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夏
摘要:一场对时代人心的反思,善与恶、罪与罚、魔性与神性,充满纠结和拷问。陈雀替对深痛的历史清算止步于刹那的神性降临,她最终没有以恶制恶,自己也重新获得了生命的救赎。
关键词:古典;悲情;诗意;人性;救赎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9)10-0015-02
一位已近不惑之年的女人,遭遇了她人生中的大变故。她的丈夫有了外遇,出轨了。离婚手续办完以后,她出门旅行。没有设计路线,没有预定,一切随心所欲。她来到了黄河边上的一个小镇。一个晚上,她在盲艺人的书文里和一个叫做红彩云的女子相识。曾经记忆中的至亲与盲艺人口中的旧时代美人重叠在一起,她的心里出现了一涌一涌的东西。像是获得了某种指引,她看见了一座荒凉颓败无人居住的院落,那是传说里那对苦命鸳鸯想要偕老厮守一生的家园。看着夕阳下这静穆、辽阔、辉煌、美丽的废墟,她决定要做些什么。也许是感动,也许是赎罪。不久后,一个叫“云芦”的民宿精品客栈在那里出现了。一切都很美好,直到那一天,过去的痛苦与噩梦再一次降临在她的身上。这一次,她心中的恶之花又一次绽放。但是,隐藏在她心底里的那份最真挚的善出现了,她完成了对自我的一次人性的救赎。
1 充满诗意的民间传统
“奇闻怪事常发生,年长谁也数不清,二百年兴盛如刮风,世事更改不容情……”一曲终了,三弦一拨,如同重重叹息,使人回味无穷。民间传统艺术三弦琴书是黄河陕北、晋西一带流传的一种民间曲艺,弹唱者都是盲人,明眼人不入行是他们祖传的戒律。从前盲艺人们敬三皇,年年要开三皇会,这是一项盛大的祭祀仪式。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民间传统艺术逐渐消散,三弦琴书也不例外。神书不说了,闲书不打了,三皇会消失了,明眼人也破天荒入了行。“仪式”在我们这个追求高效发展的时代都已经渐渐被淡忘了。民间传统艺术中的仪式是一种气氛,更是一种心境。它其实是对逝水人生的某种照耀和点燃,是凡俗生活中的诗意与审美,是旧时人对生活的命名。像重阳的登高,寒食的不举烟火,七夕的乞巧等等。这些充满着诗意的民间传统正悄然游离于我们的生活之外。“民间的传统意味着人类原始生命力紧紧拥抱生活本身的过程,由此迸发出对生活的爱与憎,对人生欲望的追求,这是任何道德说教都无法规范,任何政治条律都无法约束,甚至连文明、进步、美这样一些抽象的概念也无法涵盖的自由自在。”它们的消逝将会让我们承受无尽的旷世孤独。因此,我们需要去呵护好现在存留下来的民间传统,追寻它们的古典诗意。民间习俗的延续,民族传统的傳承,他们身后所蕴含的古典诗意需要在现实中被呵护,并为我们所追寻。
2 悲情的凄美爱情传说
一个盲艺人,手弹三弦,脚绑响板、铜镲,自敲自打自弹自唱三弦琴书,他唱的是旧时光,唱的是一个年轻女人的故事,一个充满着古典气息的凄美爱情故事。故事讲述一位名叫红彩云的女人,因抗争旧式买卖婚姻的命运只身流落到了繁花之地,成为了红遍河口的神女。终于她遇到了一个心爱的男人,一个英俊潇洒、重情重义,可以不顾一切后果娶她为妻的男人。但是天妒有情人,在新婚燕尔之时这个男人突然暴病身亡,而她也因悲痛不已随之而去。对于一个在风尘中卖笑的女子,她的心里是多么渴望拥有一份纯真的、可以依赖的爱情啊。当她的生命里出现了那个男人后,她的一切也就自然成为了他的一部分。因此,他的死带给她的就是万念俱灰。一份可以超越生死的爱情,是极具浪漫主义色彩与诗意的。红彩云与男人的之间的爱与死也同样极具生命悲情,他们的情感动了这座满身铜臭的城,也感动了陈雀替。但丁说过:“爱情使人心的憧憬升华到至善之境。”一份真挚的爱情,亦是人性光辉之处的显现,它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一种审美享受,更是对人生真谛的某种深处的了解。
3 文革影响下的人性之恶
“文革”是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这场本来以‘纯洁革命队伍为目的,以‘无产阶级专政的继续革命为纲领的文化革命,最终所带来的却是最彻底的、最广泛的阻挡不住的历史大漂流。当初手中高举的革命旗帜,眨眼之间变成了漂流的风帆。当初最神圣的一切崩塌在地的时候,人们眼前看到的是玉石俱焚的废墟和垃圾……在文革给人带来的众多苦难中,最大是莫过于对人性的压制、扭曲、异化及严重的身心摧残。人性之恶在这场血淋淋的盛宴中彰显地淋漓尽致。少女时代的陈雀替本拥有着幸福而又安宁的生活。直到那一天,她的母亲在大字报上被公布为妓女,父亲成了国民党反动军官。一切曾经的美好瞬间变得支离破碎:她受到了班级里所有人的排挤,母亲被剃成阴阳头抓去游斗,父亲被抓去劳改,哥哥姐姐为了和家里划清界限再也没有回过家。以秦继红为首的学生,逼着她去看她母亲被批斗,让她喊:“打倒反动臭妓女吴彩云。”在游行中,她的同学们,那些孩子,带着她们所谓的信仰,欣赏着这种残忍的游戏。她们的人格已经被异化,呈现出的是时代影响下的群体性的生命之恶。而身为母亲最疼爱的小女儿的她,也承受不了这种千钧重的压力及心灵的伤痛。她也做出了一个让她后悔一生的决定。在母亲将自己的生死交给她来抉择时,她选择了放任母亲的死亡,打破了母亲存留下来的最后一点点希望与幻想。母亲投向湖水时是多么的凄凉、伤心、绝望。不仅仅是因为文革给她带来了无法磨灭的永恒伤口,更是她的骨肉至亲选择让她死亡。陈雀替被动生长出来的恶也在这里无限放大。这是个死不足惜的年代。亲情、友情、爱情,可以在一夜之间便走到它们的反面。在她与在被游斗时母亲对视的逢隙间留下的历史剪影和透露出人情的冷漠足以让人体味历史的暴虐、心灵的荒漠和世间的非人。而在文革过去了几十年后,有些经历过的人还是没有发现那个冰冷、绝望的时代的错误,甚至将此引以为傲。“我不这样认为,我很珍惜我的少年记忆,我感怀我有一个风云激荡的青少年时代。”秦继红是如此坦然而又磊落地回忆那个时代。“继红,为我们的少年时代,干杯!”“砰”地一声响,几只酒杯碰在了一起,那是岁月的声音。她们突然都有点激动。在这里,以秦继红为首的几人的人性之恶再次被渲染地淋漓尽致,从而也反映出了作者对人的丑恶灵魂的无情鞭挞。02757063-5DE6-40F0-A09E-535A2B7CF61B
4 人性的本真与自我救赎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对人性的本真纯洁善良的看重,是一道特殊的风景。而在现代人格意境中去寻觅和呼唤那种人性原有的善良、宽厚和悲悯情怀也是一个重要的时代命题。在因为自己的选择“害死”了母亲后,陈雀替的心中便有了一个伤口,一直滴着永难凝固的鲜血。她背着精神的重负与苦难走过了半生的岁月。“我是个罪人,我知道我得用一生来赎罪。我也不奢望上帝和一切神明的原谅。我更知道我不配得到人世间那些凡俗的幸福。当我感到幸福时,我会害怕,我不相信幸福会降临到我的身上,我知道它们会转瞬即逝。当不幸来到时,我会长吁一口气,我知道这才是属于我的结局,我最终的命运。我承受的一切厄运,那是我赎罪的方式,也是我对母亲的忏悔……”因为陈雀替心中所具有的本真与善良,她无时无刻不在遭受心灵的谴责,这也是她对过去那个错误决定的漫长赎罪。罗曼罗兰说:“善与恶在川流中是混杂的。但是,每个人都在他的生活过程中改造自己的血液。陈雀替就是在这半生中慢慢剔除自己恶的血液,不断地进行自我救赎。直到那一天,以秦继红为首的几人出现在了云芦,她们对悲痛历史的淡漠甚至是赞美深深刺痛了陈雀替那颗早已千疮百孔的心。她心中善的防线被恶再一次攻破,她想用毒药杀死那些罪恶的人,然后了结自己。在秦继红以“那是我们少年和青春珍贵”挑衅的话语非要听《红灯记》之时,在吕亚非唱出那激昂与豪迈的铁血唱词之时。陈雀替猛然感到了剧烈的心痛,为一切,为被戕害的、摧残的一切。但是人性的本真与善良的力量是伟大的。陈雀替的善战胜了她心中的恶:让她在纯洁善良的小莜麦面前做出如此残忍的事,她是万万做不到的。她内心的善良与悲悯使她不会去以恶制恶,即使她是一个被仇恨折磨、烧灼的女人。“你在做什么陈雀替?”一个冷峻的声音在她心里这么问。这一刻,是神性对她的拯救。人生是一种追求,是对真善美的追求。马克斯·韦伯曾说:“我们希望培养和鼓励人最有价值的东西:个人责任心,对高尚的追求,对人类精神和道德价值的追求,帮助人们在不可避免的生存斗争及其苦难中,维护人最美好的东西。我们愿意为民族保留下去那些肉体和情感的美好品质。”然而在物欲无限膨胀的当代社會,高尚的精神品质越来越被视为荒谬,人性中古老的善良和纯真逐渐消散。陈雀替对于我们来说是值得尊敬的,她身上的纯真、善良、悲悯正是我们现代人需要去追寻的诗和远方。恩格斯说:“思维着的精神是这个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因此,我们需要用人性中的真善美作为养料,浇灌这朵最美丽的花朵,让她能够尽情地绽放,让这个世界充满爱与明亮。
参考文献
[1]黄莉.诗意与悲情[D].江西师范大学,2008.
[2]马越.无名时代的精神救赎[D].重庆师范大学,2014.
[3]孙梅.永恒对立的伤口——阅读蒋韵[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版),2003(02):142-145.
[4]张赟,蒋韵.生命悲情、死亡与精神家园——作家蒋韵访谈[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4):161-166.02757063-5DE6-40F0-A09E-535A2B7CF61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