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2019-09-10 02:03师秀凤沐士光
速读·中旬 2019年10期
关键词:应用型课程体系改革

师秀凤 沐士光

摘  要: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在大学本科教育从教育型向工程应用型转型的背景下,根据工程教育认证的标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改革。本文以玉溪师范学院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进行了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探索,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优化课程设置、提高实践教学的地位,构建重实践、强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新体系。

关键词:应用型;专业定位;课程体系;改革

Abstract:In order to adapt the social development step,educates in the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 course from the education to under the project application reforming background,according to the project education authentication standard,the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the automated specialized curriculum system already did not meet the social development need,had to carry on the reform.This article take the Yuxi normal Universitys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the automated specialty as an example,has carried on the curriculum system reform and the practice exploration,takes the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measure,the optimization curriculum,the enhancement practice teaching status,constructs the heavy practice,the strong innovation imbark educ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pattern new system.

Key word:Using;Specialized localization;curriculum system;reform

一、引言

玉溪師范学院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自2010年开始招生,2012年起才逐步购置设备建设专业实验室,实验室建设时间虽然不长、但实验设备购置力度大、专业实验室已建设了16个,至今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基本能按计划开出实验课,已经有了五届毕业生,然而,目前电气工程专业教育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重理论轻实践、面向工程不够;课程结构设置不够、不合理;相关的知识理论不全,缺少与企业的联系等等,面对此类问题,应充分结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的实际特点,对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优化,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优化课程设置、提高实践教学的地位,构建重实践、强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新体系。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分析与定位

在当前普通本科应用技术转型的大背景下,高校构建应用型人才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知识结构,优化教学方案,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学生的实践培训是发展的方向。

应用型人才的内涵要求一是适应性,培养的人才适应和满足云南及周边地区,尤其是滇中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基本需求,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适应市场需求;二是专业性,强调专业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专业能力满足岗位需求,特别是服务地方基础教育需要;三是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

为了服务云南省当地的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学校的顶层设计上把发展目标定位为努力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区域性教学应用型师范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区域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学校的服务面向定位为根植玉溪、服务云南、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

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人文修养和科学素养、管理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较强的工程实践和持续学习能力,较好的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素质。能从事电力系统及相关领域的运行与维护、研制开发、试验分析、自动控制、信息处理、调度与控制、运营管理等相关工作,与国际接轨并具有知识创新能力的宽口径、复合型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三、课程体系的改革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都是采用三模块的课程体系,原来三模块是指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平台课程、专业教育课程,而改革后的三模块优化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教育课程、综合教育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保持不变,而把学科平台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改为学科专业教育课程和综合教育课程。改革前的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改革后的课程体系如表2所示。

(一)原来的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不规范、不完善、不系统

原来的课程体系从心理、思想实践方面来看,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课程、思想政治实践课程没涉及,不利益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疏导及思想的引导。从专业课程来看,设置的课程对学生本专业前沿新技术的涉及较少,不利于学生对新技术的了解及就业时即时与社会的对接。从实践课程来看,综合实践课程开设较少,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2.课程的学分、学时分配不合理

原来的课程体系理论课程的学分、学时过多,而实践课程学分、学时过少,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这不利于学生专业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不能满足社会应用型发展的需要。

3.课程教学开设的先后顺序不合理

课程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需要的前续的课程学习了,后续的课程学习时内容才能衔接上,才能学好后续的课程,否则教学效果将会降低,学生学习就会比较困难,学习积极性会下降,不利于后续课程的学习。而原来的课程开始顺序上,出现了前续课程和后续课程出现在同一学期开设的情况,课程教学开设的先后顺序不合理。

4.综合实训课程较少,实践课程不完善

原来的人才培养方案综合实训只有课程设计I、课程设计II,对学生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严重不足,不利于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应加强对实践课程的重视,完善实践课程体系,同时在实践课程学习中,应与创新创业能力相结合。

(二)课程体系的改革

1.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为了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及政治实践,增加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思想政治课实践课程;学科专业教育模块,本着以学生够用和适用为原则,增加了电磁场理论课程,而删除了大学物理B课程;为提高学生对专业前沿技术的学习,增加了《电气测量技术》《高压直流输电》《电力系统微机保护》《智能控制》课程,而删除了《工厂供电》课程。通过优化课程体系设置,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学时、学分的改革调整

减少了政治类课程的学分、学时,如通识教育课程模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学分从3降为2.5,教学学时从54降为了40;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学分从6学分降为了4学分,学时从108降为了72。减少了学科专业课程的学时、学分,如电路分析课程的学分从5学分降为4学分,学时从90降为了72;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学分从4.5降为了4学分,学时从80降为了64;信号与系统课程学分从3.5降为3,学时从64将为了48;Matlab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课程学分从3降为2,学时从48将为了32;电气控制及PLC编程课程学分从3.5降为3,学时从64将为了48;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课程学分从4.5降为4,学时从80降为了64。

通过学时、学分的调整,减少了理论课程的学时、学分,而增加了实践课程的门数和学時、学分,即增加了学生的工程实训时间,增强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3.调整了课程安排的先后顺序

学科专业教育课程模块,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安排从第五学期调整到第四学期,这样有利于第五学期开设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课程内容的衔接;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的教学安排从第六学期调整到第五学期;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的教学安排从第七学期调整到第六学期;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教学安排从第四学期调整到第三学期。

通过课程安排的先后顺序的调整,使学生知识的学习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习的内容上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学习的知识能前后紧密衔接,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质量。

4.构建重实践、强创新创业教育

改革后的课程体系中,增加了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实训、微机保护和变电站仿真综合实训、电气控制与PLC综合实训、电气系统建模与仿真综合实训四门实训课程,同时在综合实训课程教学中融入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内容,增加了综合实践课程的学时和学分和门数,提高实践教学的地位,构建重实践、强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另外在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聘请企业专家参与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并提供毕业设计题目,毕业设计实行双导师制,让企业专家和学校教师同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增加学生与企业的联系,使毕业设计题目更接近工程实际,同时也增强了校企间的合作。

5.课外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课外实践活动在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方面可以有效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首先,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并且课外实践活动在内容、形式、规模、时间等方面灵活多样,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结合时间、精力、兴趣、爱好等因素,选择适合于自身的实践活动。其次,课外实践活动一般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实现对自身知识结构的整合并能够通过直接动手实践,锻炼复杂工程系统的开发与实践能力,弥补课堂教学的短板。

因此,将各类工程实践活动、创新实践训练、学科竞赛活动等课外实践活动均纳入到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中来,统一实施和管理,并与学分挂钩。从整体上突破狭义的课堂教学的空间和时间限制,打通课内和课外、校内和校外,将课程学习延伸至社会和产业界这一大课堂中。

为此,电气专业在17年的培养方案修订时,设立课外选修实践创新学分(2学分),19年转为课外必修学分,要求全体学生在大学四年必须参加一次创新实践项目、大创项目或学科竞赛,并依托学院成立了课外学分认定教学指导委员会,这项举措较好地推进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四、结束语

科学定位是决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构建适宜的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和提高人才质量的核心所在。本文从专业发展、人才培养定位和课程体系等方面对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进行了改革和实践,即符合宽口径、复合型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要求,也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工程教育认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彭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以吉首大学为例[J].科教导刊,2015,9:43-45.

[2]蔡黎,王欣煜,邱刚,黄倩,杨梅.电气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科技资讯,2016,11:154-155.

[3]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8-9.

[4]韩婷,李红斌,文劲宇,陈晋,尹仕.培养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2:52-59.

[5]周晓华,刘胜永,石玉秋,文家燕.应用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探索[J].大学教育,2015,11:121-122.

作者简介

师秀凤(1971—),女,云南玉溪人,本科,玉溪师范学院高级讲师,研究方向:电力系统及继电保护。

基金项目:玉溪师范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题编号:201733),项目主持人。

猜你喜欢
应用型课程体系改革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泛联盟式应用型本科产业学院运行模式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刘彦军: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展望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