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燕芳
《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中国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奉命回国,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感人故事。就《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如何在“文体意识”的引领下旧瓶装新酒、上出新意?我的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一、说亲人——情境导入,板书课题
1.一般来说,我们的亲人都有哪些人?(板书:亲人)
2.播放视频,介绍课文背景。
3.在这里亲人指谁?
【导入环节,主要在于帮助学生了解课文背景,为深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并且紧扣课题,使学生明白:亲人是可以超越血缘关系的,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互称为“亲人”并无不合理之处。】
二、识亲人——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默读课文,读完课文拿出预学单,与同位交流。
课文提到了哪些“亲人”?从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小标题概括)
2.出示“阿妈妮 打糕 捣米谣 金达莱花”等词语,指名读、全班读,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插入微课,介绍“噩”的字源。教师讲解并范写“噩”的笔画顺序,学生跟着书空。
4.全班交流:作者提到了哪些“亲人”?从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此教学环节的设计,重在向学生传授必要的知识,夯实学生基础。同时,梳理文章脉络,对课文有总体的感知。】
三、忆亲人——品读第一段,感受志愿军与大娘的深厚情谊
1.请快速浏览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哪些地方能体现大娘与志愿军亲人般的情感?找出相关句子,做批注。
2.全班交流。
3.拓展阅读: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失去亲人的又何止大娘啊!请你拿出学习单,读读老师选的几个文段,说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课文的情感,从而明白课文是怎样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描写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深厚的情谊。通过大量资料的拓展补充,学生更能体会大娘“雪中送炭”的重要意义,以及志愿军为帮助朝鲜人民所作的牺牲,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四、别亲人——情感拓展与升华
(背景音乐,引读课文最后抒情段落)尽管中朝两国人民千般不舍,万般不愿,分别的时刻还是来了。列车就要开动,望着大娘,望着数不清的朝鲜人民,望着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志愿军深情地说——
……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将课文最后几个抒情段落提前,并创设情境,让志愿军与大娘穿越时空再一次“对话”。有了前面的分析,学生更能入情入境地感受分别之际志愿军和大娘依依不舍的情感,教学显得更加灵活。将最后几段的课文内容穿插于每一段的教学之中,回环往复,亦有一咏三叹之势。】
五、话亲人——领悟文章表达特点
课文第一自然段讲志愿军与大娘道别,那么它的内容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么写的?
【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观察思维导图和课件,总结出课文以第二人称抒情、叙事抒情相互交织的文体特点,于无声处强化学生的文体意识,使其读一篇课文,会一类文章。】
六、结束课堂,布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育家波斯纳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教学反思被称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教授完《再见了,亲人》一课,我也对本课的教学进行了深刻反思,总结如下。
1.树立文体意识,引领学生在品读文本时感悟叙事、抒情相互交织的表达方法。“夫文章之有体裁,犹宫室之有制度,器皿之有法式也。”(《文体明辨·序》)。文章中所体现出来的“制度”和“法式”,恰恰构成了该类文体的结构特点和语言风格。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文体知识,有助于他们把握各类文体的阅读规律,读一篇会多篇,这将大大提高语文阅读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此,我在教学完课文内容后设置了品悟课文表达特点的环节,意在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发展其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进而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2.可视化思维导图的运用帮助提高学生思維的高度。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思维模式。在本次课,我以鱼骨图的方式呈现板书,使其脉络分明,课文叙述部分和抒情部分一目了然,利于学生掌握叙事性抒情散文的表达特点。同时,思维导图贯穿教学始终,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厘清课文前三个自然段写法的相同点,让他们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习得表达方法,为第二课时拓展写作服务。
3.拓展资料的引入深化学生认识。抗美援朝的历史背景,离现在的孩子生活太远,对于为什么要抗美援朝、对于大娘冒着生命危险送打糕等重要事件的历史意义,他们是不甚理解的,对中国志愿军的国际主义情怀和英勇无私的牺牲,更是所知不多。这就会造成学生对课文中抒发强烈情感的句子体会不深刻。因此我在教学时通过补充“五次战役”、《一个苹果》等资料,引入毛主席痛失爱子毛岸英、罗盛教为救朝鲜落水儿童英勇牺牲等材料,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促使其明白:朝鲜大娘急志愿军所急,想志愿军所想,雪中送炭,令人感动;志愿军发扬国际大爱援助朝鲜,有14万英烈的忠骨永远留在了朝鲜的土地上,这,同样需要我们铭记!中朝两国人民就是在血与火中铸就了伟大的友谊,他们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
当然,由于个人经验不足,对课堂的调控能力尚浅,在多次磨课过程中总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无论教师也好,学生也罢,在多番引入课外资料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情感都会被打断,这也就是为什么老师上课会激情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引入资料又是必要的,它甚至能反过来帮助学生“披文入情”,更深刻地理解与品味课文抒发情感的句子。这就形成了一对矛盾。因此,课外资料的引入是否还有更好的呈现方式呢?这是我还需要继续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