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平
李国福:51岁,中共党员,本科学历,山东省巨野县人。2003年9月从部队转业到北京市公安局密云分局工作,2004年4月到城关派出所任花园社区民警至今。先后荣立个人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两次。先后荣获“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全国模范军队转业干部”、“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全国公安“派出所好民警”等荣誉称号。2009年荣登“中国好人榜”。荣获北京市“十大感动社区人物”、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第十四届北京市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他是于大妈临终托付“后事”和万贯家财的“警察儿子”;他是失学的小雨然能重返校园考上大学的“警察爸爸”;他是贫困家庭常来常往的“好亲戚”;他是捐款12万元推进花园社区平安建设的奠基人……
扎根社区十五载,李国福脚踏实地、默默坚守,用自己点点滴滴的耕耘换来社区的平安,用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年华谱写着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用近于苛刻、臻乎完美的工作标准砥志研思、克己奉公。他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学习推广“枫桥经验”,打造“花园模式”,相继推出了“李国福爱心款”、《国福之声》报纸、《国福宣传台历》、“国福防诈骗仿真人模特”、“花园社区警务信息系统”、《国福话平安》系列微视频……一个又一个亮点,让他当之无愧成为扎根基层的领跑人、示范者;一个又一个“国福经验”被复制推广成为密云公安乃至北京公安的模范样板。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
约法“三章”铭心志
花园社区地处密云城区核心地带,社区面积1.5平方公里,毗邻国道和城市主街,是全区内商业集中、住宅密集的重点区域之一。社区内有居民楼63栋、单元门327个、住户3946户、常住人口1.2万余人,各类大小门店415家,人多、车多、出口多,事杂、摊子大、管理难,是城区有名的治安“重灾区”。
2004年年初,李国福接手花园社区。一开始,他就给自己“约法三章”,即:转业不转坚贞之志;换岗不换传统本色;一生不改“老实做人、踏实做事”的为人之本。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铲除顽疾赢民心
万事开头难。为打开工作局面,李国福希望通过自报家门“给自己找活干”,让社区居民“有事找片警”。专门制作了警民联系卡,不料刚刚开始发就“碰壁”了,一位60多岁的老人看也没看随手扔掉。这件事让李国福很痛心。他反思:什么原因让社区居民对警察有这么大的怨气?通过走访得知,当时的花园社区被列为全市挂账整治的“重灾区”,社区居民期盼着治安状况得到彻底改善。但是“顽疾”难除,特别是社区中间的“十字商业街”上发廊林立,不仅破坏了小区环境,还暴露了人口密集、鱼龙混杂、案件多发等诸多问题。有一次他在35号楼下巡逻,居民张大爷念叨:“现在想就近理个发都难,去了3家理发店没一家儿是正经的,也没人管管。”一句话戳到了李国福的心坎上,坚定了他铲除治安隐患的决心。他对张大爷说:“您放心,我会让这条街变‘干净’的。”
从那天起,李国福加班加点,秘密蹲守、搜集线索,查底数、摸规律、核线索,对这条街上的美容美发門店情况查了个“底数清、情况明”。在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连续端掉两家卖淫嫖娼窝点。这件事在社区引起强烈反响。随之而来的,就是居民再见到李国福时都主动和他打招呼、聊家常。李国福深切地感受到,群众满意度的提升就是对他最大的褒奖。随着查处力度的加大,街道“顽疾”得到彻底根治,社区环境得到了净化。2013年,花园社区被北京市公安局评为“百姓心目中的平安社区”。
完善信息强基础
刚到花园社区工作不久,刑警大队的两名民警找到他,要求协助查找一名犯罪嫌疑人。民警只知道那人在花园小区居住,其他信息不清楚。由于警务工作室没有居民的户口资料,事情一下变得棘手了。通过这件事,李国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作为一名社区民警,“没有详实、动态的社区基础档案,公安工作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带着这份对基层基础工作的责任感,他开始每天入户走访,收集信息。白天家中没人的住户,他就在晚上加班走访。一户一档案、一楼一建册、一周一整理,前后用了半年的时间,完成了社区常住人口、流动人口、重点部位、六小门店等4个门类88册基础档案资料的规范整理,彻底改变了没有社区基础档案的被动局面。在他的示范带动下,全所20个社区警务工作室以他为“标杆”,把所有基础档案全部完善,达到了内容齐全、规范统一,为提高社区治安掌控能力奠定了基础。
随着基础工作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为做实社区警务工作,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学习“枫桥经验”,实现社区警务工作信息化,李国福用了近5个月时间,建起了“花园社区警务工作信息系统”。88册(2.5万条数据)纸质工作档案资料全部装进了电脑,真正“把大数据装进了口袋里”,实现了基础工作信息化、信息工作数字化,查询起来更快捷,工作起来更方便,警务效能大大增强。
心系“花园”筑平安
“疾风知劲草,板荡显忠臣。”在李国福心中,社区这个大家园除了社区民警的守护,更多地要靠调动每一名社区居民的个体力量,方能实现长治久安。
根据社区治安状况,李国福成立了一支由老党员、老干部、老职工组成的“花园劝导队”。十几年来,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由当初的二三十人发展到现在的138人。劝导队员顶烈日、冒严寒,坚持巡逻不间断,成为密云群防群治工作的一道风景、一面旗帜,为社区的平安建设做出了贡献。
当发现社区防范的盲点盲区时,李国福拿出政府奖励他个人的5万元奖金,在辖区安装了5个高清监控探头,后来又增加到了21个。26个高清探头覆盖了辖区重点地段、路口,并联入派出所三级平台,全时空“天网”尽在掌控。至于效果,花园社区刑事立案由2003年的51起连续15年下降,4年来未发生可防性案件,成为全区安全示范的标杆社区。
创新服务展风采
为了提高社区居民的安全防范意识,李国福连续6年制作了一万两千本展示社区居民精神风貌的个性化台历,免费发到居民手中。他自己还出资创办了《国福之声》花园社区报,目前已发放了16期。为了让更多的社区居民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他又把工作室搬到街面上。一张桌子、4把椅子、一顶遮阳伞,“李国福流动警务室”正式上街为居民服务。
根据社区治安状况,他组织拍摄了《国福话平安》微视频。居民关心什么话题,就拍摄什么题材的内容,目前已播出19期。这项工作还在继续。
滴滴汗水换真情
在日常工作中,李国福体会最深的是:作为一名社区民警,只有把社区当成自己的家一样来经营,居民才能安居乐业;只有把老百姓当成自己的亲人来对待,百姓才能把你当亲人来对待。
十几年前,社区的于大妈患上鼻腔毛细血管萎缩症,鼻子动不动就流血不止。李国福了解于大妈的两个儿子都在北京市内工作很少回家的情况后,便经常上门陪伴安慰老人,成了于大妈最信任的人。2016年8月的一天,于大妈病情恶化,竟郑重向他交代起了“后事”:“国福,这些年来我们老两口没少拖累孩子们,也不想再给他们添负担了,希望你替我完成心愿:这里有3000元钱交给你,料理完后事如果有剩下的你就替我捐出去。再有就是把我家的户口本、房门钥匙现在交给你,你帮我把现在住的房子卖掉,再帮我把老伴送到敬老院……最后,谢谢你几年来对我们老两口的照顾……我给你买了三双袜子、三条毛巾,送给你做个纪念……”李国福泪流满面听着于大妈的一项项交代,感觉到老人对自己如亲生子女般的信任。这临终的嘱托,更是社区居民对李国福高尚道德情操和人格的见证。
2018年3月,于大妈因病去世。在葬礼上,李国福把于大妈生前写的遗嘱,办理后事的3000元现金,房门钥匙,户口本全都原封不动地交给了她的两个儿子。于大妈生前告诉李国福并且在遗嘱中写道:下葬的时候,要他一个带有警察标识的物件。李国福就把自己的臂章取下来,轻轻地放在了于大妈的骨灰盒上,说:”大妈,就让这臂章来守护您吧!”
一滴滴汗水,换来一份份真情,更换来了社区老少的一致好评。“亲民爱民如父母,大事小事找国福”,在花园社区已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