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杰祥:收藏的终极皈依是回归学术

2019-09-10 00:52麦宇旻
大社会 2019年11期
关键词:收藏家岭南艺术创作

麦宇旻

杨杰祥,字兰庵,1973年生,广东中山人。青年学者、书画家、收藏家、诗人。自幼涉猎诗书画印传统艺术,从事艺术品鉴定、收藏、研究与美术史论的教学工作。受业于廖冰兄、杨善深、罗家宝、王贵忱、刘斯奋、刘斯翰诸名宿。2010年9月进入中国艺术研究院师从梁江教授从事中国近现代美术鉴藏方向的研究。

杨氏所藏以传世孤本《南明永历帝敕封李诒德诰命》、明潞王朱常淓制第七号《玉树临风》古琴以及中国历代古陶瓷最为著名。

著有《[南明永历帝敕封李诒德诰命]及其考订》《兰庵诗稿》《杨杰祥书画集》(上、下卷)《杰祥乱画》《杰祥乱擦》《杨杰祥诗书画印选》等十多种。

现为西安美术学院中国艺术与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广东艺术促进会副会长、广东人文艺术研究会副会长。

目光炯炯有神,声如洪钟,语气中都感受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对艺术创作的赤子之心、对艺术收藏孜孜不倦的追求——这就是在文物收藏界鼎鼎有名的杨杰祥教授。

当今时代,书画界的年轻人似乎多在追求如何更快地成名,而杨杰祥教授却始终告诫人们:要坚持慢节奏,甘坐冷板凳,要以学术研究引导艺术品收藏,坚持在传统文化浸染下进行艺术创作。他对于艺术创作和收藏为何抱有如此虔诚而执着的信念?他的艺术道路是如何行进的?近期本刊记者有幸一访杨杰祥教授,聆听他的艺术故事。

市场入行  学院出道

杨杰祥入行可谓甚早,始于读中学的时候,跟随一位在家乡当地有名的裱画师傅伍权力老人学习裱画技艺,有关古画的知识,此时就在他的内心埋下了星星之火。后来他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走上“学院派”的道路,回首过去的岁月,依然认定这段颇有学徒味道的短暂经历,是自己艺术之路的萌芽开端。

入行不久,就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一次,还在读书的杨杰祥闲逛广东江门的旧货市场,碰到一档买卖旧字画的小摊,见到一幅作品,据说是清代广东状元梁耀枢的。“当时,店主看到我是个孩子,就随口一说300元卖给我,谁料我十分认真,左磨右磨,最终以200元出头的价格买了下来。后来,我找到识货的收藏老前辈,居然以五六百元的价格成功出售。须知,当时的物价水平比较低,一个学期的学费才十几元钱,而我去逛一逛旧货市场就赚到了两三百元,立即感到这一行非同小可。抱着这样一种以赚钱为目的原始纯粹的动机,我对这个行当越来越感兴趣了。”

随后,杨杰祥在收购书画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艺术品收藏市场虽然是以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但是艺术品收藏行为本身却具有极高的技术含量,需要依托相当深厚的学术研究基础。于是他再次出发,重新设计自己的人生规划,开始有意识地往学术道路走,进行系统性的学习,他追随艺术大家廖冰兄、杨善深、王贵忱等老师,迈向了“学院派”的道路。

“要想在这一领域有所建树,系统性的学习十分重要。有的人认为自学足矣,事实上,自我学习始终免不了一定程度的限制性。虽然当前我国书画艺术教育体系尚有不足之处,但是它提供的一整套学习系统,还是具有相当高的价值。”

“有情怀的收藏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收藏家”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代投入艺术品交易市场的收藏人,杨杰祥可谓见证了我国艺术品市场从无到有、从有到勃兴的整个过程。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谈到他的收藏之路,“自己喜欢而又财力允许的就买,慢慢积累获得文化界认可的艺术品,不断吸收,不断投入,真正做到一个有涵养的收藏家。一定要以学术引领市场,没有学术,收藏是很肤浅的,我反对为收藏而收藏、为买卖而买卖。”

杨杰祥重视理论研究,但却不是那种躲进小楼成一统、不接触市场的类型。他坚持市场与学术相结合,他认为,“单纯在书斋,不接触市场,都是纸上谈兵。相反,如果纯粹走市场而不进行学术研究,那就是纯粹的商人。”

从他的交谈中,可以感受到他对收藏的无比热爱。他坚持有情怀的收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收藏;同样,有情怀的收藏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收藏家。“以学术引导收藏,收藏的终极皈依是回归学术。”

在市场化的今日,在艺术品收藏界的不少人也开始奉行“金钱至上”的今日,记者看到了一个追求学术引领收藏、反对肤浅的为金钱而收藏的赤子,深为动容。

“为笔墨而笔墨,这是末技”

那么,杨杰祥作为一个收藏家,他的艺术视野、艺术观点和艺术作品,与职业画家有着怎样的区别呢?

杨杰祥说,他画画的时间比他教学的时间还要多。从90年代初开始办画展,办的画展不下于30次。他认为,收藏研究与他的画画创作是相辅相成的。

“艺术鉴定、艺术收藏是我的专业,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艺术创作,则是收藏眼光和鉴定能力的外溢。我通过实物的鉴定和收藏,形成自己对书画的认知,最终表现到我的艺术创作上来。”

“书画创作是综合文化修养的体现,我认为传统的中国画家不应该以单纯的艺术创作为唯一的表现手段,因为中国书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与其他组成部分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传统文人气息、文人学养在你的绘画创作里有多少表现,这才体现深度。为笔墨而笔墨,这是末技。艺术创作之路可以走多远,关键在于传统文化涵养。”

“搞艺术创作,时间是最好的检验,哪怕你只争朝夕”

以历史观照现实,以现实折射未来。当代中国书画创作,如果放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来观察,实际上处于怎样的一种状态和阶段?未来中国书画艺术创作的方向往何处去?对此,杨杰祥也表达了他的独到观点。

他认为,当代的书画创作现在有几大误区,其中之一是浮躁,讲究形式上的高大上,刻意迎合流行风尚。“历史上刻意迎合流行风尚的绘画,历代都有,唐代和清代尤为突出。但古人的生活状态与现代人相比是两回事,古人是慢节奏,表现的是在传统文化浸染下的艺术。当下是信息时代,形式上的高大上,刻意迎合流行风尚,表现出来就是浮躁,内容空洞,思想贫乏。”

互联网时代普遍存在的特征,似乎人人想走捷径,似乎人人想各领风骚——杨杰祥教授认为,这是浮躁的表现,在书画界,如此处世即使成功,也只是各领风骚三五年,很快就会过时,不过时的只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他表示,如果当下的书画家认识到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使命,坚持将传统文化表现在书画创作上,路子会走得更加顺畅、长远。因为千变万变不离其宗,中国书画界的宗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搞藝术创作,时间是最好的检验,哪怕你只争朝夕。作为艺术家,如果没有沉得住气,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冷板凳要坐十年甚至二十年,不会有大成,充其量有小成。”

谈到岭南画派,杨杰祥认为,岭南画派应该被视为一种精神内核,不应该被视为当前的具体艺术流派,原因之一在于我国地域性绘画流派已经逐渐融合。“真正历史意义上的岭南画派逐渐淡化,我们今天更重要的是承前启后,一是以岭南画派的核心精神,融汇中西,在理论上提高岭南画派的影响力,而不是表现局限在技法上,要走一条新路出来。二是不拘于一格,着眼于互联网时代,大胆创新。”

名家点评:

杨杰祥是广东艺坛上一位年轻高手,是广东收藏界的一位老手!之所以这么说,因为近年来,在其恩师刘斯奋先生的指导下,他用前半生写书法的力气来画水墨花鸟,由于书法篆刻艺术功底深厚,他的每一张作品画面效果均沉雄大度,往往简约数笔,就能把中国画的精髓融入其中,给人带来惊喜和意外,把岭南田园风光充满憧憬地表现在纸上。还有他特地反复在画面上使用的大面积浓浓墨韵,透着他对人生、对艺术、对自然的认知和感受,让读者在其作品前驻足停留!让同行关注。

上世纪八十年代,杨杰祥便收藏岭南大家关山月、黎雄才、杨善深、麦华三等大家作品,单一廖冰兄先生就有100多张精品,至此而威震业界。之后三十年间,他一直致力于广东文化事业发展,更为广东与外省文化艺术的交流发展建立了一个重要平台,通过多地人才交流、艺术品展览、学术讲座、艺术品收藏和拍卖等方式作出了积极贡献,体现了他的人生观和艺术观。综上所述,杨杰祥的艺术之道是非常宽阔和远大的!

——何俊华

(广东省关爱艺术家公益促进会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团成员)

猜你喜欢
收藏家岭南艺术创作
岭南荔枝红
汉代岭南考古学特征拾零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归来还看自家山
——林丰俗与岭南山水画语言探索专题展
艺术创作、评论的人文价值生产与现代美育
艺路流变——关于于霄牧的艺术创作
记旅美收藏家翁万戈先生
浅析群众文化艺术创作的现状及应对措施
可疑的手印
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