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安迪
初春,从杭州市区出发,驱车到淳安,再沿千岛湖向西南一路直奔,便到了下姜村。下完一场雨,空气格外新鲜,穿村而过的凤林港上水雾朦胧,一直延伸到远处的山林,两岸新建不久的房屋错落有致,绿水青山,在这里欣赏再好不过。
沿溪走,老旧的农民房早已不见身影,取而代之是一栋栋清新别致的现代民宿,沿街的小商铺里,手艺人忙着打糕、作画,远处的水果采摘园,老伯阿婆正等待着游人如织的又一个春天。
凤林港边开民宿
船长大叔多个“家”
下姜村99号,一栋淡黄色的四层小楼,临着廊桥和凤林港而建,这家名叫玖玖的民宿,算得上是下姜村最早完工开张的精品民宿。老板邵君,出生在淳安,后来成了一名船员,经常在海上驾驶他的大船满世界跑。他和下姜村的结缘,始于一场旅行,“那是2016年春天了,来到下姜村,感觉这小村庄山好、水好、空气也好,我就萌生了一个想法,在这里开家民宿试试。”
脑袋一拍,三天时间,他就和房东签完了合同。这个四层小楼,原先是一间农民房,邵君带着设计师又是拆又是改,原先的地下室,铺上大理石地砖,变成了会客厅;过去的晒谷场,摇身一变成了喝茶聊天的后花园,餐桌、靠背椅、淋浴缸、免费WIFI……五个月时间,他把这间原先普普通通的农民房,变成了下姜村最早一批的乡村精品民宿。
建成的民宿共八个房间,光是房顶邵君就改了三遍,前后投入200多万。目前,按照淡季每个房间400元,旺季翻个倍的价格,加上日常餐饮接待,每年能有30万左右的收入。店里还招聘了几个村民,虽然数量不多,但邵君说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改善一小部分村民的生活,让他的工作和生活更有意义。
2011年,为响应政府发展乡村旅游的号召,下姜村两名党员加一名群众,带头把自家房子改成农家乐,这也是当地民宿产业的雏形。之后两三年里,来下姜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几家农家乐已无法满足接待需求,村里开始发动村民参与民宿建设,沿袭党员带头模式,又发动村里八户党员家庭打头阵,一间间民宿就这么盖了起来。
一开始,村民对民宿经营几乎零经验,于是村里成立了公司,对民宿进行统一设计、建设、营销、管理和结算,这也让下姜民宿至今不存在恶性竞争。为了提高服务意识和质量,公司组织大家走出下姜村,外出参加创意设计、环境卫生管理、礼节礼仪等专业培训。经过这几年的改善和发展,村里已经有了三十多家民宿和农家乐,民宿产业已经成为下姜村主要产业。
空地改作采摘园
填充村民“钱袋子”
2018年,下姜村共接待游客46.1万人次,乡村旅游产值达3010万元,这里已然成为淳安乡村旅游的重要名片。这番成绩,离不开下姜农旅结合的产业经营模式。
目前,村里近600亩土地,大部分已被承包,用作葡萄、草莓、水蜜桃、桑树等休闲采摘游作物的种植。空闲的土地被利用起来后,农民实现了不错的增收。两家承包采摘园的经营公司,会以每年每亩土地1200元基价,按照每年递增50元的标准,支付给提供土地的村民,到今年,村民每年可以从每亩土地获得1400元的回报。这两年,下姜村每年还能从两家公司获得40多万元的收益,村里也会拿出部分分配给村民。
姜承堂,2016年起担任下姜葡萄和水蜜桃采摘园的管理员,每月四千多元的工资,让他成为采摘园里薪水最高的人。十多年前,他的日子距離如今的小康水平还差得远,常年在杭州萧山等地打临工,每月千把块的收入。好在,随着下姜水果园的开垦,这样的日子逐渐成为历史。“现在葡萄园有13个工人,都是村里上了年纪的人,不能外出打工,留在村里每月也有两千多块固定收入,下姜村发展起来了,大家日子也跟着好起来。”姜承堂说。
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姜也存在成长的困扰。采摘园每年生产的1500斤葡萄,六成拿来用于采摘游体验,其余四成通过经营公司运往外地进行销售,但乡村百姓意识与外部市场信息要实时“接轨”并不容易。“我们的葡萄很甜,但卖到外面竞争力却没那么高。市场上7~8元一斤的葡萄,下姜村的要十来块一斤。”姜承堂说,这并非下姜葡萄瞎叫价,而是当地土地流转成本决定了价格的相对高,未来要打开销路,不光要调整现有的产品结构,更要提高葡萄生产技术,让品质提高。
返乡学画三个月
村里帮她创了业
近两年,“青年返乡创业”频频成为全国两会许多代表委员们关注的议题。2018年1月,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义珍公开提及,据农业部掌握的相关数据,彼时全国返乡创业的人员已经超过700万。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优秀青年俊杰返乡创业、扎根农村的热潮正被掀起。
这几年,下姜村前前后后回乡创业的本地青年人有将近30人,为了鼓励大家创业,当地也出台了相应激励政策,例如对投入在100万元以上的精品民宿,给创业者提供30万元奖励;对于小规模创业者,可以给予首年免收经营场所租赁费的优惠。
两年多前,下姜邻村源塘村的陈苏兰还是个常年跑在外头的生意人,就在某一天,她突然产生了要回源塘村的念头。“到我们这个年纪,很多人都想安定下来了,不想有多大的成就,只要每天能和家人在一起就挺知足的。”
陈苏兰是70后,喜欢画画,2017年夏天回到源塘村以后,她找了老师开始学习绘画。“那天,下姜村的姜浩强书记找到我,邀请我去下姜村做绘画事业。那时候我才学了三个月,真是挺意外的。”回想起当时的场景,陈苏兰依然有那么些激动,“还是个画画学徒,就能有自己的工作室,还有收入,你说哪有那么好的事。”
陈苏兰欣然接受了姜浩强的邀请,不久,她在下姜就有了一间自己的手绘石画小作坊,这也是千岛湖唯一一家手绘石画店。小店的装修、首年房租她都不需要考虑,直接“拎包入驻”。玛瑙片、水玉、鹅卵石……店铺里,她的作品琳琅满目地陈列着。她总是早早就来店里,客人不多的时候,就在案前作石画,傍晚收工,骑上小电驴五分钟便能到家。“生意好的时候,一个月也能有几千块收入,跟自己做生意当然是不能相比,但现在的日子是我更向往的样子。”
一山一水,百亩土地,下姜人民一双双勤劳的手拧成一个拳,在党员模范、各级干部的带领下,打出了自己差异化的品牌文化。如今,也会有人讲起曾经那个“土墙房,半年粮,烧木炭,猪圈遍地”穷山村的故事,但更多的时候,下姜人依旧奔着“产村人”融合、“居业游”共进的目标,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致富路上不曾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