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晓 王国基 李世程 马燕春 张正英
摘要:玉米新品种五谷3861是甘肃五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以自选系WG6320为母本、自选系WG646为父本组配选育的玉米杂交种。在2009 — 2010年云南省玉米区域试验中,五谷3861 2 a平均折合产量为10 404.0 kg/hm2,较对照品种海禾2号增产9.45%。在2010年云南省玉米生产试验中,五谷3861平均折合产量9 717.0 kg/hm2,较对照品种海禾2号增产10.30%。抗倒性强,中抗灰斑病,抗茎腐病,抗丝黑穗病。植株为半紧凑型。平均生育期112 d,该品种株高267.4 cm,百粒重34 g,出籽率84.4%,容重816 g/L。籽粒含粗蛋白(干基)10.46%、粗脂肪(干基)4.08%、粗淀粉(干基)72.76%、賴氨酸(干基)0.33%。适宜在云南省等西南地区海拔 1 000~2 000 m的区域种植。
关键词:玉米;新品种;五谷3861;选育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1463(2019)01-0005-03
Abstract:Wugu 3861 is a new corn hybrid, bred by Gansu Wugu Seed Industry Co., Ltd, with self-selected line WG6320 as female parent and self-selected line WG646 as male parent. In 2009 — 2010, the average yield in 2 a was 1 0404.0 kg/hm2, 9.45%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Haihe 2 in Yunnan Corn Regional Test. In 2010, the average yield of Wugu 3861 was 9 717.0 kg/hm2, which was 10.30% higher than that of Haihe 2 in Yunnan Corn Regional Test. It has strong lodging resistance, moderate resistance to gray spot, stem rot and head smut. The plants are semi-compact. The average growth period is 112 days, plant height is 267.4 cm, 100-grain weight is 34 g, seed yield is 84.4%, and bulk weight is 816 g/L. The content of crude protein (dry base) is 10.46%, crude fat (dry base) is 4.08%, crude starch (dry base) is 72.76%, and lysine (dry base) is 0.33%. It is suitable to be grown in the area of 1 000~2 000 m above sea level in Yunnan Province and other southwest areas.
Key words:Corn;New cultivar;Wugu 3861;Breeding
西南地区是我国玉米主产区之一,玉米种植面积占全国玉米种植总面积近30%,玉米是该地区的第二大粮食作物[1 - 5 ],部分山区仍以玉米作为主食之一,同时作为饲料,目前存在很大的缺口[6 - 7 ]。因此,培育适宜西南地区种植的玉米新品种,提高玉米单产,成为提升西南地区玉米生产的首要任务。甘肃五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根据西南地区生态特点,经过多年选育研究,成功选育出玉米新品种五谷3861。该品种高产稳产,生育期短、脱水快、抗倒性强,适宜在西南地区海拔1 000~2 000 m的区域种植。
1 亲本来源及选育经过
甘肃五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以自选系WG6320为母本,自选系WG646为父本组配杂交组合。母本WG6320为B73改系导入热带早熟种质suwan1,其回交一代经多代自交选育而成。WG6320在云南省种植时生育期108 d,株高197 cm,穗位高98 cm,株型紧凑。总叶片数20片,叶色深绿。雄花序分枝1~3个,花药紫色,护颖绿紫色,花粉量较小,花丝紫色。果穗筒型,穗长18 cm,穗行数16行,白轴,籽粒黄色、半硬粒,品质佳。父本WG646为外引兰卡斯特系L3874导入热带种质,经多代自交选育而成。WG646在云南省种植的生育期113~123 d,株高210 cm,穗位高80 cm,植株为半紧凑。总叶片数24~26片,叶色深绿。雄花序分枝11~14个,分枝较长,花粉量大,护颖紫色,花药黄色。雌穗苞叶长度中等,花丝红色。抗性较强,根系发达,果穗锥型,穗长15 cm,穗行数14~16行,白轴,黄色、硬粒,品质佳。
2006年进行品鉴试验,2007 — 2008年参加西南片多点品比试验,2009 — 2010年参加云南省区域试验,2010年参加云南省玉米生产试验,2017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滇审号:2017037号)。
2 产量表现
2.1 品鉴试验
2006年参加甘肃五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组织的玉米品鉴试验,五谷3861平均折合产量为9 868.0 kg/hm2,较对照品种海禾2号增产8.85%,居15个参试品种(系)的第1位,增产显著,表现突出。
2.2 品比试验
2007 — 2008年参加西南片玉米多点品比试验,五谷3861 2 a平均折合产量为 10 026.0 kg/hm2,较对照品种海禾2号增产9.15%,居10个参试品种(系)的第1位,表现抗病稳产。
2.3 区域试验
2009 — 2010年参加云南省玉米区域试验,五谷3861 2 a平均折合产量为10 404.0 kg/hm2,较对照品种海禾2号增产9.45%,增产点率为85%,居12个参试品种(系)的第1位,增产显著。其中2009年区域试验平均折合产量为11 046.0 kg/hm2,较对照品种海禾2號增产7.80%,增产显著,增产点率为70%,居12个参试品种(系)的第1位;2010年区域试验平均折合产量9 762.0 kg/hm2,较对照品种海禾2号增产11.10%,增产极显著,增产点率达100%,居12个参试品种(系)的第1位。
2.4 生产试验
2010年参加云南省玉米生产试验,五谷3861平均折合产量9 717.0 kg/hm2,较对照品种海禾2号增产10.30%,5点全部增产,居9个参试品种(系)的第2位。五谷3861田间综合表现抗病性强,果穗结实性好,根系发达,抗倒性强。
3 特征特性
3.1 生物学特性
五谷3861平均生育期112 d,株高267.4 cm,穗位96 cm。幼苗叶鞘紫色。雄穗平均分枝8个,花药紫色,花丝紫色,护颖紫色,雄花序大,分支较长,花粉量大。植株为半紧凑型。苞叶适中,平均穗长17.3 cm、穗粗4.6 cm,果穗筒型,平均穗行数17行,行粒数32粒,百粒重34 g,出籽率84.4%,白轴,籽粒黄色,硬粒型。
3.2 品质
2016年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五谷3861籽粒容重816 g/L,含粗蛋白(干基)10.46%、粗脂肪(干基)4.08%、粗淀粉(干基)72.76%、赖氨酸(干基)0.33%。
3.3 抗病性
2011年经云南农业大学田间接种鉴定,五谷3861中抗灰斑病、抗茎腐病、丝黑穗病,中感穗腐病、纹枯病,弯孢叶斑病,感大斑病、小斑病、锈病。
4 适种区域
适宜于云南大部分地区种植,尤其海拔 1 000~2 000 m地区的坡地、山地种植优势明显。
5 栽培技术要点
5.1 播种
施足基肥,直播或育苗移栽,可单作和间套作。注意防治地下害虫,力保全苗。冷凉、保水、保肥差的地块地膜覆盖种植易高产。
5.2 密度
留苗57 000~63 000株/hm2,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合理密植,单株或双株留苗。
5.3 田间管理
施足农家肥,一般播前施优质农家肥30~45 t/hm2、氮、磷、钾(N-P2O5-K2O为15-
15-15)三元复合肥150~300 kg/hm2,苗期追施尿素225 kg/hm2,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375~525 kg/hm2。注意防治虫害和防涝。高水肥管理栽培有利发挥品种优势,增产潜力更大。
5.4 收获
及时收获、晾干脱粒储藏,以保证籽粒的商品性。
6 制种技术要点
五谷3861亲本繁殖容易,产量高,一般制种产量在6 450 kg/hm2左右。
亲本繁殖空间隔离500 m以上,时间隔离不少于40 d。繁殖田要求土质肥沃,无检疫病虫害,前茬不能种植玉米。遵循原原种、原种、生产用种的亲本繁殖流程,收获后去杂选优,及时烘干。
原种繁殖全部采用在隔离区内人工套袋人工授粉、自交和穗行姊妹交交替的方式繁殖。父母本单繁保苗82 500株/hm2。
制种田选择地力条件好的地块,空间隔离200 m以上,时间隔离不少于40 d。在甘肃于4月中旬播种,先播一期父本,过5 d后播二期父本,10 d后播母本。父、母本按行比1∶5播种。母本种植密度82 500株/hm2,父本种植密度18 000株/hm2。严格去杂去劣。及时去雄,母本去雄时可带叶2~3片,授粉结束后可砍除父本。果穗收获后注意去杂,及时烘干贮存。
参考文献:
[1] 李竞雄. 玉米育种研究进展[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1-7.
[2] 戴景瑞,鄂立柱. 我国玉米育种科技创新问题的几点思考[J]. 玉米科学,2010(1):1-5.
[3] 张 野,张黎明. 高产优质耐密植玉米新品种“ 德育 108”选育报告[J]. 农技推广,2017(9):39-40.
[4] 张志财,陈 超,王 平,等. 早熟玉米新品种通玉 9585 选育报告[J]. 农业工程技术,2018,38(5):76.
[5] 李高科,潘光堂. 西南玉米区种质利用现状及研究进展[J]. 玉米科学,2005,13(2):3-7.
[6] 冯宜梅,万廷文,石成金,等. 粮饲淀通用型玉米新品种武科 3 号选育报告[J]. 甘肃农业科技,2011(9):8-9.
[7] 张国林,桑燕燕. 玉米新品种五谷704[J]. 甘肃农业科技,2016(7):77-78.
(本文责编:郑立龙)
收稿日期:2018 - 09 - 18;修订日期:2018 - 12 - 10
基金项目:甘肃省科技计划项目(1604JLGA175)。
作者简介:李世晓(1966 — ),男,甘肃瓜州人,主要从事玉米育种研究工作。Email:lishixiao@5gseed.com。
通信作者:张正英(1964 — ),男,甘肃榆中人,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和玉米育种工作。Email:kegc8@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