼唤。“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警句常在耳畔缭绕,从小养成爱农悯农的习性。夜梦里,吟起了“天田播种勤农事,云稼流祥耀国经。”的诗句,写意着憧憬,写意着父老,写意着一代代农耕文明。
我们那个村子,也许是人多地少,也许是季节特别赋予的恩赐,一年能种三季水稻,即所谓的“三道”。由于种稻艰辛漫长。所以辛弃疾便有词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来点赞水稻。我家在“土改”时因拥有好几亩田地被评为“中农”那些田是父母成亲后用汗水置来的,亦是年年月月用汗水与心血养肥了的,它养活了我们全家。人民公社化以后又与其他田地一起养活了全村人,还为国家交公粮卖余粮,不像现在,“国王”不再坐收渔利,收多收少全归自己。分田到户时,这些田畴仿佛还认得主,又回到了我家的名下。从孩童时起,不论是单干还是生产队的集体,我一年接一年,早、中、晚三季都亲眼看着母亲在田间插秧,除草施肥直至收割。尤其是插秧的那时那景。父亲似乎懂得土地滋养了我们,我们心须要敬畏土地,尊重土地的道理,正如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而每次他耙地时,都要做到水田平仄得像一面平板玻璃才让母亲下田插秧,为禾苗的成长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那时,我们家有八、九亩土地,父亲要雇个帮工季节性代劳是可以的,但他恐别人会糟踏他的田地,伤了土地的元气,似乎只有他才会伺候田地,忠诚与敬畏自家的田畴,所以一直到了人民公社化以前,别人家的犁铧从未在我家的田地里服役过。想着那当时由父母亲与田、牛、犁、耙构成的大地画卷。我便情不自禁地为中国农耕文明熠熠生辉于世界文明史而肃然起敬。母亲是村里村外的插秧高手,虽说她大字不識一个,却能快速地把一摞摞缠在一块儿的幼嫩秧苗似做算术题一样二三株,二三株为一组均匀地撒在平仄的水田里,当她把秧苗横竖各划一次后,每一株禾苗便如同表格上的文字,在自己的位置上精准地“入土为安”。一株株,一行行横平竖直的禾苗犹如列队整齐的校操队,每天接受雨露阳光的沐浴,茁壮成长。在生产队时期,每次一大群女人同在一丘田里插秧,母亲总是最“落后”的那一个,因而她几乎每次都要帮助最后一两个姐妹插完秧才一起上岸。如今,母亲已去了多年,但我对生母尤其是她在水田里播种的记忆依然像江河的流水一样奔涌。怀念娘的一页页日历,翻过去的是日子,留下的是母亲一生劳作的那犹如一片片仿佛布满文字的田野,肥沃丰腴、那田那地,那山那水已不啻是一个地理的标杆,而是几代人生存奋斗的印记,是一种生活的气息和氛围,是一种家国情怀与抚今忆昔的载体,更是一个不朽的绿色篇章,让后人默读。虽说母亲已远离了那一丘曾留下她手印与足痕的田垄,但曾洒下她筚路蓝缕,艰辛劳作一生汗水的那些田畴已开枝散叶,绿遍乡村振兴战略里生机勃勃的大地上。一个旭日初升的早晨,我孑然一人伫立在那条儿时常走的田埂上,放眼眺望,一片片稻蔬簇拥如锦绣铺练,山峦明艳秀媚似屏风相连。蜂蝶争相飞舞在路旁溪边,鸥鹭竞翼盘旋于归航渔舟,万物繁盛于一隅之地,芳草连接千里之遥。冥冥中仿佛看见母亲踏青而归,第一次陶醉于人间盛世的欣喜间。
每当想起父母亲在田间的辛苦劳作,我会情不自禁地吟起“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诗句。他们像那催春的布谷鸟鸣,从未误时的把四季的农事依序播下,让青翠的禾苗在螺蟹的中耕除草间节节拔高,让稻穗于蝉蛙的交响乐曲中灌浆饱满。这期间,父老的蓑衣不知道穿载过多少回风雨雷电,母娘的头巾亦不晓得包裹过多少轮日月星辰,才把那一个个金黃甜蜜的秋天一担担挑回。刹那间,我仿佛看见,晨光把斑斓的外套罩在希望的田野上,荷锄的父母又手舞足蹈弹奏新一天的黎明,他们躬腰点播下的种子已齐刷刷长出了五线谱,田野的旋律在太阳的指挥棒下不断跳跃着抑扬顿挫,土地的风骚在月亮牵引下翩翩起舞。晚风把菜花的芬芳撒遍村镇与城乡,辛劳了一天的父母又吮吸着温馨的醪糟,怀揣憧憬,梦圆新一轮的太阳为田畴营造生机。
夜梦里,我听见田野的旋律在那广袤和深邃间澎湃,无冬的海南,希望的田野春夏秋冬没有一天休假。庄稼的步履总是一茬一茬接踵而至,农民的丰年一年又比一年多彩多姿。但田野的旋律亦时有暴风骤雨的疯狂席卷。只是每一场灾难过后总有彩虹种植希望,犹如产后疲倦母亲依然给婴儿哺乳,新的生命沐浴灿烂朝阳又茁壮成长。
岁月轮回,田野把毕生的精血与乳汁灌浆花果,让每个季节都给农人馈赠厚重大礼,犹如那慈祥母亲把一个个孩儿养育成人,却从不奢望子女给她回报颐养天年。田野的旋律总在时光漫游的河道里潮落潮起,静静听着它,乡愁记忆仿佛风风雨雨,上祖在这里培育沧桑与厚重的种子,赓续他们的血脉我从未更改故土的韵母。感恩父母,我笔耕田畴,播种大地美丽。在田野的旋律里我默默考量万千世事,现代文明也有道德惘然与人性缺失,村舍拆迁驮太多代价,大地担当不起,下一代的孩子恐不会再唱田园牧歌。我在田野的旋律里坚守着乡土的音色,想想寒来暑往乡下还有多少弱势群体盼亟扶,弹了“阳春白雪”千万莫忘“下里巴人”啊,最美的歌谣是唱自咱老百姓心底的梦想。
儿时,每当水稻花扬花时,我便走到田野外,看处处清新脱俗,美不胜收,芳香四溢,以犒劳众多父老一年的艰辛劳作。不经意间亦融化成我心里最亲近最怀恋的故乡符号。
俗话说,泥土出芬芳,堪比桂花香。其实,凡为土大都是苦涩的,之所以有香气,那是因为父母亲是用用汗水和智慧,也用意志和精神去浇灌稻花,去耕耘庄稼,才使土地有了灵气,才使土地长出了桂花香。
每到夏收与秋收时间,是我用童心描摹田野灿烂图景最奢侈的享受。走在田埂上,看着一丘丘成熟了的水稻,那一行行,一串串饱满的稻穗,几乎在同一时间便统统把头垂下,齐刷刷向大地鞠躬最虔诚最崇高的敬礼。因为水稻晓得,纵然是十分贫瘠的土壤,也深知自己责任的重大和使命的庄严,必须倾尽全身的力气,把所有的血液与精髓都输进每一株禾苗的根须,滋养它在蓝天下成长。从稻穗向大地的行礼让我想到了,吮吸土地精华成长的人们谁不感恩母土。
父亲筚路褴褛的一生,岁岁年年总是在沉默地坚守着那方田畴,不曾见他言笑。因为他晓得那方寂寞的泥土与其相依为命,忍辱负重。只有犁耙的问候才有青春的向往。这田畴,当你与它对视时,它一言不发,可当你俯下去细心倾听,却又听到了它的千言万语,侃侃而谈,欲说还休,当唠到伤心处时,它的泪水还如雨滴般落个不停呢。你说它是在怨天尤人吗,你说它是在痛恨此生吗,都不是。在这世上,谁对它粗声粗气,谁对它和风细雨,它都不为所动。只是一心专注地为一茬茬庄稼输送营养,为人类生产食粮。那是天底下最无私的奉献,那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善举。它以一种亘古千年、内蕴深沉的姿态隐藏在田畴的深处,千叮咛万嘱咐每一粒种子要经风雨,见世面。谁与这土地比较起来能不觉得自己的卑微和轻小吗。那么多农人自古以来就赤脚走过无数条田埂,他们远远近近的身影,这也如我家村前那条田埂一样,不曾见其有过笑靥,只是默默等待一个个季节的开始,默默期盼一年到头的收成。只是父亲辛辛苦苦的劳作,仍是忍饥挨饿,一直到他离世,一方田地填满了他一生的血汗与苦难,沉默了他一辈满满当当的时间和生命。在今天,当我读起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便情不自禁地想起那时,在那样的年头里,在那时的人境里,我结庐的,不是哪位诗人,而是我父亲,是我终老一生面朝黄土背负天的父亲,是我不识字、不读诗的父亲。当然那时我也不识字更不会读诗。只是后来父亲送我上学了,识字了,读书了。而父亲依然是那样成年累月用犁铧耕耘他的心灵,用锄头挖掘他的命运,笔墨与他一生仿佛成了殊途陌路人,彼此不曾打过招呼。但他夜以继日地累聚着一个传统农人对长有粮食的田畴温厚淳朴的感情,培植着他能感念安身立命的土地,也能让他感到心里踏实的朴素意境。今天,我在抓紧有生之年拼命读着山水之诗,其实是在缓解我蜗居高楼远离山水的郁闷;拼命笔耕田园之文,其实是在填充我高悬地气的空旷;拼命吟诵东篱之句,其实是在重拾采菊东篱的旧梦。
父亲走了,他把一生的信念留给后代耕耘。不让他亲手开垦或用血汗购置的田地再度荒芜。但到了我这一辈,面对老父留下的那份遗产,我终究成不了田地的考生。似乎我与生俱来对这事已有了先知,那里的考场风骤雨狂,波高浪急,至少不是平水行舟,鄙人此生身小力薄,无法力挽狂澜。对田地的赶考也就放弃了。这不晓得是有意背叛还是志向使然,长大后,我不再步父亲的后尘犁田耕地,毕生从事的是爬格子“苦其心志”的工作,经营着父亲看不懂的方块字。免了“劳其筋骨”之苦。但我毕竟还是农民的孩子,纵使脱胎换骨,脉管里流淌的依然是农民后代的血浆,就像一粒水稻种子,纵然万里迁徙,最终还要回到有水的田地里扎根,延续生命的传奇。不管是在位时的记者工作还是退休后闲赋的日子,我还常常走田埂,用摇摇晃晃的步履去丈量飘洒泥土温韾的大地,寻觅父亲荡漾在历史皱折中的沧桑,追摹父辈们艰难劳作的酸辛历程。我不知道未来的地球还有没有用得上犁铧的地方,但坚信父亲安身立命的根延伸的走向依旧是广袤的畎亩。
鄙人此生虽没有像父亲一样赤足在泥水里犁田耙地,但穿着皮鞋在“旱地”里耕作,同样有果实采撷,养家糊口,虽不算富有,但亦不至于“饿其肌肤”,这便足矣。只是父亲未必知孩儿用的是三寸笔尖,而不是曾与他相依为命的铁制犁铧。但父亲用犁铧耕成的大田字已深深地蛰伏在心底并写进历史,作為农耕文明的贵重遗物永远珍藏在心中,终生享用。并为父母终老一生的土地情结做两句拙诗“一生奋蹄耕云锄月,双手编织锦绣田园”。
这些年来,每每梦见父母在田间劳作的“录像”时,都要回老家一趟,当看到母亲那把挂在墙上己是锈色斑斑的镰刀时,它又像在回忆起往日收割稻子的快慰。当看到躺在老屋那枚牵着父亲穿越似水流年的犁铧时,它似乎还在咀嚼泥土留下的芬芳。曾几何时,那一丘丘的水稻田,似是在虔诚地执行上苍的旨意,一片连一片地把村庄紧紧包围在其中,不让贫穷与饥饿乘虚而入。每到秋夏收时节,那些带着乡亲们的体温,聚着他们心血的水稻,一个方队一个方队地迎迓被雄鸡唤醒的晨曦,亲吻大地母亲深沉的呼吸,倾听金秋硕果的轻歌低语。一埇连一埇的稻田,苍茫万顷,仿佛波澜壮阔的海洋。波山浪谷,犹如英雄弄潮显本色的疆场。在阳光的映照下,阡陌田畴涌起一排排金色的浪花,成为大地最热烈的风景,成为田野最珍贵的生命。望着一束束稻穗在田野上漾起的遍地金黄,看着一颗颗稻谷在村镇堆成的天下粮仓,谁不为汗水和梦想谱写的丰收乐章而放歌,谁不为美丽乡村的彩色诗行而吟诵。当明媚的月光点燃大地的胸膛时,当辉煌的灯火照亮广场的舞台时,欢乐和幸福便在“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里纵情流淌,为农民亦有自己“中国农民丰收节”而引亢高歌。那是感恩田畴最热烈的启航。
如今,于我余生所愿:做一种忘我的铺垫,让金色的种子在留有父亲犁铧温度的耕地的素裹中萌芽;做一种忘我的呵护,让万物的胚胎在留有母亲汗水滋润的田畴里拔节。
留下一方田畴吧,让五谷的根系有延伸的土壤,留下一条田埂吧,让下一代子孙有更多接地气的路走,留下一首农谚吧,让中华传统文化滋生更多感恩田野的歌曲。
作者简介:
李玉峰(1951.08-),男,汉族,海南省陵水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退休),海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海南诗社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曾在《民族文学》《西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海外文摘》《椰城》《三亚文艺》及海南日报副刊发表散文、诗歌作品近百篇。
(作者单位:海南省陵水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