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肖
[摘要]
解决贫困与贫富差距问题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课题之一,如何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找好公平与效率的平衡点是各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这一点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尤为重要。营造公正合理的市场环境可以接近收入分配方面的帕累托有效配置,这一原则也适用于世界范围内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口号,更是破解“修昔底德陷阱”魔咒的新思路。
[关键词]
脱贫 修昔底德陷阱 人类命运共同体
解决贫困与贫富差距问题是人类社会重要的课题之一。如果处于社会最贫困阶层的群体连生存都成为问题的话,那么绝对贫困问题将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解决不好将直接引发社会动荡;如果贫富差距过于悬殊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同样有可能导致社会分崩离析。就人类社会而言,由于各个国家与地区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任何一个社会的动荡都有可能产生蝴蝶效应,引发更为广泛的社会动荡,甚至发展成为整个人类社会的灾难。因此,解决好世界各国经济增长与转移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力图避免巨大的社会动荡发生,并且保证世界经济高效、平稳、健康发展,应该是各国政府认真对待的问题。
1 脱贫——不仅仅是中国的事
马克思主义创立的背景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形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尖锐化,即绝对贫困不断加重与贫富差距不断加大的时期。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创立之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时,提出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①。在提到世界经济发展时,提出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援助力度,促进缩小南北发展差距,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②。
在现代人类社会,各个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发展是紧密连接、相互影响的。从亚当·斯密提出国际分工与自由贸易理论、创立绝对成本说开始,到大卫·李嘉图对国际贸易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创立比较成本说,再到后来对这一理论深入研究的经济学家,无不在揭示着这样一个事实:世界经济是世界各国的经济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世界范围的整体,它在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基础上,将世界范围内的各国各地区经济通过商品流通、劳务交换、资本流动、技术转让、国际经济一体化等多种形式和渠道,把各国的生产、生活和其他经济方面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难以摆脱世界经济发展的环境而孤立地取得长足的发展。
在各个国家与地区经济发展紧密连接、相互影响的条件下,解决一国之内的贫困与贫富差距问题,不仅需要处理好国内财富增长与转移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还要处理好各国之间财富增长与转移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因此,脱贫不仅仅是中国的事,它需要全球的合作。依靠冷战思维及零和模式处理国际关系,只能将世界经济发展带入死胡同。中国在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方面所作的努力,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也为处理好国际间财富增长与转移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指出了一条光明之路。
2 “修昔底德陷阱”魔咒
对于每一个国家或地區来说,当今世界无疑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但随着人们需求的不断膨胀,在我们寻找到地外生存空间之前,有限的地球资源将我们限制在了一个相对封闭的世界之中。
在这个封闭的世界中,国家之间的关系如同市场竞争中企业之间的关系。市场竞争的模式通常可分为四种:完全竞争市场、垄断性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及完全垄断市场。下面将这四种市场模式套用在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系加以分析。
(1)世界处于“完全竞争市场”阶段:这一阶段处于农业社会阶段,国际间基本不存在现代意义的分工合作,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相邻国家对土地资源的掌控上。此阶段由于科技水平的制约,即使存在所谓世界级的大国,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对其他空间距离较远的国家形成有效的影响力。
(2)世界处于“垄断性竞争市场”阶段:这一阶段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阶段,国际间开始出现分工合作,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对生产要素资源的掌控上。同样,此阶段由于科技水平的制约,即使存在所谓世界级大国,其作用也限于对同一地域的国家形成一定的影响力。这一阶段国与国之间出现的战争带有明显的地区性。在军事上,世界性的大战难以形成。
(3)世界处于“寡头垄断市场”阶段:这一阶段处于工业社会已经形成阶段,国际间分工合作逐步加强,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不仅体现在对要素资源的掌控上,而且更多体现在为自己在国际产业链中谋求更为有利的位置上。此阶段由于科技水平空前提高,世界级大国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力不仅有效而且带有决定性。在这一阶段国与国之间出现的战争带有世界性。我们所经历的两次世界大战就是对这一阶段国家军事竞争的最好脚注。
(4)世界处于“完全垄断市场”阶段:这一阶段处于高度工业化与信息化,几乎任何国家都无法脱离国际分工而独立存在,国与国之间不仅对要素资源掌控的竞争空前激烈,而且在国际产业链中的位置趋于固化。世界超级大国对其他尤其是弱小国家的影响力是决定性的。由于在世界范围形成了一家独大的情况,世界大战出现的可能性反而降低。这一阶段形成的战争几乎都体现了世界超级大国的国家意志,即用战争去教训那些他们认为试图挑战当今世界秩序的国家。全世界各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家独大的国际产业链中的位置趋于固化。如同在黑社会老大的庇护下,大家反而感觉更为“安全”了。但是,这种“安全”的代价是昂贵的。
由于世界秩序是由超级大国及其盟友制订的,而这种秩序又高度体现了这些“中心国家”自身的意志与利益。处于这些“世界中心”之外的国家在国际产业链中的位置,显然日趋并加速朝着不利于其发展的方向滑动且不可逆。这种秩序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在全球范围内加重两级分化。前面说过,如果一个社会的两极分化过于严重,将有可能导致该社会分崩离析;同样,如果全球范围内的两极分化过于严重,将可能导致全球社会秩序的坍塌。在当今人类社会的科技水平条件下,全球范围的社会秩序坍塌,可能意味着人类社会的毁灭。
市场竞争的大致走向一般是沿着从完全竞争到垄断性竞争,再到寡头垄断乃至完全垄断这一轨迹运行的。这四种市场模式套用在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系上犹如上面的分析那样。当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来到垄断性竞争、寡头垄断乃至完全垄断阶段时,处于相对劣势的国家因希望自己能够争取到较为有利的处境而不断抗争,处于相对优势的国家则利用自身的优势不择手段地打压试图挑战原有秩序的国家。人类社会似乎无法摆脱这样的循环。由此,“修昔底德陷阱”便成为“颠扑不灭”的“真理”了。在人类社会科技水平高度发达的现在和将来,“修昔底德陷阱”不仅仅是陷阱,更可能是人类毁灭的魔咒。
3 人类命运共同体——破解魔咒的新思路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③。在当今世界各国为了自身利益而激烈竞争,各利益集团相互博弈的环境中,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无疑为解除“修昔底德陷阱”的魔咒指明了一条光明之路。
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模式打破了迄今为止处于世界产业链顶端位置国家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及既得利益,遭受到质疑及反对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尤其是在零和博弈理念根深蒂固的人群之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否可行?这一理念究竟是一剂济世良方还是乌托邦式的空想?这一模式在理论上有何依据呢?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奥曼以经济主体的理性为分析的出发点,认为博弈论是交互式条件下“最优理性决策”的理论。针对交互式条件下“最优理性长期合作与重复博弈决策”问题提出了“相关均衡”的概念。所谓相关均衡是指在有多重纳什均衡、需要协调的情况下,各博弈方根据其拥有的一些不确定事件的信号(信息)进行决策所实现的非合作均衡,这些信息应该是高度相关的。
奥曼的研究发现,在许多现实情况中,长期合作关系的维系远比一次简单的际遇来的容易,因此短期博弈理论往往具有很多限制性。为此,他首先提出完整详尽的无限期重复博弈理论,并严格证实了何种结果能够在长时期的关系中得到维持。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在颁奖词中特别提到:“在现实界,长期关系比短期关系更加容易合作,并且具有效率更高的博弈结果,因此一次性博弈往往有失偏颇,奥曼通过对重复博弈原创性的全面研究,很好地诠释了长期中的合作行为”。
上述理论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即在一个封闭的大环境中,由于短期博弈具有很多限制性,往往有失偏颇,而长期关系比短期关系更加容易合作,并且具有效率更高的博弈结果。因此,从长期来看,各博弈方根据其拥有的一些不确定且高度相关的信号(信息)进行决策,可以实现效率更高的非合作均衡。
如果各博弈方在长期根据其拥有的一些不确定且高度相关的信号(信息)进行决策,都可以实现效率更高的非合作均衡的话,那么当各博弈方在信号(信息)确定、高度相关且目标明确的条件下进行决策,实现效率更高的合作均衡就是大概率事件了。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凝聚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还需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把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打造人类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统一起来。
最关键的,在全球范围寻求国与国之间的平等互利,缩小两极分化,需要摒弃冷战思维及用零和模式处理国际关系。中国所倡导的和平发展道路、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以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正是谋求各博弈方在信号(信息)确定、高度相关且目标明确的条件下进行决策,实现效率更高的合作均衡。在世界范围内,这一主张的提出不仅具有广泛的民意基础,更具有扎实的理论支撑。这一主张的提出,使得我们在“修昔底德陷阱”魔咒的暗夜之中,看到了通往和平幸福之路的曙光。
(作者为天津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教授)
(本文为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资助项目〈TJYJ18—012〉阶段性成果论文,已由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智库工作处提交2018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
注释
①②习近平:全面决胜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10.18.
③司马迁 《史记》 第一百二十九章 货殖列传。
参考文献
[1]厉以宁.西方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8.
[2]王义龙.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对外经贸,2009.5.
[3]万广华.经济发展与收入不均等:方法和证据.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2.
[4]國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2011.4.28.
[5]陈玉营,付煜.大社保破题中国全社会保障问题溯源与执策,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1.6.
[6]人民论坛课题调研组.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人民网-人民日报,2016.5.26.
[7]邹东涛,李欣欣.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与制度创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