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荣英
一谈起习作,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会感到头疼。我认为多读书、多写日记固然重要,但我们也不能忽略语文教材。语文教材选编了很多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无论是语言的运用,还是布局谋篇上都堪称典范,可以说语文教材也是学生习作的“源头活水”。近几年来,我从以下几方面做了探索尝试,效果比较显著。
一、 积累好词佳句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让学生写出文质兼美的作文,我们首先要丰富学生的积累,让学生不断地从阅读中积累优美词句。如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一》“词句段”的运用中提到了既是比喻又是排比的句子“漓江的水真靜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无瑕的翡翠。”多么美的画面,多么生动形象的句子!因此,我要求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每人准备一本摘录本,遇到好词佳句及时记到本子里,并进行仿句练习,做到学练结合。
二、 拓展写作素材
学生有了丰富的积累,还得学会选择材料。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让学生感受自然景物的美,明白生活琐事中常常蕴含的深刻人生哲理。如在教学《山谷中的谜底》时,引导学生明白两个旅行者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向下弯曲,积雪滑落。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无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而其他树因为没有雪松这项本领,都被大雪压断了,丧失了生机。从而让学生明白要学会弯曲退让的重要性,再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加深理解。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不都是通过弯曲退让,最后才取得胜利的吗?生活中这些看似寻常的现象,往往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因此我们要留心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写作的素材。这样的引导,提升了学生认识生活、认识社会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能以独特的视角、较高的立意来写作,提升写作能力。
三、 学会巧妙构思
学生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还要学会如何写。我们的语文教材中就有很多构思别具匠心的文章。如在教学《明天,我们毕业》时,我对学生说:“还有二十多天你们就要毕业了,如果让你写《明天,我们毕业》,你打算按什么顺序写?”有的说从一年级开始上学,一直写到六年级毕业;有的说按自己掌握的知识由少到多写。那作者是如何写的呢?我让同学们边读边思考。十分钟后,一个同学激动地说这篇文章构思太巧妙了,他把这六年的学习生活浓缩到了这一天之中,从清晨入校、做早操、上课、中午练字到参加课外兴趣小组,真像是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呀!之后,我补充了《一夜的工作》,让学生体会两篇文章的异曲同工之妙。我让学生根据这种写法来写作,也可以自己构思来写作。四十分钟后,一篇篇构思新颖、表达真情实感的文章就呈现在我眼前。学生思路被打开了,眼界开阔了,方法学会了,他们还会愁写作文吗?
以上几点是我运用语文教材这个“源头活水”,引导学生习作的几点探索与尝试。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探索,勇于实践,就一定能找到更多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