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 26000过时了吗?

2019-09-10 09:43李丽
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国际标准议题利益

李丽

近年来,经常会听到有人说ISO 26000过时了,或者ISO 26000沒有用,ISO 26000真的已经过时了吗?真的只是个花架子吗?作为亲历ISO 26000制定过程并实质参与内容谈判的中国注册专家中的一员,笔者认为,ISO 26000虽然并不完美,还存在不足,但是其并没有过时,反而对包括企业在内的各类组织甚至我们个人负责任行为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提供的理念和方法论,对企业在各种环境下运营、实现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共赢和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而目前国内对ISO 26000的推介传播不足,使得ISO 26000的价值没有得到准确的认知,也没能充分发挥ISO 26000的作用,使其更好地服务新时代我国高质量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为此,笔者认为需要对ISO 26000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再认识。

一、ISO 26000是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

ISO 26000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第一个包含社会条款和以前仅由政府间组织规范的内容(如劳工标准等)的国际标准。ISO 26000的出台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在全球化浪潮下,跨国公司开展的直接投资和国际采购在带来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引发了环境和社会问题的全球化;国际社会高度关注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和供应链环节的人权、劳工、环境、社区等问题,也促使社会责任在全球迅速推广,并形成了一系列国际性、行业性社会责任倡议、标准和工具,应用于跨国公司的投资和供应链管理之中;这些倡议、标准和工具数量众多,交叉重复,纷繁复杂,且各方对社会责任的定义和标准并不相同,也给企业应用标准带来了困扰;同时,消费者在面临消费选择时,面临诸多的标准和标签,也很难做出负责任的消费选择。在这样的大背景下,ISO开始研究制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ISO 26000,以期在社会责任领域形成国际标准,统一各方对社会责任的认知和实践。

为什么说ISO 26000是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因为ISO是国际公认的标准化机构,虽然是一个国际非政府组织,但是其成员都是各国的国家标准团体;作为联合国的甲级咨询机构,ISO制定的标准也经常被WTO认定为评判成员采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是否合规的重要依据。

二、ISO 26000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是全球共识

ISO组织在制定ISO 26000过程中采用了多利益相关方参与模式。ISO主要负责组织工作,实际文本内容由来自99个国家和42个国际性组织或具有广泛基础的区域性组织的专家共同制定,他们分别代表消费者(Consumer)、政府(Government)、产业界(Industry)、劳工(Labor)、非政府组织(NGO)以及服务、支撑、研究、学术和其他(SSRO)。2004年底,ISO正式成立 ISO 26000社会责任工作组(以下简称“工作组”)负责制定该标准。2005年,ISO正式启动ISO 26000的制定工作,巴西任主席国,瑞典任秘书国,历时5年多时间,经过8次工作组全会,最终于2010年落下帷幕,是ISO标准制定历史上规模最大、参与人员最多的一次。ISO 26000的制定过程和制定模式虽然有不完美的地方,但却体现了全球主要国家和国际性组织对社会责任达成的共识。

在ISO 26000制定过程中及正式出版发行后,相当多参与标准制定的国家和标准制定机构纷纷依据ISO 26000或者参考ISO 26000修订、制定或者完善自己的社会责任倡议和工具,出台新版本或者重新制定自己的标准。如:GRI依据ISO 26000对自身的标准进行了修订;OECD跨国企业准则从2010年开始参考ISO 26000进行修改,并出台最新版准则;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根据ISO 26000对其自己的社会责任倡议进行了修订;欧盟基于ISO 26000的定义对其社会责任政策文件进行了修订,将定义修改为与ISO 26000相一致;智利、瑞典和埃及的社会责任政策也受ISO 26000影响较大。即便美国对ISO2600投了反对票,但其反对的也不是社会责任定义,而是关于预防原则等对其利益有重要影响的内容。

ISO 26000不仅在很多国家转化为国家标准,还成为更多国际标准的参考基础,如2012 年发布的 ISO 20121:2012 《大型活动可持续性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主要参考了ISO 26000中对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和指南;ISO Guide 82《在标准中融入可持续性问题的指南》中也大量引用ISO 26000中的定义和内容,该指南提出要在标准制定中考虑可持续性问题,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考虑,是制定标准的标准。此外,对新版ISO 9000和ISO 14000影响较大的ISO指令附录SL关于管理体系的高阶架构(最初为Guide83,2012年被ISO指令作为附录),也受到ISO 26000的影响(特别是其中增加并强调组织背景分析,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决定管理体系的范围等内容与ISO 26000的内容非常相近),且从2015年版ISO 9000和ISO 14000的标准文本可以看出,与ISO 26000 所提到的社会责任的基本实践和方法高度一致。2017年,ISO发布IWA 26:2017指导文件,以指导组织将ISO 26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应用于管理体系中,更进一步展示了ISO 26000与管理体系高阶架构之间的关联。

三、ISO 26000的重要价值在于其提供了一套国际认可的社会责任方法论

曾经看到很多企业案例在讲其如何应用ISO 26000时提到在ISO 26000的七项核心主题和相关议题方面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进展,看起来好像和ISO 26000标准文本绝大部分的内容相关联,但实际上却没能把握ISO 26000最精华的部分。ISO 26000为所有类型的组织践行社会责任提供了基本原则和方法,也就是其中的两大基本实践——认识社会责任和利益相关方的识别和参与。

认识社会责任是组织践行社会责任的首要前提,如果對自身的社会责任都不清楚,何谈践行社会责任?而组织要准确辨识其社会责任,就需要了解组织运营所处的环境,其决策和活动产生的社会和环境影响,特别是对利益相关方的影响,并确定哪些是对组织重要的议题,哪些是需要优先处理的议题。由于组织运营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组织的决策和活动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也会发生变化;同时,社会公众、消费者、员工等组织的利益相关方对组织的期望也会随着其认知和需求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此,组织的社会责任特别是应该优先处理的问题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会随着组织运营环境、组织的业务活动、利益相关方的期望及整个社会期望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这样组织才能识别其中存在的风险和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

利益相关方的识别和沟通是组织认识其社会责任的必要手段。ISO 26000将利益相关方参与定义为“组织为创造与一个或多个利益相关方进行对话的机会而开展的活动,其目的是为组织决策提供知情基础”。此外,利益相关方参与也是组织回应利益相关方需求、保持透明度的重要方式,因此也是组织践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

四、ISO 26000的正确打开方式

如上所说,ISO 26000的精华在于其提供的基本方法,特别是社会责任的原则和两大基本实践,明确地告诉各种类型的组织,社会责任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要如何开展实践,但并不是说后面的核心主题以及将社会责任融入整个组织的内容不重要。这些内容恰恰是帮助组织去更好地认识其社会责任,知道其应该考虑哪些方面的内容,并且告诉组织在这些方面社会期望是怎样的,组织可以考虑采取哪些措施,开展哪些工作。但是这些内容并不是要求组织必须都做到,还是要根据前面的基本实践提供的方法,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和需求,识别出重要议题和优先事项,以帮助组织实现持续改进。

如果不考虑前面的社会责任基本实践,上来就对标七项核心主题和相关议题,就是没有正确理解并使用ISO 26000。因为很难有企业能完全做到ISO 26000所列出的7项核心主题和相关议题的要求,这些内容是集合了所有组织最佳实践的集大成者,如果企业想开展对标,很可能会陷入困境。相反,如果能够根据ISO 26000的两大基本实践,充分分析企业所处的运营环境、所产生的影响、识别出对组织运营有影响的各方及社会的期望,就能够比较好地识别出企业优先开展的工作,结合将社会责任融入整个组织所提供的方法,就能相对容易地持续改进,这才是打开ISO 26000的正确方式。

五、正确打开ISO 26000带来的价值创造

ISO 26000强调对组织运营所处环境的分析,强调组织要识别其决策和活动对利益相关方的影响,包括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以及利益相关方对组织的期望。如果组织了解了这些信息,就可以知道其业务活动可以对谁带来价值,谁会支持你的业务;对谁带来负面影响,谁可能会反对你的业务,从而对你产生不利影响。由此,有效地识别出业务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机遇,帮助企业更好地做好风险管理,同时创造经济和社会价值,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共赢可持续发展。

具体而言,对社会责任的认识,特别是重要且优先事项的确定,可以帮助组织集中资源来优先处理这些对利益相关方、对组织运营具有重要影响的议题,而不是像撒胡椒面一样涉及每一个议题,但每个议题都没有得到实质改进。

利益相关方参与可以帮助组织更清晰地识别出利益相关方的真实诉求,而不仅仅是表面上的诉求,有助于组织识别出可以为利益相关方创造价值的领域,实现自身的业务发展;同时,还可以协调自身利益、利益相关方利益和社会整体期望之间的冲突,增进企业与利益相关方之间的了解与理解,有效化解风险,降低组织运营成本。

此外,组织可以通过利益相关方参与提高透明度,由此提升组织社会责任可信度。与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双向交流与沟通,可以让利益相关方了解组织的社会责任理念和实践,并对其反馈,帮助组织实现持续改进,提升社会责任管理的绩效和组织的美誉度。

本文为北京社科基金研究基地项目《北京企业“走出去”的社会责任风险及尽责管理研究——基于ISO26000的视角》(批准号16JDYJB029)的阶段性成果。作者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研究员

编辑|王秋蓉  qiurong.wang@wtoguide.net

猜你喜欢
国际标准议题利益
21世纪以来中国歌剧批评若干重要议题述论
回音壁:这篇文我很喜欢
探究基于核心素养的议题式美术教育
首个中文版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标准发布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I Love You, Dear China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中国电信4G与5G互操作项目获3GPP立项
物联网安全关键技术成为ISO/IEC 29167—16:2015国际标准
汪建中“股市黑嘴”利益链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