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设计规划方法的研究

2019-09-10 01:21顾瑞
锦绣·上旬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自然野生动物保护

顾瑞

摘 要: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设计规划方法是在对自然保护区潜在可能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保护区范围、性质、类型、发展方向的过程指导自然保护区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制定自然保护区管理各方面的规划和措施。本位针对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设计规划方法的研究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是长期指导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

关键词:自然;野生动物;设计与规划;保护;方法

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设计规划方法需要全面考虑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完整性、代表性和生态过程性。要加强对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设计规划方法的研究,综合野生动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管理、自然保护区选址、野生动物活动范围等多方面因素,旨在最大限度地发展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

1、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设计与规划方法概述

自然保护区是指以保护自然为目的,将一定范围内的土地和水,包括保护对象,划分为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根据现行法律,野生动物被视为人类财产。尽管对这类财产的管理表面上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但其合法的胜利仍取决于人类利益的需要和满足。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家养动物不存在物种灭绝的危险,而野生动物的法律地位与家养动物没有区别。然而,由于它们不受人类力量的直接控制,在物种不会面临灭绝风险的前提下,使用这种财产必须是正当的。这种法律思维将野生动物视为”活的”财产,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典型表现。”保护”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制度,是以满足人的利用为前提的。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在维护生态平衡、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气候调节、改善人民生活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野生动物保护区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设计缺乏理论依据,缺乏对自然保护区系统规划的重视,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内部功能区划不合理,缺乏顶层设计,未能从区域生态系统的角度对自然保护区进行规划,形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空白区。野生动物保护区内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自然保护区的设计过分强调对濒危物种的保护,在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代表性和维护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自然保护区的设计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方法。

3、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的设计与规划方法

3.1基于生物多样性地理分布格局的设计

生物多样性的地理分布格局具有明显的纬向和垂向变化规律,即低纬度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普遍高于高纬度地区,且生物多样性与海拔高度呈负相关。然而,生物多样性的地理分布格局并不完全一致。当地野生动物聚集,即有生物多样性热点,这是自然保护区选址的重要依据。大种群是由许多局部分布的种群组成,即种群中存在种群,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集种群理论。随着自然栖息地的丧失和破碎化,以及当地物种种群的消失,集合种群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20世纪末,根据离散斑块、当地种群灭绝风险和生境斑块的隔离程度确定了聚集种群的标准。在Levins模型的基础上,研究者们对当地种群动态、灭绝、定殖随机性和模型假设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逐渐形成了集岛屿生物地理学和经典集合种群理论为一体的现代集合种群理论。基于生物多样性地理分布格局的设计与规划,有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效果。

3.2基于保护空缺分析、保护优先区评估和系统保护规划进行选址

近些年来,保护空缺分析、保护优先区评估和系统保护规划等方法被用于确定自然保护区选址。近年来,通过保护空缺分析、保护优先区评价、系统保护规划等方法确定自然保护区的位置。其中,保护差距分析的分析过程简单易行;保护优先区的评价适合于大规模的综合评价,为决策提供依据;而系统保护规划体现了信息时代系统性、综合性的特点,对数据精度要求较高。近年来,系统保护规划的研究成为一个热点。在我国,保护空缺分析广泛应用于区域和国家级自然生态系统、濒危动植物等的评价,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空缺分析。重点保护区的评估主要依据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数据,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具体的类群,如重要的鸟类区和重要的植物区。在基于大规模生物多样性数据确定保护重点区域时,可能存在一些誤差和不确定性。在我国,重点保护区评价侧主要尺度生物多样性热点和分布中心的研究需要大量的数据作为基础,发展缓慢。

在我国,系统保护规划具有一定的应用优势。近年来,我国东北地区、长江流域、海南岛等地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如漳庐等。利用marxan模型,以140个指示种为基础,提出了5383.7kmz的保护优先区。同时,对两栖爬行动物、鱼类、兰花等类似生物类群以及湿地等特殊生态系统进行了系统保护规划。

3.3基于面积大小的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的设计

生境破坏和破碎化是野生动物保护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些地区存在明显的”生境岛”。目前,许多自然保护区都处于这种状态,因此可以利用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模型来确定自然保护区的适宜面积。自然保护区面积越大,物种及其栖息地就越能得到保护。大型食草动物保护区的面积一般需要大于100kmz才能有效保护其种群,如果考虑面积大小、种群生存能力和周围斑块的隔离度,就可以解决自然保护区的问题。然而,自然保护区面积的确定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受当地自然、社会经济和周边斑块质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标准和依据。但在许多自然保护区的规划设计中,很少考虑面积大小对其内部主要保护对象的影响,也没有确定生态保护区规模的方法。

结束语

目前,随着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范围的扩大,开始有更多的国家和地方政府对该模式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意识到其可以对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设计规划方法的进行有效实施,从而实现生态资源利益的最大化,该模式目前在我国的运用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在很多方面尚不成熟。应综合运用多种设计规划方法,有助于解决野生动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实际问题,并在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基础上对相关理论进行了验证。

参考文献

[1]肖文武,王兰新.野生动物保护廊道规划设计模式探索——以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为例[J].山东林业科技,2015,45(04):102-106.

猜你喜欢
自然野生动物保护
城市野生动物的生存之道(上)
我的野生动物朋友
关于野生动物行为的5个误区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