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佩 罗熠
摘 要:无字绘本结合了书的特性,融汇了绘画语言、漫画语言和镜头语言等多种叙述形式,并参与视觉叙事,让读者体验到多种不同角度的叙述和思考。从无字绘本的页面空间设计和视觉空间语境衔接两方面探讨图像叙事的时空表现,可知页面空间中的折线、分格设计拓展了画面的叙事空间,从而产生了新叙事节奏。同时,序列图像和镜头语言的连续叙事促进了视觉空间语境衔接,并增强了无字绘本的图像叙事张力。
关键词:无字绘本;图像;叙事;时空表现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读图时代背景下绘本的视觉叙事研究”(YS18218)阶段性研究成果。
在读图时代,具有一定视觉素养的儿童能通过图像感知和认识世界上事物之间的联系。一本制作精良的绘本通过图像叙事,能锻炼儿童的视觉思维技巧,提高视觉素养[1]。无字绘本是绘本中一个特殊的类别,它不需要文字的阐释,而只通过图像来完成故事情节的叙述。无字绘本中的文字相对较少,它用绘画语言创造出独特的视觉风格,借鉴了漫画的风格来增添故事阅读节奏,融合了电影中的镜头语言进行构图设计,在翻页的动作中让画面有了连贯和运动的感觉,让故事变得生动。在20世纪,荷兰的彼得·史比尔、美国的大卫·威斯纳、匈牙利的伊斯特万·巴尼亚伊、英国的雷蒙·布力格等一批优秀的创作者对无字绘本图像叙事能力的开拓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于绘本艺术的发展来说,如何通过图像叙事的时空表现去创新和拓展画面叙事张力,是当代绘本创作者一直在探寻和研究的问题。
一、图像叙事的页面空间设计
无字绘本叙事的空间场域在书籍的整体设计中,依赖封面封底、前后环衬、扉页、跨页等页面空间设计完成叙事。无字绘本尤其重视跨页中图像叙事的连续性和节奏感。无字绘本跨页中的折线、分格可再次划分叙事空间,调动读者对绘本视觉空间的探知兴趣。
(一)折页线的空间分割
大多无字绘本书籍是由半活动式的书页装订而成,当我们翻开书籍时,跨页避免不了的会被折线分隔开。对于绘本创作者来说非常重视这种分割,他们在绘本跨页构图设计中,会将主要角色的位置尽量避让开折线,以免在装订折叠时候造成重要图像信息的丢失。另外,创作者也会巧妙地利用折页线,在两页间设计相呼应或互动的画面。如苏西·李的《海浪》(如图1)就赋予折线一种叙事功能——它充当了海滩与海浪的分界线。故事刚开始折线充当了小女孩的心理安全线,想去试探大海,又有点胆小害怕。但当她发现海浪被折线阻挡回去后,胆子开始变大起来,她跨越折线开心地和海浪玩耍。故事的高潮是一个大的海浪就要拍过来了,小女孩欢快地回到了折线另一边,还对着海浪做鬼脸,独特的叙事形式吸引着读者继续阅读的兴趣。
有时,无字绘本中折页线所分割的空间又是可以忽略的。许多图像在跨页的排版空间设计上呈非对称分布。一个单页无法满足图像展示的空间,图像会越过折页线,延伸部分图像到另一页面上。但这种图像排版要避免因为折页线分隔使页面衔接不当,产生过多不完整的画面。当然,在折页设计中让读者猜不到的画面空间分割方式,会产生好玩的效果。一种巧妙利用折页线和空间划分的方式,则更具技巧性,例如添加折叠部分[2]66。这种设计既可以玩翻开、隐藏的游戏,同时又赋予书本以新的面貌。茉莉·艾德尔在《芙洛拉和火烈鸟》中巧妙地运用了这一原理。在空白背景的基础上,设计了黏贴的小页面,不仅制造了悬念,同时邀请读者主动翻页,使故事情节向前推进,只要将折叠的部分翻过来,我们便能在同一个跨页上看到不同的空间角色动态,扩展了无字绘本的图像叙事空间。
(二)分格中的叙事节奏
无字绘本创作者在对故事文本进行释读后,会将故事分解到单个角色、事件和情节中,并将这些片段重新组合在新的叙事空间之中,创造并创新图像叙事模式。图像以何种方式嵌入页面,是无字绘本产生视觉叙事节奏的重要部分。
无字绘本中常用类似于漫画分镜式的分格形式承载图像叙事。在绘本每一页根据图像设计出大大小小的畫框,时而大图配两格小图;时而几格小图并置排列;时而连续九格小图……分格中连续的图像让叙事更连贯,使故事节奏更显张力,表现了时间变化和物体运动,营造出特定的视觉效果。当无字绘本中的角色和事件被限定画面位置、边框和画面边界后,它们的空间关系又吸引着读者去创造新的叙事节奏和叙事联系。画面的阅读节奏与分格的大小、多少、形状息息相关,它们的组合可以产生多种叙事节奏,让读者在翻页中产生阅读新鲜感。
劳尔·科隆的《画纸奇遇》(如图2)第一页图中描绘的是一个小男孩坐在房间的床上看一本“非洲”的书,床边放着他画画的工具。在第二页中,小男孩因为阅读书籍获得了灵感,他拿起了画笔和画板开始画画,“非洲”书籍摆在了床边。在这幅背景图中作者大胆运用五个“由小变大”的分格画框图,预示男孩已经在脑海中进入非洲的梦想之旅了。此时,当读者看到有序的图像出现在分格中时,从一格到下一格,可以观察到物象在既定空间中的位移。尽管画面是分离的,但这些格子构成的空间却是连贯的,并让不同时间上的图像内容连接变得容易[2]106。再翻下一页,一张跨页的全景图像,小男孩已经真正进入非洲开始在那里行走和画画了……在故事的高潮部分,一头从远处奔跑过来的犀牛,让画画的小男孩处于危险境地。作者用四个连续分格来呈现硕大的犀牛渐渐逼近的画面,增加了读者的视觉紧张感和故事节奏感。这种叙事空间的划分方法,对无字绘本画面节奏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只是一成不变的画面表现,会使整个故事节奏不清晰,难以让读者在阅读时产生兴奋感。故事最后,作者用呼应手法在男孩的卧室背景中,设计了“由大到小”的六个分格画框图,图中重复画着男孩背起画框往回走的动作,暗示着男孩的思绪已经从非洲回到了现实家中。分格可让观者产生随着角色移动或停驻的感觉,可传达时间延续状况,控制叙事节奏缓急。无字绘本中灵活多变的分格设计,让读者的心情随着故事的节奏而起伏,使阅读拥有节奏感,同时给阅读增添了视觉趣味性。
二、图像叙事的视觉空间语境衔接
视觉图像的叙事与文学或语言学范畴的叙事模式不同,作为一种意义转换样式,首先必须根据对受众群体的假设而创建可感知的视觉空间语境,其中包括各种视觉情态的聚合和不同图像符号的择别[3]。无字绘本创作者需要在图像的视觉空间中设计事件发生的视觉连接点,让其搭配成一个视觉表现的阅读整体,读者能够按照图画的顺序,通过观察画面的背景、色彩、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及常用符号等“图像”来获取信息和意义。无字绘本主要通过序列图像和镜头语言的视觉空间形式产生情节内容和语境的衔接,以达到连续叙事的目的。
(一)序列图像的连续动态
序列图像叙事是无字绘本广泛采用的一种图像叙事视觉语境衔接形式。序列图像是创作者体验到的造型符号,能依据“似动心理现象”产生连续动态的叙事表述。无字绘本的序列图像叙事可分为角色的动作序列和场景的时间序列。
1.角色的动作序列是创作者将角色的动作分解成若干连续运动序列画面来展现动作的过程。读者通过角色的连续动作和表情,猜想角色的心理语言及动作目的,从认知经验中获取角色表演的故事内容。如雷蒙·布力格的《雪人》、陈志勇的《抵岸》、郭婧的《独生小孩》等经典无字绘本中就运用了大量角色动作分解图来描叙角色的心理语言和动作情态,衔接故事语境,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角色动作序列图的设计除了要注意角色的肢体语言,他们的手势、面部表情、相互关系、与物体的关系以及图像的板式设计也都非常重要。
2.场景的时间序列图。绘本故事的情节通过场景画面叙述。场景能将视覺性的画面转换为文学性的语言,在空间的变换中表现时间的流动。读者通过阅读场景连图中的细节,可推敲故事情节的发展。如彼得·史比尔的《诺亚方舟》(如图3)用四个连图描叙了洪水淹没大地的过程。画面中水位由低到高,方舟由大到小,在视觉上表现出一个时间跨度。最后一张水深千米的场景画面也预示着后续退水的时长。场景也可通过视点的转换和连接发挥叙事功能,如《拐杖狗》第一个跨页中占据画面三分之一的六张场景连图,视点先从车头望过去,画面展现的是整架货车,然后是纸箱的特写,随后视点慢慢拉开,转移到车身上要掉下来的盒子,最后是车尾已经掉下的盒子。页面的三分之二处绘制着老人散步的环境和轨迹,通过不同的视点变化,预示着情节的发展,给读者带来视线的动感和时间流动的感受。除了视点转换的描绘,场景还可以根据自然界的物象变化来表现时间的变迁,如《诺亚方舟》序列场景中东升西落的太阳,《拐杖狗》中表现四季色彩变换的场景连图。无字绘本不仅仅讲究图像的美学,更讲究用图像之间的语境衔接来代替文字的叙事性。
(二)镜头语言的时空转换
无字绘本与电影一样都是通过视觉图像来叙事。无字绘本的创作者会借鉴电影镜头中推拉摇移的视觉语言变换叙事角度,根据特定的叙事线索,利用构图、分镜和排版等手段达到语境衔接的叙事效果,让绘本像一部纸上电影[4]。如大卫·威斯纳的《七号梦工场》画面灵活地运用不同的镜头景别,采用运动的镜头来呈现人物情绪和场景转换,交代剧情发展,营造出梦幻的视觉空间,给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视觉体验。伊斯特万·巴尼亚伊的《变焦》借助一镜到底的拉伸镜头语言,带领读者从观看红色的鸡冠,一路将视线延伸到了浩瀚的宇宙,制造出了视觉游戏般的乐趣。镜头语言的语境衔接常常借助一个看不见的“镜头”运动,在原本分开的、静止的画面之间建立一种明显的逻辑关系,使得画面在完全脱离文字的情况下也能获得一种独立的叙事能力[5]。
电影中的镜头运动对故事情节的叙事顺序没有特殊要求,运用蒙太奇的剪辑手法,可将不同的镜头画面排列组合剪接在一起,交替或同时表现两个或多个叙事视觉中心。无字绘本通过蒙太奇手法取景和版式设计建构独特的叙事语言。2018年,马修·科德尔的无字绘本《我遇见了一只小灰狼》(如图4)获得了凯迪克金奖,绘本中将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小女孩和小灰狼的故事线,用交替排列的版式叙事,制造了紧张的悬念。一些优秀的无字绘本创作者能灵活运用蒙太奇技巧,将画面的节奏和衔接把握得恰到好处。从这一点上来讲,无字绘本的图像叙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突破文本叙事的时空界限,具有更多自身的艺术创造性表现。图像叙事的语境衔接使得视觉叙事空间时间化,为无字绘本的叙事创建了一个语境,让读者能够熟悉图像里的种种意识形态假设,逐渐形成了某种潜在的阅读策略,从而达到叙事的要求和目的。
三、结语
儿童从视觉图像的角度感受世界、认识世界。视觉图像不仅能增强他们的想象力,也能让他们获得更广博的信息空间。无字绘本中的图像叙事将静态的空间画面与流动的时间语言表现结合在一起,释放了图像叙事的时空叙述能力,让绘本艺术的表现丰富而独具魅力。无字绘本页面空间中所呈现的不断变化和更替的图像画面,通过序列图像和镜头语言衔接语境,完美地演绎了无字绘本图像的叙事性。无字绘本给孩子们创造了一个新的认知世界的图像空间,让视觉认知更加具有深度和广度。
参考文献:
[1]陈晖,范德林登,马库斯.画里话外——儿童的想象[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46.
[2]范德林登.一本书读透图画书[M].陈维,袁阳,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8.
[3]汪甍.叙事学研究与图像叙事新探[J].新美术,2016(1):93-95.
[4]姚佩.读图时代背景下儿童绘本叙事的游戏性研究[J].出版广角,2019(11):58-60.
[5]方卫平.享受图画书[M].济南:明天出版社,2012:46.
作者简介:姚佩,硕士,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审美教育与艺术理论研究。
罗熠,硕士,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数字艺术与设计艺术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