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全洪 龚毓烨
摘要:为适应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战略要求,2018年4月海南省被确定为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面临多重发展机遇与挑战,肩负着更大的使命。本文以SWOT分析法为基础,对海南在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过程中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海南自贸区建设要在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政策支持、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引才用才,不断补齐自身短板;促进海南自贸区成为我国海上开放新的战略支点、中国—东盟合作平台、海上丝绸之路新门户与世界经济交流中心,成为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标杆和窗口。
关键词:对外开放自由贸易试验区SWOT分析法产业结构
作者简介:
郝全洪,中央党校进修部副主任、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
龚毓烨,中央党校研究生院政治经济学硕士研究生。
一、导言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在习近平新时代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下,我国的改革开放历程处于新的时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赋予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这为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指明了方向。
2018年是海南建省兴办经济特区30周年。实践证明,兴办经济特区是党和政府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的英明决策,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边疆发展、确保边疆边境安全的战略选择。2018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并实施《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要推动海南成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标杆,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探索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为此,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
二、海南自贸区及其发展状况简介
海南的发展一直以来都得到党中央和全国的大力支持。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并决定创办深圳、珠海、厦门、汕头4个经济特区,使之成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窗口和示范区。1984年2月,邓小平在视察深圳、珠海、厦门经济特区回京后,进一步指出,“我们还要开发海南岛,如果能把海南岛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那就是很大的胜利”。1987年6月,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讲道:“我们正在搞一个更大的特区,这就是海南岛经济特区。”“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1988年4月,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设立海南省的决定》和《关于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批准设立海南省、划定海南为经济特区,将海南这个美丽的边陲海岛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1993年,江泽民同志考察海南时指出,“经济特区要办得更活更实更富有成效富有生机,继续当好‘排头兵’”,对海南省五年来的发展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2011年4月,胡锦涛同志在海南省规划展览馆考察时指出,“中央已作出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重大战略决策,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也已批准”。为海南发展旅游业提供契机与制度支撑。2018年4月11日,《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的颁布进一步赋予海南新的历史使命。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分步骤、分阶段建立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2018年6月设立海口江东新区,作为自贸区的重点先行区域,海南自贸区建设正式付诸实践。
··
海南地处中国最南端,是中国国土面积(陆地面积+海洋面积)最大的省,是中国最大且唯一的省级经济特区,岛内常住人口91713万人,经济发展状况良好,交通运输条件便利,产业结构分布合理,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丰富。30年来,海南经济特区抢抓机遇,实现经济上的巨大腾飞。1987年,海南地区生产总值仅有572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不到3个亿。到2017年,海南地区生产总值高达44625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179美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2553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74亿元,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增长218倍、143倍、2268倍,现代服务业、热带农业、新型工业迅速成长,交通、电力、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备。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國际交流合作程度加深,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与广大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养老保险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
总体来说,海南经济特区晋升为自贸区,具有必然性。从内部因素来看,海南经济特区经过30年的建设,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取得了巨大进展,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资源优势和产业结构,依托自身发展的成就和实力,为成为自贸区提供了可能性;从外部条件看,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外贸易总量逐年增加,正在加快建设贸易强国,迫切要求中国必须探索和采取更为开放的贸易政策和对外模式,以在适当的地区兴办自贸区为载体,实现更为开放的经济发展策略。
三、海南自贸区的SWOT分析
(一)优势因素
1.自贸区规划科学,发展前景广阔
海南自贸区的最终目标是建设成为自贸港。根据《意见》的总体要求,海南自贸区的建设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新发展理念和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等工作原则,这是今后加快海南自贸区发展的根本价值遵循。海南自贸区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于一体,能够充分发挥海南岛的优势,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和投资前景,总体预期良好。此外,自贸港的建设也是结合时代需要而分步骤进行的,从2020年自贸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到2025年自贸港制度初步建立,再到2035年自贸港制度体系和运作模式趋于成熟,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科学规划,合理实施。
2.地理位置优越,辐射范围广
南海地区是中國及东盟各国的聚集地,是亚洲重要的区域经济中心,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是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开展经济交往的重要交通要道。而“海南岛作为南海的核心区域,其地理位置四面环海,这种自然隔离的地理条件决定着它拥有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对外开放优势”。凭借其四面环海的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优势和狭长的海岸线,海南岛具备了强大的辐射力,能够辐射周边区域性人流、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从而推动周边国际经济环境的改善,促进地区之间的交流、互动与合作。海南岛即处于中国的最南端,同时也是菲律宾、马来西亚等东盟各国北上与中国开展贸易往来的海上第一站。将海南岛建设成为自贸区,符合中国和东盟各国的利益。尤为重要的是,针对当前较为敏感的南海问题,可以通过以建设海南自贸区为载体,落实我国“主权在我,共同开发”的倡议,借助自贸区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促进东盟各国增强对南海发展的信心和安全感,化解区域矛盾,促进地区合作,最终达到南海共赢的目的。
3.社会事业发达,自身实力雄厚
海南经济特区在经过30年的耕耘后,社会事业已取得重大突破。在交通运输方面,全岛公路里程已达17万余公里,以“三纵四横”为骨架,有干线联通各市县和港口,有支线遍布于全岛318个乡镇和各旅游景点;全岛铁路里程已达1172公里,并开通有通往北京、成都、西安等地的路线;全省目前有68个天然海港,已开辟海口、洋浦、三亚等大型港口24个,海上交通十分便利;海南航空事业发展最为迅速,截至2017年初,全岛已有国内国际航线579条,与50多个国外大中城市通航,已成为十足的航空大省。在医疗卫生方面,全省共有各类卫生机构5135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525个,覆盖率高达824%,各类卫生技术人员57784人,病床位40501人。在社会保障方面,截至2017年初,全岛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2249305人,失业保险1689534人,医疗保险3872486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高达997%;另外参加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人数也大为可观,各种社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速度较快。此外,在技术创新、环境保护、文化教育等方面,全岛也取得丰硕的成果。海南岛自身实力雄厚,基础强劲,具有发展成为自贸区、自贸港的客观条件。
4.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发展潜力大
海南岛处于热带北缘,光、热、水等条件优越,具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动物资源、作物资源和矿产资源,有利于构建合理的产业结构,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可以实现经济均衡发展。2017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完成增加值10124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8%。在主要农产品中,粮食、蔬菜、水产品分别比上年下降51%、01%、79%,水果、橡胶、畜禽则分别增加37%、21%、45%,第一产业内配比越趋合理。2017年,全省工业完成增加值52828亿元,比上年增加0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870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05%;石油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热力产业和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实力强劲。2017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24860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02%。其中,金融业增加值31821亿元,增长112%;房地产业增加值43754亿元,增长201%;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2106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69%;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674501万人,比上年增加120%;旅游总收入高达81199亿元,比上年增加208%。拥有26家五星级酒店和134家准五星级酒店,极大地带动了当地餐饮业、住宿业和旅游服务业的发展,为当地居民创收致富带来了实惠。据《意见》指示,党中央对海南旅游业的明确定位是建设成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把旅游业作为发展的优势产业而非主导产业,进一步为旅游业的发展环境带来了利好。2017年,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含外资银行)1009638亿元,比上年增长107%;贷款余额(含外资银行)84592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00%。海南股权交易公司的成立,更是吸引一大批上市公司落户海南,为海南金融业的发展注入活力。在进出口贸易和实际利用外资方面,2017年海南省进出口总值70237亿元。其中,出口总值29566亿元,增长1104%;进口总值40671亿元,下降334%。实际利用外资总额2306亿元,比上年增加41%,在对外贸易方面成绩突出。
5.政策支持力度大,长期投资有保障
支持海南岛建设成为自贸区,是国家层面的一项重大决策和规划。自2018年4月11日颁布《意见》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以及海南省委省政府又相继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促进海南扩大开放的利好政策,可见对自贸区的建设支持力度之大,这同时也给外来投资者吃了颗“定心丸”。2018年4月13日,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上的讲话时,习近平同志强调:“海南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赋予更大改革自主权,支持海南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要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2018年4月22日,海南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稳定房地产市场的通知》,建立和完善房地产长效机制,坚决防范一切投机倒把行为,深化房地产市场改革,有利于广泛吸收外来资本和人才资源,有利于防止房地产泡沫再起并促进自贸区经济的稳定和繁荣。经国务院批准,修订后的《免签证来琼旅游外国人服务和管理办法》于2018年5月1日起在海南省实施,届时59国人员将获入境免签优惠,免签入境后停留时间统一延长至30天,将团队免签放宽为个人免签。2018年6月3日,海南省委省政府在经过统筹规划后决定设立海口江东新区,作为自贸区建设的先行区。2018年6月15日,海南省委省政府再颁布《关于引进人才住房保障的指导意见》,下大力度引才聚才,为自贸区发展凝聚人才优势。能在短短几个月时间之内,连续密集地出台多项政策或意见,可见党和国家对加快自贸区建设的决心之大。
(二)劣势因素
1.面积大,难以统一建设
海南自贸区位于我国最南端,面积宽广,岛内面积339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全岛人口约900多万人,相比于上海、广东等其余11个面积均在120平方公里左右的自贸区而言,海南自贸区无论是理论上的规划还是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所需要考虑的影响因素、需要调和的利益以及遇到的困难都比较多。由于全区面积大,要探索建设自贸区就不能“一盘棋”地在全区内搞过度统一的规划,既要对部分区域给予特殊政策照顾,使其优先发展起来成为自贸区建设的“窗口”和试验地,又要保证全区发展步调不至拉得过大。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好党、政府及全体海南人民的智慧。
2.起步晚,探索期经验缺乏
2013年,上海作为我国首批自贸区挂牌成立,2014年又设立广东、天津、福建3个自贸区,2016年设立辽宁、重庆等7个自贸区。虽然在自贸区建设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与世界上的北美自贸区、欧盟等大型自贸区相比,我国自贸区的建设历程还比较短,严格意义上说尚处于探索阶段,经验依旧缺乏。尤其是新设立的海南自贸区,无論是在地理位置上,还是经济环境和地缘政治上,都有不同于我国已有的其他几个自贸区的特点。这就决定了今后海南自贸区建设的方向和路径选择都不能盲目地模仿我国其他的几个自贸区,而必须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采取探索和实践并济的发展方式。
3.自然条件制约
海南岛中部是海拔1867米的五指山,四周地势较为低平,虽然交通网络发达,但由于自然、历史的原因导致全岛经济发展极度不平衡,岛内互相间的交流互动程度较低,中部落后、环海地区发达的发展不均衡现状短期内难以改变。同时,海南岛四周环海,可谓“孤悬”在南海中,即使最北部与广东省的雷州半岛仅相隔一道浅窄的琼州海峡,但由于受资金、技术、政策等方面的限制,导致目前仍没有跨海大桥或是过海隧道连接两岸,不具备联通大陆腹地的区位优势,要跨过海峡实现两地的交流,只能通过轮渡实现小规模的互通,使得两地的陆上贸易成本加大。此外,海南地区自然条件恶劣,气候多变,台风、暴雨、大雾天气频繁,使得海南与大陆的交流频率降低,风险和成本加大,不利于对外招商引资。
(三)机会因素
1.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
《意见》指出要将海南自贸区打造成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随后又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性政策来指导和促进自贸区发展。在海南经济特区建设过程中,国家层面的规划使得海南岛“改革开放取得重要突破,在农垦体制改革、‘多规合一’改革、省直管市县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航权开放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国际化水平不断攀升,成功举办18届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使海南从改革开放之初的穷僻小岛变为富饶美丽的“新大陆”,成为彰显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窗口和经验示范基地。如今,海南由经济特区转型为自贸区,党中央国务院将会进一步加大力度支持海南发展,为自贸区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政策保障和创造更具优势的发展机遇。
2.贸易强国建设契机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处在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关口。以往我国在世界贸易体系中由人力资源优势所形成的价格竞争优势逐渐削弱,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是跨越这一关口的必然选择。2012年到2017年,我国货物贸易额实现净增长138%,服务贸易额增长548%;双向投资总额快速增长,实际利用外资增加173%,非金融类对外投资总额实现555%的增长,在对外贸易方面取得历史性进展,加快贸易强国建设便具备了实力和基础条件。2018年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在新时代新的开放起点,国家对贸易强国建设的契机同样为海南自贸区的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与平台。
3.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开始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自主权。同一时期,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快速推进,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不可能在这场世界性的经济革命中置身事外,反而需要谋求相互合作。尤其是在当前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规则面临重大调整的情况下,世界各国都在加快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以便在更好地应对外部经济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等挑战的同时获得尽可能多的发展机遇。为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我国实行更加积极的开放战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和自贸区建设、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战略,为我国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进而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指明方向。海南自贸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设立的,既具有无限的机遇,也同样担负着重大使命。
(四)威胁因素
1.产业规划及定位出现偏差
海南地处热带北缘,属热带季风气候,雨水充沛,较长历史阶段内都是立足自身优势来发展各项产业,以粮食种植、植物种植、水产养殖及海洋渔业作为主要经济来源,而工业基础却十分薄弱,一直缺乏、甚至不具备形成强大的支柱性产业的先决条件。在成为经济特区之后,海南岛激流勇进,一度大力发展大工业、大港口和高科技产业,意图在短期内建成工业强省,这是不太现实的。自贸区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坚决避免出现产业规划不清晰的潜在威胁,合理定位自贸区的功能和战略方向。
2.缺少优良海港
虽然自贸区目前已有68个天然港湾,开辟了24个港口,但这些海港普遍都不大,而且都不处在对外贸易和海上运输的必经要道、中转站或者关键节点上。例如区内最大的海口港,在地理上位于海南岛的最北部,与雷州半岛相望,更多的只是与内地实现互动。2017年海口港货物吞吐量也只累计完成101126万吨,旅客进出港累计完成14988万人,远低于上海港(70563万吨)、天津港(50284万吨)等自贸区的水平。其余的三亚、八所、博鳌港的对外贸易水平则更低。海南自贸区的发展方向是实现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交流合作,而这主要是通过海上路线作为桥梁的,缺少优良海港这一客观事实无疑会成为今后制约自贸区建设的因素之一。
3.外部环境稳定性威胁
从地理位置来看,海南岛处于地缘政治较为敏感的南海地区,除北部与广东相望外,其余地区在地缘上均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劣势。例如,西面和南面分别与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相连,东面为东沙群岛。由于历史的、政治的、地理的因素使得南海地区互信机制不够健全和合作层次不够深入,其中“越南和菲律宾是东盟成员国中与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矛盾最为突出的国家,中越、中菲之间均因南海问题发生过较为激烈的冲突和摩擦”。目前南海问题更是“呈现出关注力量国际化、解决方法复杂化与权利诉求法理化,都对中国倡导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这一解决南海问题的方针提出挑战”。南海地区存在的领土主权、海洋权利和资源方面的争端和纠纷,客观上对自贸区的建设产生着重要影响。实践证明,一个地区经济要发展,不仅需要正确的规划和政策支持,更需要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营商环境和投资环境。如何营造这样一个发展前提,是建设海南自贸区必须重视的问题。
4.人才资源匮乏
汉族、黎族、苗族和回族是海南省的世居民族,其中,汉族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北部和沿海等发达地区,且大部分是来自国内其他地区赴琼务工、创业就业人士;黎、苗、回则主要分布在中部、南部等较落后地区。由于地处偏远,使得海南地区经济和教育历来落后,本地民众的文化技术素质普遍偏低,难以支撑自贸区的良性发展。直到现在,整个海南也尚未建立起一所优质的高等学府,在人才的培养上存在短板。此外,虽然海南拥有大量海外华人、华侨及港澳台同胞,但囿于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对未来投资的预期,导致一时难以提升其返乡创业的热情,对海南的领导干部而言,新一轮的对外开放更考验其能力和智慧。如何消除人才资源匮乏的威胁,已经成为自贸区建设必须认真审视的问题。
四、推进海南自贸区建设的战略选择
(一)优势—机遇策略
1.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并落实
《意见》对海南自贸区的定位、发展路径、要求都作出了科学详细的说明,目标清晰,思想实际,符合自贸区发展需求。“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接下来就是具体的政策支持和执行:一是要继续加大在省域“多规合一”、农垦、司法体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政府职能转变领域内的改革力度,下大力气破除体制机制弊端,降低行政成本,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促进社会公平,为自贸区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二是要解决营商环境问题,加快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和公平开放统一高效的市场环境,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实现便捷流动,使制度交易成本降到最低,从而提高自贸区的国际竞争力;三是要加大人才投入力度,继续抓好“百万人才进海南”工作,既要解决不少领导干部在面对新形势下的本领恐慌问题,又要为自贸区各行各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2.利用自身优势提高对外贸易水平
在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下,海南自贸区抢抓机遇,以其优势明显、实力优厚的特点得到国家层面的大力扶持。总体来看,区内社会事业发达、设施完善,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从而增强外来投资者在区内长期投资、生活的信心和认可度;区内植物资源、矿产资源、石油资源、海产资源丰富,有利于布局合理的产业结构,并形成支柱性产业,从而探索生产具有较高质量的对外贸易产品、服务;地理位置上,海南自贸区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开展贸易往来提供了平台,在加大贸易发展的同时能够借助这一平台在世界舞台上获得更多的关注度和机会。可见,海南自贸区优势明显,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通过对东盟各国的比较技术优势,实施技术转移与专利贸易,提高对外贸易水平,加大自贸区的整体技术优势与技术水平。
(二)优势—威胁策略
1.立足优势合理规划产业
海南近年来经济持续增长,在保持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前提下已形成有一定竞争力的制造业和较为发达的第三产业,避免产业规划出现偏差的威胁,已经可以与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东盟国家开展贸易种类的多层次合作并形成经济互补格局。今后自贸区的发展同样不能好高骛远、脱离实际,必须因地制宜地发挥好资源优势,积极搞好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利用创新驱动提高科技含量和技术、服务水平。首先发展海洋产业、热带种植、热带自然生态及滨海滩岛“候鸟式”旅游、度假、寓居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谋划先进的工业、航运、贸易及服务等产业,再进一步开放赛马、体育赛事、博彩等高端旅游产业,逐步培育出强大的支柱性产业与完整链条,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具有本土文化创意的品牌。这才是科学的长远之计。
2.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交流合作
要为海南自贸区营造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必须着力解决好中国与周边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国家的关系,携手向前、深化合作。一是要加快在贸易自由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趋势、新挑战以及战略应对等领域开展联合研究,“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二是尽快就双方涉及的利益纠纷、矛盾分歧及未来战略规划等重大问题开展联合研究,“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三是继续办好诸如“中国—南亚东南亚智库论坛”“博鳌亚洲论坛”“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等利于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开展对话的论坛,探索建立雙方智库合作研究基金,加强双方智库间的对话交流,为各国发展献计献策。四是争取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力量的多方支持,为双方搭建比较公正的第三方平台,增强彼此间交流互信。
3.营造引才、育才、用才的良好氛围
创新并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构建更加开放、公平、有效的引才、育才、用才氛围,是破解制约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各方面发展“瓶颈”的优先抉择。一是要注重引才,继续开展“百万人才进海南”和“百日大招商”活动,广泛吸纳国内(含港澳台)外技术、技能人员在海南就业、永久留居,支持国内本科及以上学历高校毕业生、优秀外国留学生在海南创新创业,扩大海南高校留学生规模,探索建立吸引外国高技术人才的管理制度。二是要注重育才,既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支持海南大学等本土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学府,鼓励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在海南设立分支机构或科研基地;也要注重发展职业教育,建设各类大专及职业院校,有针对性地培养各类设计、管理、服务等专技人才。三是要注重用才,构建合理公平的激励机制与评价机制,开辟有助于展现其才能的平台,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专业优势。
(三)劣势—机遇策略
1.抓住历史机遇,创新探索经验
海南自贸区面积大、起步晚、使命强、期望高,必须创新探索出不同于其他11个自贸区的发展模式。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政策支持下,海南自贸区已经就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入境外国人服务与管理、优秀人才引进等涉及自贸区建设的关键领域作出了详细的规划。同时,还要进一步抓住当前深化改革开放的机遇,在国际能源、航运、大宗商品、产权、股权、碳排放权等交易场所的建设上探索经验;重点发展旅游、互联网、医疗健康、金融、会展等现代产业,加快对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形成以服务型经济为主的新兴产业结构,培育消费新热点;大力推进航空航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产业发展,促进其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实施更加开放便利的离岛免税购物政策,实现离岛旅客全覆盖,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提升自贸区的国际化水平。
2.弥补自然条件制约的短板
海南自贸区的位置决定其不可能通过直接的陆上交通实现与内陆进行大范围的商品流通和贸易往来,转而寻求海运或航运。因此,要着力提高基础设施网络化、智能化、高质化水平,一是要加密海南直达全球主要客源地的国际航线,广泛吸收外来游客来琼旅游消费;二是要提升现有港口的质量和规模,并探索开发更有潜力的海港,增加对外输出的网点数量;三是要完善省内公路、铁路、桥梁等交通设施及医疗卫生事业建设,提高岛内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岛内间经济互动。同时,要加快在区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打造国家级热带农业基地;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体现热带风情的精品小镇。充分发挥自贸区临海的优势,加快培育新兴海洋产业和海洋科技,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总之,要正视区内不足之处,响应政策号召,着力弥补由于自身自然条件劣势所导致的短板。
(四)劣势—威胁策略
由于南海地区存在多方力量博弈,国际环境复杂,海南自贸区建设更是缺乏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每走一步都需要承担极大的压力与风险。习近平同志强调,“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赋予更大改革自主权,支持海南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各级党政机构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尤其是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经济方向正确稳定;要坚定信心、抢抓机遇,敢于打破体制机制障碍,破除思想僵化与能力不足的危险;要善于解决工作方法问题,正确处理好当前与长远、重点与全局、国内与国外的关系。有短板、有威胁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学会扬长避短,化劣势为优势。为此,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对外开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自贸区建设提供原则支撑。
五、结语
海南自贸区最大的优势在于其战略地位,最大的作用是我国链接东南亚的国际大平台,最根本的出路在对外开放。海南自贸区在“一带一路”建设和海上丝绸之路以及新一轮对外开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三十而立,蓄势待发”。在新的开放起点上,海南的开发将会迎来更多的发展机会与环境条件,这将决定着海南的现在与未来。海南必须不失时机地实施以“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的跨越式发展战略,走开放主导、释放潜力的新路子,毫不动摇地坚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推动实施以东盟为重点的多层次、多领域的开放合作战略;毫不动摇地坚持以试点区为引导,带动全区共同建设的“以点带面”的发展战略;毫不动摇地坚持加快与东南亚国家及部分国际力量就南海问题进行磋商。更加重视培育海南自贸区的潜力,更加注重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同时,要高度重视、认真审视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形成沿海沿江沿边沿国际大通道与内陆地区优势互补、错位发展、良性互动的对外对内开放新格局,实现后发赶超式跨越式发展”。推动海南自贸区成为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新标杆。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2.习近平:《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4月14日。
3.刘思培:《南海自由贸易区的功能创新与法律保障》,《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4.符国瑄、何永东:《海南统计年鉴2017》,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年版。
5.符国瑄:《2017年海南经济运行情况统计结果》,海南省人民政府网,2018年1月23日。
6.王森、杨光海:《东盟“大国平衡外交”在南海问题上的运用》,《当代亚太》2014年第1期。
7.刘赐贵:《刘赐贵同志在省委七届四次全会上的总结讲话》,《海南日报》2018年5月15日。
8.黄志勇、颜洁:《广西在全国新一轮开放中的SWOT分析及战略选择—兼论广西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总体思路》,《改革與战略》2014年第11期。
责任编辑:沈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