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波
【摘 要】人才培养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动力,也是各产业发展改革的核心推动力。通过分类分层次教育模式,可增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以更加有效的开展和实施教育活动。根据调研结果,将本院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培养方向划分为两类:“学术型”和“应用型”。对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学生,学院分别做了不同的工作。通过整合教学资源,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立合理的教学管理机制,开展有效的分类教学,学生在学科竞赛、研究生考试上线率、毕业生就业率方面都有了不错的成绩。
【关键词】电子信息类;分类培养
引言
人才培养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动力,也是各产业发展改革的核心推动力。传统高校人才教育过程,更加重视“大类”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的整体质量,忽视了社会需求以及学生自身需求,导致人才培养缺乏个性化,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就按照学校制定的专业课程计划学习,没有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学科方向的权利,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通常没有自身特长并且缺乏职业规划和工作技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要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为满足人才个性化发展要求,各高校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创新建立分类培养模式。把人才培养分为学术型、技术型、创业型、国际型等多种类型,每种类型突出培养学生某方面的技能。在分类人才培养目标下,各校将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模式进行了配套改进,为各种类型人才培养模式配备侧重点不同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
各种人才培养模式既相互区分又相互联系,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特点和发展方向自由选择。原有的学分制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习实践制度、评价反馈制度等与教学相关的各项教学制度都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形成各种人才培养模式下各具特色的新型教学模式。
在当前教育环境下,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无论对于人才教育本身、高校人才培养,还是学生本身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
(1)通过分类分层次教育模式,可增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以更加有效的开展和实施教育活动。教师可以更加明确学生个人的特点,从而更好地制定教学任务,增强教学效果;学生能够有效的明确自身的不足,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地学习。
(2)分层分类教学模式,能够让教师在整体教学规划的前提下更多的从学生角度出发,体现了教育的以人为本思想。这样教育能真正成为丰富学生个人知识储备及提高个人素质的重要方式。
对不同类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的研究。主要包括学生应具备的学科层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学生应具有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具体来说,就是要研究不同类型人才培养对应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及安排以及教学方式。
武汉晴川学院是一所民办的多学科本科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有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两个专业。大多数同类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培养方案都侧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与岗位对接。不少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开设实验班或特色班。在对本院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两个专业的一、二、三年级调研发现,有大概1/3的同学有考研意向,1/3的同学明确不考研,毕业后直接就业,还有1/3的同学比较迷惘,对自己的未来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
根据调研结果,将本院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培养方向划分为两类:“学术型”和“应用型”。对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学生,学院分别做了不同的工作。
1学术型人才培养
(1)学院每年对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进行考研动员和考研报考指导。9月,在学生网报之前,对正在备考的学生进行报考指导,解答学生在报考学校及专业上的疑问。11月中旬,对二年级有考研意向的同學做考研动员大会,学院领导对考研的重要性及如何考研,跟学生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希望更多的学生能够积极备考。
(2)积极了解学生在专业课复习中的需求,初试前,学院指派各门考研专业课指导教师,对学生辅导答疑。不定期进行考研辅导讲座,对学生提出的普遍性问题进行专题指导。各学校复试线确定后,各专业课教师就如何应对面试,为过线学生出谋划策、排忧解难,争取获得更高的复试成绩,提高学院学生考研录取率。
(3)研究生录取工作结束后,学院就会组织一场考研交流会,邀请被录取学生和学弟学妹们进行考研交流,以他们的亲身经历向学弟学妹传授考研经验,解答学弟学妹们关于考研的疑惑。
(4)在2019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学院将考研专业课提高课以专业选修课的形式进入教学计划。
经过几年的考研考研动员、交流活动,学院学生的考研氛围已经建立,并形成了较好的良性循环。近两年电子信息类学生的考研录取率在学校名列前茅。
2应用型人才培养
(1)在课程设置上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如电子系统课程设计、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通信系统仿真等课程,项目式驱动环节,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2)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如电子设计竞赛、蓝桥杯等。学院每年都会举办两三场校内竞赛,为参加全国性的比赛选拔人才,打基础、做准备。学生通过一到两年的备赛,实践动手能力大大提高,较大程度的提高了就业竞争力。
(3)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一是让学生到企业中去,了解企业、了解行业。二是让企业参与到教学中来,与企业联合办学,将真正的实践知识带到课堂。在专业实习和课程设计课程中,我们将合作的企业引入学校,企业带项目带设备进驻课堂,企业老师带着学生一起完成项目开发全过程。学生通过具体的项目经历,了解了自己到底学了什么,学了这些有什么用,进一步激发专业学习兴趣,促进专业能力的提高。
通过十年的建设,我院建立了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人才培养优势明显。通过整合教学资源,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立合理的教学管理机制,开展有效的分类教学,学生在学科竞赛、研究生考试上线率、毕业生就业率方面都有了不错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吴昊.基于分层分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教学管理研究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3,33.
[2]陈晓阳.构建因人而异、分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3,2
[3]郭业才,王友保,胡昭华,周先春,张秀再.以电子信息专业协同建设为契机,构建人才分类培养模式[J].大学教育,2014,2.
[4]陈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高等数学分类分层教学改革的探索[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