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信息技术背景下,区块链因其在金融领域的成功应用成为了全球关注与研究的热点。区块链技术在我国得到了高度重视,2016年12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中首次将区块链技术正式列入国家规划。我国图书馆领域对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尚处于研究与探索阶段。作为一项在其它领域已经成功应用并且得到高度关注的信息技术,区块链对于图书馆领域的发展必定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在阐述高校图书馆业务工作特点的基础上,探讨高校图书馆如何利用区块链技术创新馆藏资源借阅服务,如何创新服务方式来实现高校图书资源的开放共享,以及如何利用技术创新解决当前制约高校图书馆机构知识库建设的问题。
区块链;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
G250.7 A
区块链技术最早是在金融领域得到了较为成功的应用,该技术引起全球范围各领域的关注起因就是比特币的暴涨,作为比特币的底层技术支持,人们期望将它开发利用到更多的领域。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和分布式账本一度被认为是应对信息孤岛,提高数据管理效率的有效手段。张珊通過梳理已有的区块链定义,总结了区块链的三个基本要点:①区块链是一种数据块;②区块链用于记录数据;③区块链是一种记录方式和记录结构。广义上讲,区块链技术是利用块链式数据结构验证与存储数据、利用分布式节点共识算法生成和更新数据、利用密码学的方式保证数据传输和访问的安全、利用由自动化脚本代码组成的智能合约编程和操作数据的一种全新的分布式基础架构与计算方式。从学术文献的研究分析可以知道,目前区块链技术尚无统一的定义。社会各个领域基于不同的侧重,不同的关注角度,对区块链技术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区块链技术具有四个技术特点:一是分布式账本,即交易记账由分布在不同位置的多个节点共同完成,而且每个节点记录的均是完整的账目,因此它们均可参与对交易合法性的监督,同时也可以共同为其作证;二是非对称加密和授权技术,即存储在区块链上的交易信息是公开的,但是账户身份信息是高度加密的,只有在数据拥有者授权的情况下才能访问,使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得到保护;三是共识机制,即所有记账节点之间达成共识,认定一个记录的有效性,这既是认定手段,也是防止篡改的手段;四是智能合约,即基于可信的不可篡改的数据,自动化地执行预先设定好的规则和条款。从以上总结的区块链的技术特征中可以看出,区块链技术并不是一项单一和全新的信息技术,它是将密码加密技术、点对点文件传输技术、时间戳、共识机制等整合后的产物。通过这样的整合,我们得到一种新的数据记录、传递及存储的方式。
本世纪以来,我国高校图书馆经过多年发展建设,基本都构建了符合自身发展理念的数字图书馆系统。为了不断解决构建数字图书馆过程中面对的诸多问题,高校图书馆始终都积极尝试研究和应用前沿的信息技术解决方案。区块链的出现也同样引起了我国高校图书馆领域的高度关注,即使我国高校图书馆领域对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尚处于研究与探索阶段,但李晨晖等认为依托区块链技术所构建的数字图书馆能够使图书馆、用户、信息资源之间的关联关系更加紧密,图书馆与用户在信息资源提供与获取上的自主性均可得到提升。
传统的高校图书馆,不仅是图书资源的收藏中心,也是读者借阅图书资源的“中转站”。即使是当下引入了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图书馆,现有的RFID自助借还服务也没能让图书馆摘掉图书借阅“中转站”的帽子。以笔者所在高校图书馆为例,自2012年引进RFID以来,图书馆传统的借阅服务依然要以图书馆为中心,读者一次完整的自助借阅服务仍需要以所借图书归还到图书馆为结束的标志,否则无法直接将借阅权传递到下一位读者手中。在这样的借还模式下,我们的馆员在借还服务工作中表面上是从以前的扫码等工作中解放出来,但读者自助操作流程,图书归还状态,超期催还等所谓“中转站”的“中心工作”丝毫没能将馆员解放出来。此外,在自助服务模式下,系统管理员仍然可以在不被读者监督的情况下对某本图书的借阅状态及读者的借阅行文进行系统干预。从转让读者借阅权的角度来分析,利用RFID技术开发的图书馆自助借还服务系统不能实现将读者借阅权精准地按借阅权申请的时间序列排序从而实现优先授权,更多地是依靠图书馆馆员的人工干预来实现。可以说,基于自助服务系统的图书借还,只是实现了人机交互式的图书借还操作,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校图书馆提供读者借阅服务在业务层面的逻辑关系,馆员们的工作只是更多地从前台转到了后台。
如果我国高校图书馆能够将区块链技术理念、技术标准应用开发到高校图书馆的借还服务中来,是可以给高校图书馆的借还服务模式带来颠覆性地改变的,读者的借阅体验也随之会发生前所未有的革新。在区块链技术背景下,图书馆作为图书资源的中心地位被极大地弱化,这种弱化,带来的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彰显的是互联网“开放、自由与共享”的精神在图书馆行业一次真正地实践。读者借阅权限的转移不再经过图书馆这个“中转站”,可以平等地在读者与读者之间自由传递。读者对馆藏图书资源的溯源和追踪在一定的“时间戳”范围内会得到非常完整的信息反馈。读者与读者之间直接的借阅监督和信任制约将极大地将馆员们从图书借还流程中解放出来,而且从资源利用的角度来开,将极大地提高图书资源流通的效率。
在开放、自由、共享的互联网精神的指引下,融合“去中心化”的发展理念,“书巢”应运而生。钟继斌在文章中提到书巢的所有藏书均来自会员捐赠,同时寄存在会员处,并且所有会员都可以随时免费借阅。你可以分享自己看过的闲书,还可以借阅他人分享的书籍。在书巢,没有租金,没有押金,没有快递费,没有借阅证,没有借阅期限。与“书巢”有着异曲同工之秒的是笔者所在高校图书馆于2015年创办的“图书漂流岛”,“图书漂流岛”将在校师生手中闲置的私有图书通过自愿、无偿捐赠的方式搜集起来,由学生志愿者们负责对搜集到的图书进行简单的分类和编目,再将加工过的图书在读者最方便获取的地方上架向全体在校师生提供“图书漂流”服务。此外,为方便管理,保障漂流服务的顺畅,学生志愿者还编写了“图书漂流规则”。作为馆员,笔者也以读者身份尝试在“图书漂流岛”借阅、捐赠图书,体验图书漂流的乐趣。笔者认为,如果未来可以将区块链技术引进到图书漂流的服务中,必定会帮助高校图书馆更好地提升图书漂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设想图书漂流服务借助区块链技术,不仅能够实现高校图书馆的去中心化,更能体现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从漂流图书资源的建设角度来分析,借助区块链的“时间戳”技术,可以为每本参与漂流的图书提供完整的溯源及追踪信息。当前的图书漂流,为了更好地尊重读者自我管理,自由借阅的体验,我们的漂流规则在简单的同时,完全摆脱了图书馆现有图书自动化服务系统的管理和监督。这也导致了图书漂流的过程和效率无法得到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如果可以结合区块链技术,将“智能合约”这种基于技术的新型信任关系应用到参与漂流的读者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监督中,必定会大大提升图书漂流的质量和速率。因此,即使图书漂流摆脱了传统以图书馆为中心的借阅模式,也能够充分保障读者在漂流生态系统中资源获取的权益,体现资源利用的开放、自由、共享及平等获取资源的理念。可以说,高校图书馆诸如“图书漂流”这样的“去中心化”服务,恰恰是一种扬弃,是对传统图书馆管理与服务模式一次彻底的革新。
机构知识库的建设已经成为了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Clifford Lynch最早对大学的机构知识库下了定义 : 一个大学的机构知识库是学校为师生员工提供的一套服务系统,用于管理和发布由其所产生的数字化资料。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伴随着学术研究成果产出及传播方式的变革,OA开放获取理念的应运而生以及开放标准OAI一PMH等的确立,IR技术在过去十多年得以快速发展,受到了全球图书馆、学术出版、IT技术应用提供商们的高度重视,逐渐成为数字图书馆研究与发展的重要领域。在我国,以机构知识数据库建设为代表的数字资源建设是当下各高校图书馆开展具有本校特色的数字资源建设的重要手段。高校图书馆期望利用IR广泛获取高校学者们通过教学与科研活动生成的各类型的数字资源,诸如学术论文、研究报告、教学课件、声像资料、图片等学术资源。
诚然,数字资源建设过程中会遇到诸如知识产权、科研数据开放、个人隐私保护、数据长期安全保存等一系列问题。发达国家图书馆在机构知识库平台建设发展中暴露出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正是上述这些问题在图书馆领域IR建设中的直接反映。具体表现为学者们主动参与学术成果的提交的积极性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来自校内各级管理部门的重视及支持程度也有明显偏差;数字资源长期安全保存的挑战;各类型学术资源知识产权的界定以及如何开放获取等。我国高校图书馆在十多年的IR探索与实践中也遇到了同样的难题。高校图书馆在应对这些难题时,囿于人力、物力、财力等条件的限制,还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些制约机构知识库建设发展的瓶颈。区块链技术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应用也许能够为高校图书馆更好地开展机构知识库建设工作提供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吕方婷结合机构知识库的七要素探讨了区块链技术在机构知识库中的适用性,如表1所示。
通过适用性分析,不难看出,区块链技术与机构知识库之间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如果能够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高校机构知识库的建设中,许多问题会得到很好的解决。学者们在利用机构知识库时不必担心知识产权、数据保护和个人隐私等相关问题。学者们也可不必质疑机构知识库作为重要的学术知识传播工具,能否充分发挥其知识传递与共享的功能。作为机构知识库的承建方,图书馆在创建和长期管理的过程中,也可以拥有更多的主动权。
一直以来,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对象与职能定位决定了高校图书馆迫切渴求利用新的信息技术手段来解决服务教学与科研工作过程中的问题,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构建高质量的数字图书馆。综上所述,区块链技术的出现给图书馆带来了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以“去中心化”,“点到点”,“数字网络”等为标签的区块链技术理念符合图书馆资源开放与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未来数字图书馆发展面临的诸多逻辑上的问题。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这又是一次信息技术发展给图书馆带来的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牢牢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需要高校图书馆高度重视,长远规划,做好技术人才储备,积极参与区块链技术的学习与应用研究,努力探索符合高校图书馆业务需求的区块链技术标准规范,争取在我国高校图书馆早日实现区块链技术的实质性开发与应用。
[1] 张珊.区块链技术在电子档案管理中的适用性和应用展望[J].档案管理,2017(03):18-19.
[2] 袁勇,王飞跃.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J].自动化学报,2016,42(04):481-494.
[3] 吕方婷.区块链技术在机构知识库中的应用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9(04):70-73.
[4] 李晨晖,张兴旺,秦晓珠.图书馆未来的技术应用与发展——基于近五年Gartner《十大战略 技术趋势》及相关报告的对比分析[J].图书与情报,2017(06):37-47.
[7] 赵继海.机构知识库:数字图书馆发展的新领域[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02):33-36+50.
宫启生(1983—),男,汉族,内蒙古乌兰浩特人,硕士,中級图书馆员,主要从事数字图书馆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