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安德列-布雷东的说法,西班牙画家霍安-米罗( Joan Miro)“或许是我们当中最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家”。米罗抛弃了以自身作为终极的现实,而是用之启发创作的灵感,以产生唤起诗意的作品。布雷东说过,他的艺术“证明了从未被超越的纯真和自由”。
米罗(1893年1983年)出生于巴塞罗那。1920年,他第一次来到巴黎,向往成为巴黎先锋艺术界的一员。从1918年到1923年,他以一种极其精致的风格创作,一丝不苟地描画简单质朴的形象和题材。这一时期的作品成为阿波利奈尔所说的“超自然主义”( Surnaturalism)的例证,这个词是安德列·布雷东和超现实主义观念的前身。这些偏激的图像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很像他的加泰罗尼亚同乡萨尔瓦多·达利的作品。渐渐地,米罗进一步将画面简化,看起来天真无邪又十分概要;同时,他又加入了复杂的符号,并参考了立体主义所取得的成果。他作品中的黑色细线、可部分识别的形式和空旷的背景空间,也令人想起保罗·克利的作品。
《猎人》在构图上明显与同年的另一件作品《耕田》(The Tilled Field)十分相似。后者的形象源自西班牙蒙特罗伊格( Montroig)的農场,米罗经常在那里度假。在《耕田》中,米罗将树木和动物处理成想象的样子,而在《猎人》中他将形象剥离得更加彻底。在《耕田》中还可以识别的鱼头,在这里只能通过沙丁鱼( sardine)开始的几个字母“sard”来解读。整个词语可以在这件作品的铅笔稿中看到,但米罗将它分解成一部分,很像立体主义的拼贴作品中对文字的处理。使用文字代替图像也是达达主义艺术家弗朗西斯·皮卡比亚和马塞尔·杜尚作品中使用的手法。
《猎人》中的风景尽管如梦境一般奇幻,作品的一些小稿证明米罗还是对作品做了精心的构图。但是,从1924年后期开始,他开始以一种更加“自动的”方式作画,这可能是受到了朋友安德列·马松的启发。1925年,米罗、马松及曼-雷一起参加了皮埃尔画廊( Gallerie Pierre)举办的超现实主义绘画展。米罗声称饥饿常常可以导致一种幻觉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他会在打底不均匀的画布上薄薄画上一层油彩,任颜料滴淌、溅落、侵入或停留在画布表面。在这种没有事先打稿的画布上,他会加上无法解说的形状和线条,以一种蒙胧的姿态漂浮在空空的背景中。米罗将这种作品称为油画与自动的“梦境绘画”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