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悠轩
摘 要:韩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孔枝泳于2009年以光州福利残障学校发生的真实事件为题材创作了小说《熔炉》。2011年,由黄东赫执导以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上映,由于该电影所反映出的社会问题受到韩国国家高度关注,一经上映便引起全民轰动,直接促进了《熔炉法》的出台,因此也被称为“改变韩国国家的电影”。两者在人物设定与塑造、表现手法、情节等方面均存在异同之处。本文将主要从叙事角度与文学角度对两者进行分析比较。
关键词:小说;改编电影;《熔炉》;象征
作品《熔炉》是通过2005年韩国光州的一所聋哑学校校长与一众老师狼狈为奸,性侵学生的真实事件为蓝本创作的。小说作家孔枝泳擅长以敏锐的观察力描绘社会上的不合理的现象,从她的其他作品中也可以看出社会矛盾和偏见,以及不均衡。作家孔枝泳曾说道,她看到“用手语表达罪人们因缓期执行而释放的瞬间,法庭上充满了聋哑人无声的哀呼”这句报道词便开始创作了这本小说,让我们见到了未被暴露的真相。导演黄东赫从探讨社会问题的电影开始,到喜剧,历史剧等多领域的电影进行创作,而电影《熔炉》起初因商业性不强屡遭拒绝,但他执意要创作并说道:“电影改变不了世界,但是投入到电影的话,我想是不是可以有那么一点的变化?”
一、人物设定与塑造
小说中主人公姜仁浩工作失败后通过朋友的介绍来到“慈爱学校”担任国文教师,而电影中担任的是美术老师,小说中更加突出了文学色彩,电影中更促进了视觉效果。小说中主人公姜仁浩曾与学生明姬交往后分手,最终学生自杀的事件在法庭上成为了非常不利的因素。且学生妍斗被带到性侵中心的理由是名为宋夏燮的教师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而电影中学生明姬与教师宋夏燮均未出现。小说中姜仁浩妻子起主导作用,而电影中姜仁浩妻子去世,女儿患病,出现的则是姜仁浩的母亲,但两者均劝使姜仁浩妥协于不合理的现实,突出了现实与信念的矛盾,且姜仁浩处于家庭现实与孩子们之间的矛盾设定上一致。小说中姜仁浩并不会做手语,并没有对朴宝贤回以报复,刻画了人物被动的形象,而电影中姜仁浩可以正确的做手语,并拿着花盆砸向了教师朴宝贤的头部、参与了示威镇压游行,赋予了主人公能动的积极的形象,两者对于主人公影响力的塑造上有着明显差异。姜仁浩看到民秀被施暴时手里拿着准备送给校长的兰花,表现了姜仁浩选择帮助孩子们和与恶势力同流合污坐视不管的矛盾心理,即公开真相与隐瞒真相的矛盾。小说中姜仁浩与徐友真为前后辈关系,并有着微妙的感情,审判过后民秀的伤口渐渐被治愈,心灵得到了慰藉,姜仁浩对于徐友真的呼唤不屑一顾,与家人一起离开去往了首尔,而电影中姜仁浩与徐友真素不相识,在雾津是初次见面,审判过后愤怒的民秀为了给弟弟报仇与朴宝贤卧轨同归于尽,姜仁浩与徐友真和孩子们进行了示威游行,与小说不同更加塑造了主人公重情重义,积极勇敢的正义形象。
二、表现手法
小说前半部分描绘了雾津市的全景,随即徐友真阻拦民秀父母协议的场面伴随着凶猛的波涛,预示着失败的结局,“大海”既是雾形成的源泉,也象征着“对恶人的有利的因素”,不作为的警察、“不知情”的警卫员、丧失医德的医生、不公正的律师等人物均助长了恶势力的猖獗。小说中出现了多篇诗歌引用,其中姜仁浩第一次给聋哑孩子授课时用手语表达的文章是法国诗人雅克·普莱维尔的《夜·巴黎》,他对有听觉障碍的孩子们表达了一首有着丰富的视觉要素的诗歌,可以看出姜仁浩对孩子们的照顾与关爱。小说中还出现了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诗人,小说家,翻译文学家的白石的诗歌《我,娜塔莎和白驴》,诗中表达了虽然爱着娜塔莎,但是面对着爱情无法实现的现实,孤单的喝着烧酒的人物形象,“雪花在纷飞”中“雪”象征着阴暗又残酷的现实的磨难,因此“娜塔莎=孩子们=现实的不合理”。小说中还出现了法国当代杰出诗人保尔·艾吕雅的诗词,诗人艾吕雅一生写诗和战斗,参加超现实主义运动以及反法西斯斗争,通过引用这样的诗句表达了想要改变不合理的现实的意志力和抵抗苦痛现实的勇气。
电影中妍斗被性侵以及在法庭上测试妍斗听力的场面是以曹诚模的《荆棘》为背景音乐进行拍摄的,曹诚模的歌曲虽大多以爱情为主题,但《荆棘》与此场面毫无违和感。姜仁浩第一次来到慈爱学校门前仰视全景时的画面将人物安置在门栏杆之间,象征了后续展开的与学校恶势力的断绝,姜仁浩与妍斗和仁絮第一次见面的画面将孩子们安置在楼梯栏杆之间,象征着孩子们孤立于现实与束缚感以及不自由的人生,处于被压迫感和紧张感常年笼罩的状态。电影开端姜仁浩撞死狍子的场景与民秀弟弟被火车撞死的场面交叉相映,给观众“撞死的究竟是孩子还是狍子?”的错觉,实际上,在这个不公正的现实中,谁都不会很关心狍子与民秀弟弟的死亡,两者均有“懦弱、被残酷地践踏、被毁掉的单纯的生命”的性质。姜仁浩的车与火车的差别便是姜仁浩撞到狍子后会停下来观望,而火车是撞到民秀弟弟后继续前行,火车便象征着“无情的现实像继续前行的火车一样持续”,到最后民秀也会被像“火车”一样的现实打垮。电影初场面姜仁浩撞死狍子之后便出现了雾津市的“雾津欢迎您”的反讽(irony)字牌,最后一个场面以姜仁浩看到“欢迎您来到雾津——白色浓雾之都”的标语收尾,电影开头与结尾一致,暗示了社会的不公正还是会继续存在的事实。
作品中活用了白色浓雾与金黄色阳光的意象,白色浓雾象征着“看不清被雾笼罩的前方即被掩盖的腐败现象”,校长与行政主任被逮捕时同时出现了阳光与阴影,暗示了浓雾即将散去但没有完全散去,也就是暗示了不公正的社会现象并没有完全被揭露。即使结局还是被浓雾掩盖着,而姜仁浩像是太阳一样的存在可以消散浓雾。
《熔炉》其在叙事方面,着重凸显出聋哑儿童的悲惨、校长权势的巨大、司法的不公正,并通过這一系列的不公,对主人公在面对肮脏黑暗势力时仍顽强进行抗争的精神进行了歌颂与赞扬。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的侧重点不同,因此内容改编上也存在差异,但是两者的主题、创作意图相同,带给了读者以及观众极大的反思。
参考文献
{1}罗奇莹,陆文憬,论电影《熔炉》的现实主义美学,青年文学家,2018年32期
{2}颜颖雯,以《熔炉》和《嘉年华》为例 探讨电影叙事手法与主题内涵,视听,2018-03-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