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泊 冯兰
小威廉.E.多尔在《后现代课程观》中指出:“课程是过程,学习和理解来自对话和反思。”研究日志是一种深度对话和反思的教学模式,它打破传统的灌输式课堂,倡导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而在戴维斯出版公司2018年出版的《探索艺术》小学1 6年级的教材中设置了“研究日志”模块,旨在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本文的分析希望能为国内目前正在进行基于核心素养下的美术教育与教材研发提供参考或借鉴。
一、《探索艺术》研究日志的内容与特征
(一)什么是研究日志?
关于研究日志,出现在英文文献中的术语主要有:“log” (日志)、 “diary” (日记)、 “common-place book” (备忘录)、 “learning journal” (学习日志)、“reflective diary”(反思性日志)、“personaljourney” (个人日志)、 “research journal” (研究日志)等。这些术语的意义略有不同,本文主要说明绘画日记与研究日志的差异。
在艺术学习中,所谓“绘画日记”,主要是采用记号、图形、图案的形式,运用单幅或多幅连环的绘画,并配以简单的语言来加以说明,记录儿童对生活中事物的理解和自身感受。
日记的重点是把作为外在的事物记录下来。研究日志,顾名思义,更关心的是研究者从事一个项目,通过研究日志记录他们个人经验的研究过程,这种才能称为研究日志。研究日志通常是记录、探索、反思的一套工具,也可以看作是从反思和过程中学习的一种探究性方法。研究日志不仅仅是一个速写本,它是一个记录过程的地方,也是一个思想、图像、写作和灵感来源的资源库。同时,它还可以连接到另一个主题,进行试验,产生新想法的过程。
简言之,绘画日记与研究日志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主要用于记录,后者关注的是一段时间内正在发生的问题及对问题的反思。无论是从研究过程本身还是在结果的呈现中,后者具有研究、学习和质疑的意图。这也表明,它不是简单的事件日记或记录日记。为此,詹妮佛·穆恩( Jennifer Moon)将研究日志定义为:
·多样性
·不一定是书面的——但大多数情况下会采用书面形式。
·一般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和积累,目的是为了
学习,即不是纯粹的描述性的。
·灵活性(可以是结构化的,也可以是非结构化的)。
·一个有用的学习备份。
·强调对学习有利的东西——例如空间、时间、反思。
·适用于所有学科(不仅仅是文学)
(二)《探索艺术》中的研究日志
早在500年以前,意大利艺术家菜昂纳多·达·芬奇一生用速写本创作了13000页的笔记和图画。例如,当它仔细观察自然的时候,他会绘制河流、云朵、动物和花儿的草图。他绘制的速写本,上面的草图非常有趣。可以说,使用研究日志从事研究工作在西方有着深刻的歷史渊源。为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探索艺术》在教材中设置了研究日志模块,将其分为下面三类。
1.教师用书上的研究日志
该研究日志旨在指导教师如何鼓励学生使用研究日志,以提高和促进学生在课程和单元内的学习与理解。教师需要让学生每次来艺术教室时都使用同一本日志,并为他们提供便利贴和各种速写工具,使用颜色和形状来突出想法和关联,鼓励学生在研究日志中不断思考,通过建立关联或增加新的想法来加深对学习的理解。书中强调学生在使用研究日志的过程中注意以下事项:
·尽可能在探索项目中使用网状图或思维导图。
·记录下你对项目的想法。
·根据探索的想法绘制作品的雏形。
·记录整个过程。
·做视觉和文字笔记。
·包括在创作过程的写作。
·使用参考资料来做视觉和文字笔记,比如图书馆的书籍。
·把两种不同的想法、图像或物体放在一起,看看会出现什么。
·在想法之间建立隐喻关系。
例如,在1年级“艺术与自然”单元,要求学生绘制一幅近距离观察昆虫的草图,并且仔细观察昆虫身上出现的图案,将昆虫身体各部分的名称标注出来。在观察、纪录、探索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结合视觉和文字,以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完成研究任务。而在6年级“故事”单元,学生思考为什么故事在我们生活中如此重要?研究日志要求学生们想象他们如何描述自己的人生故事,包括哪些物品,比如小时候的玩具或纪念品。这些物品暗示了在生活中的不同时期,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最重要的。建议他们画一些草图,再写一份描述对这些物品感觉的书面报告,然后将其放在草图旁边。
这个案例汇总,学生需要将不同的物体并置,并在物体和想法之间建立隐喻关系。
2.学生独立的研究日志
学生的研究日志是其产生问题并探索的过程。学习者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课题出发进行探索,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并将自己视为知识的创造者。这个过程与教师使用研究日志类似。
例如,在2年级“自然的美”单元,需要学生使用黏土表现一个自然中的形式。建议学生使用头脑风暴画出思维导图,以此获得不同的创作灵感。将你制作陶器的过程记录下来。你做了什么,黏土在过程中有哪些变化,从制作之初到最后完成,你用了多长时间。(图2)
除此之外,在每个单元的STEAM课程中,也设置了研究日志板块。例如,在6年级“和谐”单元的STEAM课程中,要求学生在创造艺术时,要考虑生态系统。课程需要学生使用玻璃容器表现一个生态系统,在开始之前学生要用研究日志展示自然中不同的生态系统,并做一个分类,选出自己要创造的生态系统。即便在作品创造完成之后,要求学习者每天都要检查你的生态系统。将你看到的变化和采取的步骤记录下来,如哪些植物在生长,哪些植物在枯萎等。如果可以,你会做什么改变?画出你认为几周后你的生态系统会是什么样子。然后记下你的预测,看看是否准确。
3.教师使用的研究日志
既然学生可以使用研究日志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同样可以使用研究日志来开发和记录对课程主题或对艺术实践的探索,教材中讲述了教师使用研究日志的3个作用。第一,扩展课程理念并产生更多的连接。教师可以使用研究日志对概念进行反思,围绕一个提出的问题或是一个当代艺术家作品来构思课程,也可以围绕受到启发的艺术作品来构思艺术实践。第二,加深课程的联系并赋予意义。可以用研究日志将课程主题与教师的生活、学生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当个人意义与艺术创作过程相连接时,这种关联会被加深。第三,为了在研究日志中有创造性地发挥、意义的变化和新的想法,用不同形状的便签或贴纸来说明其中的关联。允许非线性连接和抽象思维。教师可以随意将图像和图表放在一起,或者在图像上做笔记。
研究日志作为探究性学习的工具,对师生都有不可或缺的价值。第一,促进学习者从内部发展终身学习的倾向,帮助他f门建立学习内驱力。当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或遵循他们自己的思路时,这些学习是建立在他们天生好奇心的基础上。这就培养了有弹性的学习者和复杂的思考者。第二,在研究日志上使用网状图或思维导图时,学习者就在使用建构主义方法加深了理解。同时,阐明了与先前知识的联系,在学科之间建立了更深层次的关联与理解。第三,网状图和思维导图也可以成为艺术创作的一个清单,帮助学习者理清艺术创作的过程。这些过程都突出了艺术学习非线性的特点。
二、研究日志的教学理念与价值
核心素养下的艺术教学一直倡导从传统的灌输式学习转向探究式学习,从一课一练转向基于项目的过程式学习。那么研究日志就是一个达成上述目标的工具。它用一种有形的方式来评估我们的经验,改善和梳理我们的思考,并最终成为一个更好的探究性学习者。使用研究日志的教学理念与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调学习过程而非结果
首先,促使师生关注整个过程而不是结果。在研究日志中,学习者将整个过程记录下来,为学习者提供了反思的媒介,打开了通往积极思考和行动的道路。学习者能够明确自身面临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形成新的视角,识别引发状况的原因和需要采取的行动,迫使研究者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同时,过程的记录使他们能够在创造的重要时刻随时回顾关键决策背后的想法,分析自己如何成为那个特定时期的学习者。
其次,能够呈现学习过程中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并不总是笔直的。相反,它呈现为曲线。有些时候,学习者会掉入一种焦虑的状况或是负面反馈中,可能是作品截止日期临近,或是参与的研究小组还没有找到。“学生的研究日志最大的价值在于它可以作为心灵的镜子。”在这种模式下,日志需要学习者在内心深处寻找语言,去排列自己的希望、梦想、失望、担忧和决心。学习者的日志中会呈现出他们丰富而多维的个人形象,学生们经常对此感到惊讶和喜悦。同时,研究日志还可以被视为一种产品——“证据库”或“教育档案”,记录研究者在整个项目中经历的过程,为评估提供丰富的证据,便于我们对学习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
最后,达到治疗的目的或作为支撑行为改变的方式。不管是研究还是学习,同样具有感性的一面,情感是人类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研究日志可以帮助学习者表达情感,具有治疗功能。因为,写日志是一种关心、照顾和激励自我的方式。它可以是一种释放愤怒、内疚或恐惧的渠道。通过反思去克服愤怒或内疚,变为一个把沉默转化为语言和行动的地方。
(二)鼓励反思与深度学习
学校花费大量时间教学生从阅读和听课中获取大部分信息,传统的艺术课程也大多聚焦于基础知识和形式特征、作画技巧等技术性知识,却从不鼓励批判性、创造性或独立思考。研究日志为学习者创造了独立思考的空间,各种想法在探究过程中发现和生成。研究者必须撰写自己的研究日志,因此他们拥有了自己的学习,这
个日志对自身而言可能会更有意义。
探究性学习涉及复杂的思考和高阶思维。首先,需要学习者承认并阐明这个问题,然后详细阐述,鼓励学习者更加详细地分析和研究。其次,研究者梳理出一个框架,出现相关的行动策略,对可能采取的行动进行决策。最后,对行动后的结果进行评估与反思,从而产生有洞察力的思考。在此过程中,研究者并不是把现有的想法写在这里。相反,他必须通过阐明和审查他所关注的事物或问题,引发行动,进而解决问题。与此同时,研究日志也在塑造着研究者的思维,使研究者能够探索思想,发展出个人对事物的理解,并把它与已知的联系起来。这样的学习才能促使学习者对事物的深度理解。
可以看到,当我们试图解决出现的问题或混乱的材料或信息时,我们倾向于使用探究和反思,而反思又进一步促进了深度学习。这就不再是传统课程中被动接受有组织和净化过的学习内容。反思提出了“为什么”的问题,探究情感和想法,以便解构它们,更好地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一旦学习者正确地学会如何反思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他就永远无法回到非反思的生活,而研究日志正是反思的呈现与深化。
(三)发展元认知,学会学習
首先,研究日志是监督自己学习和经验的有效途径之一,大量研究表明,长期使用研究日志的学习者能更好地监控自己的学习,从而促进元认知的发展。而那些元认知能力强的入学习会更好,由此形成正向反馈。因为,研究日志迫使学习者利用文字和视觉笔记澄清自己的思想,对学生形成一种强有力的反馈形式,能够让学生集中注意力,主动评估自己的理解程度。
其次,元认知常常采用内部对话的形式。而对日志的研究发现,人们在研究日志时喜欢使用一种更像对话的语言,这种语言也更像思维的语言。例如在研究日志中“我”的使用,促使学习者能够及时捕捉出现的想法、内心一闪而过的声音,从而对探究过程的产生更清晰的认识,更能够通过定义自己的学习目标和监控达到目标的学习过程来学会控制自己的学习。而在这个过程中,自身既是学习者又是老师。
(四)思考作品的最终呈现方式
艺术学习中,最后的作品展示至关重要。这需要学习者在实际思考和研究中慢慢呈现。在开始之初,也许想法还不成熟,也没有结构,但研究日志可以让思考的过程呈现为一种具体的形式,然后作进一步分析与发展。因此,可以说研究日志让学习者将最初的想法转化为具体的行动,促进了项目的计划和进展。
综上所述,本文只说明了研究日志对个人的价值,但这些只是其诸多价值的一部分。对于研究者以外的人,如同学、老师、家长等,这种以传记视角记录个人的学习历程对我们理解人类认知和行为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不仅如此,研究日志也可以为叙事教育研究提供启发。
2018年颁布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倡导探究式的美术学习,以自主、合作和探究方式获取知识和技能。研究日志是探究式学习的有力工具。将研究日志作为学习和评估工具纳入艺术教育的学习计划中,促使学生反思、创造性写作、批判性思维和元认知得以进一步发展。而这些技能链接到21世纪的4C技能,使艺术学习真正成为提升核心素养的桥梁。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承认,系统性的研究与反思是一种学习活动,艺术教学中使用研究日志需要师生定期参与训练撰写研究日志所要求的思维技能,获得一个支持性读者的反馈,从而使学习者发展出更高水平的元认知意识和反思深度。虽然在短期以内,可能看不到研究日志的好处,因为,学习者需要放慢学习的步伐,迫使他们停下来思考,但这是一个获得潜在长期利益的过程。
注释:
[1]张帆.小学美术“绘画日记”教学的实践.[J].基础教育研究.2018 (2) 51
[2] Marilyn G.Stewart, Explorations in Art, Grade2: Teacher's Edition.Davis Publications. 2018. 14
[3] Jennifer Moon. Learning Journals and logs. Reflective Diaries.2003, [DB/OL]https://a r.cetl.hku.hk/pdf/ucdtla0035.pdf
[4] Marilyn G.Stewart. Explorations in Art. Grade5: Student Book.Davis Publications. 2018. 95
[5] Marilyn G.Stewart, Explorations in Art. Grade6: Teacher's Edition.Davis Publications. 2018. 75
[6] Kelly Rose Hostetler. Process Based Learning in Planning StudioPedagogy:A Theoretical Model for Planning Education. University ofWashington. [R]. 2014( 37)
[7] Jennifer Moon. Learning Journals and logs. Reflective Diaries.2003, [DB/OL]https://a r.cetl.hku.hk/pdf/ucdtla0035.pdf
[8] Simon Borg.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M]. School of Education.University of Leeds, 2001. 164-165
[9][美]約翰·布兰思福特.人是如何学习的(扩展版)[M].程可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