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艺术,一丝一毫都不能差

2019-09-10 23:12尹忠华
侨园 2019年11期
关键词:皮影戏皮影艺人

尹忠华

我们家祖上是清代时跟着“闯关东”过来的。我祖父叫宋德新,一开始不是皮影艺人。因为影班必须得有做饭的,他就跟着影班走。到了晚上,我爷爷提着烧热的两壶水送到台上,给演员们喝。有时候,艺人家里有事或者有病,影班就缺一个角。我爷爷说:“我上去试试。”后来,他就不做饭了,跟着下去耍影了。再后来,他也不耍皮影了,就干脆把这个(影)箱给兑过来了。那个(影人)身也都是靠(近)一百多个,头茬六七百(个),战马啊,所有的景片啊,应有尽有。

我父亲宋喜云文艺细胞非常不错。1958年,赵家屯、万家岭、松树、得利寺四个公社合并到一起,成立了一个业余剧团。我父亲在那里担任副团长加导演。我父亲曾经编过二人转《阴保山》,是民间的皮影艺人,也是民间的吹鼓手,还是大鼓的艺人。演皮影,我父亲能唱生、唱净,还能司鼓。

“三步不离荞麦地”,家里人的这种熏陶让我也越来越喜欢皮影。记得有一次我翻我们家影箱。过去家里都有瓷的花瓶,还有毛筒子,插着东西,我们家影箱钥匙就在那里。我背着父亲和母亲,把钥匙拿出来,偷偷把箱子开开,拿起皮影,拿到山顶上,和一帮小朋友玩儿,我教他们怎么耍,怎么唱,就是胡麻乱扯了。后来被父亲发觉了,父亲说:“你把这个要是丢了一样东西,那你缺了,就毁了。包公有两个头茬, 一个是“阳世”的,还有一个判夜案的头茬,你要是丢了一样,这个戏咱怎么唱?”他再不允许我往外拿了。我父亲脾气不好,那回我还挨父亲揍了呢。

我1961年正式到皮影的舞台上。开始时,我主要是打小手锣,再然后呢,到1962年,偶尔帮着操操影。那时候的操影在老艺人的指导下,有那文场的时候,他让你动一动。我那阵是唱生,基本都唱童声。比方说,《封神演义》里面的哪吒,就像那样类型的小童声。

冬季没有演出的时候,父亲就在炕头上,告诉我一些上下场的要领。对方要是打败了,他往哪地方败,败走了再从哪地方上(场)。我记得《牧羊关》里有一个安吉教主,就是老寿星。安吉教主一出来的时候,修炼“五气朝元,三花聚顶” ,“三花聚顶”我说成“三花聚令”。我父亲当时就在后面给我一脚。除了父亲,我师父孙殿海也教我、指导我,尤其是武场,应该怎么耍,上下场。

除了皮影,父亲对我的家教和影响还是很多的。记得我有回倒水,一下倒满了,那个水是热水,我父亲当着我们家亲戚的面,就把这一杯水泼到我身上了。“背后我怎么教育你们,倒水不要倒得太满,你们不知道吗?”我父亲说。再一个就是和长者说话,我现在还保持这个习惯,看到长者,我要是骑自行车指定得下来和他说话。答应人到哪去,干什么去,用不用我再送送。我父亲对我们管教很严,吃饭不允许剩饭粒,一直到现在我也保持这种作风。

最令我高兴的,就是观众到半夜一点多钟都不肯离场。演《奇缘传》时,看到魏素娥受苦受难的时候,底下有老人都哭出声来。我常演的也就是几部吧,有《唐英烈》《奇缘传》《樊梨花征西》《锁阳关》《界牌关》《牧羊关》《倒马关》,再就是《杨家将》里面的《梅花亭》。

1965年,我对皮影感兴趣的时候,“文化大革命”来了。“文革”期间,皮影被列入“封资修 ”。传统的皮影戏基本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剧目。有很多的老艺人像宋书咏、高永峰,一听这个消息,就到我们家哭了。他们说:“喜云啊,咱们这不毁了吗?咱们的饭碗这不打了吗?”很多老艺人都非常悲观,认为皮影生涯到此为止了。很多皮影箱干脆都烧了。

我们家那时有两箱子皮影。一个箱子装道具,像桌椅板凳、枪刀剑戟、船只楼房这样的东西。另一个箱子装的全是人物,能有七十多身(茬),六七百个人头,大小景片40多张。对这两箱影,我舍不得啊,于是就想个方法。我在猪圈中间刨个坑,买一种黄色的油布,把皮影、影人包上,外面再套上麻袋,埋在猪圈里。每年必须把影箱打开两次进行晾晒,就这样,我们家的影箱躲过了十年浩劫。

后来皮影有所抬头,老艺人重逢见面,非常高兴。转过年我就开始下去联系演出的地方,一下子联系了26场。

皮影箱的规矩多,就到现在也是很有讲究的,皮影艺人的分工,拿“上线”的,你管影箱;拿“下线”的,你得管灯、管理影幕。“司鼓”的行头都是你拿。除了带影班,我也喜欢刻影,这刻影也有学问。用一年到两年的驴身上的皮是最好的。驴排肋骨这个部位的皮子就挺好,肚子下面的皮子非常薄,这样的皮子尽量用做上部,驴身上的上半部活动量比较大,所以比较柔软,靠驴脊梁和驴后腚厚的地方就留着做下半部,它沉,可做影人腿。

我总觉得这个不能单说是皮影的艺术,只要是艺术,就有起点,没有终点。我应该把所有的剧目,排练得精一点,能让观众更多地了解传统文化。别的东西可以藏私夹带,唯独艺术,一丝一毫都不能差。

链接:复州皮影戏

复州皮影真正活跃和盛行的时间是在清嘉庆年间。当时河北一带“白莲教”盛行,一些皮影艺人也加入“白莲教”,被清政府称为“悬灯匪”,并下令禁演皮影戏。大量的滦州皮影艺人被迫进入东北并流入辽南。与此同时,山东登州的皮影艺人也闯关东到辽南来。复州的皮影戏从这时起活跃和流行起来。当时有孙家班(又称德胜班)、义和班、温家班、韩家班四个比较著名的影班,分别活跃于复州城镇及周边村镇。

复州皮影戏在地域上分为南北两派。南派包括复州城以南的杨家满族乡、泡崖乡、炮台镇、邓屯乡、三台乡、太阳升乡等地的影班,其共同特点是受山东登州皮影戏的影响。南派没有影卷(剧本),叫做“溜口影”,唱腔上下句变化小,显示出民歌曲体的特点,唱腔略为简单,明朗淳朴。北派指复州城内和城北的驼山乡、李官镇、永宁镇、松树镇、得利寺镇等地的影班,受滦州皮影戏影响较大,称“翻书影”,唱腔丰富,曲调优美,表现力强,演唱和操纵技巧也较高。大约20世纪30年代后,南派也开始改唱卷影,两派在表演和剧目上逐渐统一。

复州地区的影班大部分是六至七位演员,演员依照传统规矩分工:演出时分前后两排坐在影窗后边。前排左侧第一人是“拿影的”,中间是“贴影的”(耍影的人),右为司鼓(锣、鼓、板、镲全由一人打),后排是樂队,拉弦者是乐队的主伴奏,其他乐手在两侧。全体演员都参加演唱,根据生、旦、净、髯、丑等不同行当,各有主要分工,遇同类角色可以相辅。

复州皮影戏的伴奏乐器可多可少。从前以小三弦为主弦,外加一把二胡和一支笛子,配以锣、鼓、板、钹等,声音比较单调。后来又陆续增加了大四弦、扬琴、双铜管、小牛角、葫芦头等乐器,其中大四弦、双铜管、小牛角和葫芦头是复州皮影戏独有的伴奏乐器。

复州皮影戏的剧目以浓郁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见长,内容丰富,涉及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神仙狐鬼等,如《康王走国》《绿牡丹》《白蛇传》《岳飞传》等。由于演出时演员完全照搬剧本,鲜有发挥,所以基本上保持了传统剧目的原汁原味。

猜你喜欢
皮影戏皮影艺人
指间功夫
有趣的皮影戏
有趣的皮影戏
朝三暮四
皮影戏的超级“迷妹”
美国女孩安妮:中国皮影戏的超级“迷妹”
艺人指数Top10
皮影的来历
花灯艺人
猴子杀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