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病人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进展

2019-09-10 06:18:03潘彩虹关宁
健康前沿 2019年10期
关键词:康复护理干预脑卒中

潘彩虹 关宁

摘要: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6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常规组每组30例,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加用康复护理干预方案,并分别对两组患者的膀胱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干预组患者恢复正常排尿总有效率及留置尿管时间均明显优于常规组患者,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恢复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干预具有较好的效果,能有效改善膀胱功能障碍,值得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康复护理干预;脑卒中;神经源性膀胱

引言

神经源性膀胱是指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导致神经功能异常,引起膀胱的储存和排空机制发生障碍,是脑卒中病人常见的并发症。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约200万人,神经源性膀胱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发生率为37%~58%,病人处于从尿潴留到完全性尿失禁之间,最常见的症状是尿频、尿急和急迫性尿失禁。对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病人给予适当的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可以促进其膀胱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某院2017年12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30例,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60~72岁,平均年龄65.71±5.29岁,发病时间3~8周,平均4.88±1.78周;觀察组31例,男性18例,女性13例,年龄60~75岁,平均年龄66.69±5.31岁,发病时间4~8周,平均5.91±1.74周。采用软件对比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行清洁尿道、会阴清洗、冲洗膀胱、防止感染等传统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于以上护理基础上行康复护理:(1)排尿意识训练:患者排尿时指导其行有意识的正确排尿动作,并配合协同肌,若为卧床患者则应先为其翻身再开放导尿管,若患者可下床则指导其进行站立排尿训练,促进沉淀物排除膀胱。(2)为患者制定饮水方案:患者若未静脉补液则每天给予2100ml饮水量,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及气候变化做适宜调整,每间隔2小时给予1次水,晚上9点以后禁止饮水。选择适宜排尿间隔,自30~60分钟始直至每间隔2.5~3小时实施1次排尿,夜间排尿1~2次。指导患者排尿过程中中断尿流3~5次或放慢尿速,并于排尿后缓慢有力的收缩、放松会阴及腹肌肌肉20~30次,每天2次。(3)盆底肌训练:指在不收缩腿部、臀部及腹部肌肉的情况下,通过病人有意识地对盆底肌(会阴及肛门括约肌)进行自主收缩,每次收缩5~10s,每次重复10~20组,初次练习,每天2次,随后逐渐增加至每天4次,以加强控尿能力,从而改善尿失禁,抑制膀胱过度活动。桥式运动能使盆底肌功能得到锻炼,从而改善和提高盆底肌收缩功能,重建盆底肌功能,同时能降低神经肌肉组织的兴奋性,增加逼尿肌及尿道括约肌的协调性。有研究表明,桥式运动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尿失禁的失禁症状,减少膀胱残余尿量及尿路感染的发生。盆底肌训练已被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无创的治疗尿失禁的方法,尤其是治疗压力性尿失禁时。(4)膈肌、呼吸肌训练。取半坐卧位、仰卧位、坐位,指导患者放松,左手放置于腹部,右手放置于胸部,感知呼吸时腹胸运动,呼气时降低腹部,吸气时隆起腹部,尽量保持最小胸廓运动,将1小重物放于腹部,实施抗阻呼吸训练。2~3次/天,可根据患者训练情况适当增加时间及次数。同时实施缩唇呼吸(以鼻吸气,缩小口形为吹口哨状将气体缓缓吹出)。(5)心理护理。尿失禁病人每天都有数次漏尿发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病人的身心健康,病人易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如焦虑、压抑、孤独、沮丧及情绪低落。呼吸放松法是临床上心理医师常用的一种缓解焦虑的方法,迅速、有效,在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病人焦虑情绪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1.3观察指标

①统计比较两组膀胱功能恢复情况。膀胱功能恢复评定标准:护理前后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膀胱充盈明显,经B超检测膀胱残余尿量为150ml以上为无效;护理后小便前存在尿意感,可偶尔控制,膀胱残余尿量为80~150ml为好转;患者经护理后膀胱残余尿量为50~80ml,小便前出现尿意感,小便基本可控,偶尔出现尿失禁为显著好转;护理后膀胱残余尿量为50ml以下,小便前存在尿意感,排尿过程完全可控为治愈。总有效率=(好转+显著好转+治愈)/总例数×100%。②以生活质量评分量表(QOL)评估对比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总分100分,分值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X2检验。

2结果

2.1两组护理后膀胱功能恢复情况

护理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护理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3讨论

综上所述,脑卒中是一种致残率、死亡率和复发率都较高的疾病,脑卒中后伴随较多并发症,神经源性膀胱是常见并发症之一,不仅影响病人的生存率及预后,而且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适当的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地改善膀胱功能,减少残余尿量,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敏.康复护理干预在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J].青海医药杂志,2015,45(2):28-29.

[2]陈忠.神经源性膀胱[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15-262.

[3]王燕,张立宁.脑卒中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治疗进展[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15,36(12):1255-1258.

猜你喜欢
康复护理干预脑卒中
康复护理干预用于肘关节骨折患者的可行性及对预后影响分析
心理及康复护理干预在老年脑血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康复护理干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分析
医学信息(2016年31期)2017-02-27 16:29:46
康复护理干预在膝骨关节炎患者行膝关节功能锻炼期间的应用
脑卒中患者正压无针连接式留置针的应用及护理体会
今日健康(2016年12期)2016-11-17 13:04:21
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用于老年脑血管意外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效果
早期护理介入在脑卒中患者构音障碍训练中的作用
早期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
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的预防及护理观察
良肢位摆放结合中药熏敷降低脑卒中患者肌张力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