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算了,今天我很累了,明天再把今天的事情补上吧。”“我要去舒服的睡个觉,作业的事情再说吧。”“小组作业还不着急,还有时间。”你是否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寻找着各种不同的借口和理由来推辞你原本的计划。这样推后原有计划的心理过程,研究者称为:拖延。本文通过对拖延的概念、类型、影响因素等进行简单探讨,并提出通过提升自我内部动机、创设合理环境等方式帮助个体减少拖延行为的产生。
◆关键词:拖延;拖延分类;影响因素
一、拖延的概念及分类
拖延一词原本是一个中性词,没有褒贬之分,但在使用过程中人们逐渐赋予了拖延道德的含义:本应该做的事情或是应该履行的义务没有及时完成。在已有的研究中,拖延的概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通过梳理前人研究发现拖延的内涵应该包括三个层次:①原计划与个体行为的差距;②拖延的行为表现;③心境变化。本研究认为:拖延是个体有意回避原有计划且已经预见拖延的不良后果,并伴随实施相应的拖延行为,并在行为过程中出现主观上的焦虑感和紧张感等负面感受。
拖延可按照对象、性质、目的、效果等进行分类。就拖延的对象而言,拖延可分为学业拖延和生活拖延;就拖延的性质而言,拖延可分为情景性拖延和特质性拖延,其中特质性拖延又称为长期特质拖延,是个体长期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稳定性的拖延状态;就拖延目的而言,拖延可被分为主动型拖延和被动型拖延,被动型拖延这类个体在解释任务没有完成的原因时,常常会找很多外部借口,而不提及个人能力的问题;主动型拖延指人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地、有意识、有计划地拖延,旨在拖延后期能唤起个体的高峰体验,在有压力和挑战的环境中进行任务,并且能以良好的结果结束任务。就拖延的效果而言,拖延分为积极拖延和消极拖延。
二、拖延的理论研究
目前对拖延行为进行研究的心理学理论主要有:精神分析学观点、行为主义观点、整合动机理论、特质论观点、认知心理学理论观点。例如,精神分析理论在将人的本能划分为生本能与死本能基础上,认为拖延者在面对原本计划或任务时,因为对自己的否定而处于不安或焦虑当中,这样的不安和焦虑打破了原有的平衡,拖延者即刻启动了自我的防御机制,采用逃避或者放的的行为方式来应对自身不平衡状态。行为主义的强化学说认为,拖延者在拖延的过程中体会到愉悦等良好的心理体验以及在拖延中身体的舒适感等强化了个体的拖延行为,就像学生拖延学习任务一样,在应完成的时间里和伙伴游戏或是上网娱乐,这些愉快的经验产生并被大脑记忆,在有了这样成功且愉快的历史记忆后,再遇到学习任务时,想起以前被强化的历史经验,更会出现学习任务拖延完成的行为。同时,如果在学生拖延的过程中,老师及家长没有及时的制止或进行惩罚,就这样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下,学生的拖延行为愈演愈烈。
三、拖延的影响因素:生理影响、心理影响、环境影响
首先,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认为,个体的一些生物学因素会影响到拖延行为,如性别、年龄、神经系统等。
其次,从心理研究角度出发,个体动机对拖延起直接影响,而内在的人格特质作为个体在不同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具有相当一致性的行为倾向,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性。同时个体的自我认知,如自我效能、不合理信念、自我设限等也影响着个体的拖延行为,如不合理信念为拖延者寻求到拖延与逃避的完美借口。与此同时,生活中的情绪也会影响我们是否顺利完成某件事情,积极的情绪在完成任务中起着促进的作用,消极情绪则反之。根据动机情绪的归因理论,由于个体处于高焦虑状态且长期稳定存在,高焦虑个体很可能将不成功归因于自己能力不足,而不愿意付出努力,拖延行为就是不愿意的表现。
最后,个体所处环境和任务的性质也会对拖延行为产生影响。例如,任务的厌恶程度与拖延的关系,可以从学业偏科上呈现出来,学生在面对自己厌恶的学科任务时,出现的低情绪反应、低动机以及偏少的行为反应都是对不喜欢学科的应对方式,逃避和拖延行为让学生在自己的“安全区”内免受伤害,而面对自己喜欢的学科任务时,则表现出相反的应对:高情绪反应、较高的学习动机以及积极的行为反应,甚至是在面對学习中的困难时也能不逃避拖延,及时完成任务。
四、小结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拖延概念及相关理论研究进行梳理,并简要探讨了对个体拖延行为产生的影响因素,由此可知,个体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可以通过提升自我内部动机、改良任务属性、创设合理环境等方式减少自己的拖延行为,从而提升做事的效率并节省时间。
参考文献
[1]Solomon.L.J,Rothblum.E.D.Academic Procrastination:Frequency and Cognitive-Behavioral correlates [J].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1984(31):503.
[2]Ferrari J.R.,Tice D.M. Procrastination as a self-handicap for men and women:an ask-avoidance strategy in a laboratory setting[J].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2000,34(01):73-83.
[3]Tuckman B,W,Sexton T,L.Effects of relative feedbaek in overeoming proerastination on academis task[R].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l989,New Orlean,1989.
[4]Gery Beswick,Esther D.Rothblum&Leon Mann. Psychological Antecedents of Student Procrastination[J].Australian Psychologist,1988,2(23):201-217.
[5]Levine,R.V.&Norenzayan,A. The Pace of life in 31 countries[J].J Cross Culture Psychology,1999,30:178-205.
[6]包翠秋.拖延现象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6(34):129-132.
[7]马欣仪.大学生拖延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5(19):675-680.
作者简介
张丹(1994—),女,汉族,江苏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从事青少年心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