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亮
本文以教学实践为本,探讨了初中名著课、散文课、小说课这几种课型的教学的有效引导方法,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研究今年的中考试卷,中考语文方向正与深度学习的要求同轨。
什么是深度学习呢?布卢姆按教学目标高低,把认知学习领域分为:知道、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大层次,而四到六层才是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整合和迁移性的学习,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致用学习。对初中语文而言,学生的深度学习,是听、说、读、写在理解基础上的深化,是语文人文素养的稳步扎实的提升。
针对苏州中考方向,按照教学目的的不同,我以不同课型为抓手,实践、与探析,反思,心得如下。
一、必备一把宝刀——使用契合课型的学习方法
彼得·布朗解读的人类普遍的学习规律,指出“很多人都是不尽职的学习者”。所以找到合适的解读方法,十分重要。
对名著阅读指导课,面对经典的卷帙浩繁,特别适合使用思维导图法来进行梳理引导。以《水浒传》为例,篇目长、人物多,课时有限,只能课堂上精读主要人物情节、精讲。熟悉作品的内容,关注人物的命运走向、轨迹。梳理人物之间的关系的亲疏。作品越复杂人物关系也越复杂。比如鲁智深和林冲如何交集?整理人物绰号、梳理具体某章节的记叙文六要素、针对自己喜欢的书中人物写小评传。还可以针对当时进行批判,比如滥用武力和无视法律在今天有无借鉴意义?从文采手法欣赏的角度,还可以找到水浒的描写战斗场面赏析词句等。思维导图分类的延展、学习,胜过条分缕析的鉴赏性“输入”和名著题目的繁琐答案讲解。在对人物的深入理解中去记忆,提高名著鉴赏水平。此外应鼓励学生参看自己喜爱的其他作品,哪怕是武侠小说,找到感兴趣的人,以博促深,去写写相关的笔记,也能促进名著的读的深,读的博。切实提高学生的逻辑思考与作品鉴赏能力。
高效的学习方法未必高深,而在于针对性的学习,并持之以恒的坚持运用,由低到高,逐渐深入。以上两种针对不同课型,使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就好比厨子一把宝刀在手,许多问题迎刃而解,能事半功倍。
二、找到那把金钥匙——在课文之外的广阔背景中加深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提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其实,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以散文课为例,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2课是《湖心亭看雪》,如果对张岱本人按注释一带而过,学生便很难理解文眼:“痴”。对张岱所生的特殊年代与家庭背景,结合多媒体,了解到许多学生都没去过西湖,为了加深情感体验,我剪辑了纪录片《西湖》第四集,浓缩几分钟联系西湖冬景与本文,从视听角度,让学生有了直观美学体验。再回头细读,将文字放入西湖这辽阔的背景中去,放入国破家亡的身世中去。学生终于在素淡苍茫的湖雪之上、知己偶遇的惊喜之外,品出张宗子回忆时,萦绕于怀的淡淡的愁绪。
针对性阅读训练,联系张岱的另一篇课外散文《西湖梦寻序》,作为延展,我倡议学生做了一个“西湖梦寻”的文化单元。或搜集西湖四季的美好诗句,或寻找与西湖有关的文学作品摘抄,制作成文学小报。从一滴水到一池水,有效的提升了文本的深度解读。从而,引导学生关注阅读作品的时代背景与作者的人生故事,文学常识的积累与拓宽在此体现。
对经典散文课型,用扩大背景法去引导,联合课外练习,内外相促进,拉近时代距离,确实能有效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握紧浓淡皆宜的一只巧笔——巧妙的教学切入点获得更深刻的阅读体验
课堂上,引起学生真正关注的表达,才是活的教学,才有可能使学生获得真正的知识体验。教师如果思考深刻主题转换与层进,那么文本教学的切入点不能忽略。
以小说类文本教学课为例,去年观摩了黄厚江和肖培东老师同体异构课《猫》,黄老师从“我”的态度、“我”对猫的称呼入手设计了问题去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去思考第三只猫的命运与结局。肖老师则是从三只猫亡失后我的心情感受的关键词语来引发。
两位老师的课异曲同工,引导从我、从猫、从他人的态度、从心情、从境遇、从名字、从别人的看法(心理感受)多角度来切入引导深入阅读,达成了:学生势必会找到关键性的字句,来深入思考,找到共鸣,感受到作者郑振铎借文章表达的“对生命的尊重和高度的责任感”。聚焦文本某一对象、关注对象之间的关系,构建文本与学生的深度关联。切换多种文本的角度,无疑是促进小说课深度语文学习的关键。
综上所述,立足实践,探索文本,不同课型使用相对应的学习法宝,有效深入学习,努力轉内在素养为可见实效。通过深度真实的语文学习活动,让学生感悟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语文学习真正体现实效高效,达到丰厚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布卢姆.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M].外语教学育与研究出版社,2009,11.
[2]彼得·布朗.认知天性[M].中信出版集团,2018,10.
[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