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
那天中午,我接到王兮老师的一则微信:“今天是9月18日,2012年的今天,是您把我领上了新教育之路。往事历历在目,谢谢您!”
陡然间,这条短信让我想到了2012年的9月18日,我在武侯区教育局做新教育培训时的情景。那天,当我在讲述一些新教育人的成长故事时,王兮老师听得特别专注。当天晚上她就写下了这样一段教学日志:
今天,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天,我第一次接触了新教育——一种朴实无华的教育,一种浸润孩子心灵的教育,一种折射着教师情怀的教育理想,對人性充满了温情关怀的教育。
当天晚上,我在李老师的建议下在网上看新教育榜样教师的故事。看着看着,我哭了,因为我想带着我的孩子们去走这条路吧。
要知道,在这之前,王兮有着严重的职业倦怠,她甚至想辞职去当网络作家。但正如几年后王兮在其专著《做有温度的教育》中所说:“从那天开始,我的教育生命被改写。”就在王兮流泪的那一刻,她做出了一个庄严的决定——我要做一个新教育者!就这样,王兮开始了她的新教育之行。
知易行难。
在接下来的几个晚上,王兮失眠了,脑袋里翻腾的都是新教育的信息。躺在床上她总是在想:我要怎么做?——要知道当时她所在的双楠实验学校还不是新教育实验学校,没有一点“新教育氛围”,周围也没老师搞新教育。王兮只能自己摸索。
她想到了教育在线论坛,这是新教育的一个网络平台。她注册了会员,阅读学习了有关新教育的帖子。渐渐地,她有了些眉日了,决定从阅读人手,营造书香班级的氛围,并着手“缔造完美教室”。她根据一些相关的网帖理出了一个简单的思路——
1.利用百度等网络资源,收集了一些绘本资料,将每周五的一节语文课固定为阅读课给孩子们讲故事;
2.全班统一购买两个笔记本,进行读写绘作业和晨诵作业的记录。
3.启动读写绘作业和晨诵评价表。
4.通过校讯通联系父母,让父母获悉班级即将开展的阅读之旅,并且及时指导父母和孩子共同参与。
5.请同学们给班级取一个响亮又富有意义的名字,设计独一无二的班级标识。
第二天一大早,王兮老师就迫不及待翻开了家校联系本,家长和孩子们为班级取了好多有趣的名字呢:“葵花园”“毛虫班”“阿凡达班”“星星班”“起航班”“蜜蜂班”……
究竟确定什么名字呢?孩子们争论不休。“那就举手表决吧!”王兮老师对孩子们说。一双双小手臂像田地里齐刷刷的秧苗。最后,“星星”以最高票数得以成为班名。孩子们鼓起掌来。
那一刻,王兮老师怦然心动。她想:是啊,“星星”,这个名字多响亮!多有意思啊!你看,孩子的眼睛多像天空中闪烁的繁星,每一个孩子,就是班级里一颗颗充满无限幻想的智慧星、聪明星……这就是民主吧。尊重孩子,从每一点做起。
在接下来的很长的日子里,王兮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把“星星班”这个名字变得真正富有意义。
星星班的孩子们在王老师的指导下,围绕着星星的主题设计了班徽——打开的书里夹着一支笔,象征着热爱阅读的人能妙笔生花;那只笔似乎在记录,记录着孩子和老师的收获和成长。笔的一端是花吧?书本笔墨是香的;笔的一端是星星吧?因为星星班的孩子将通过书本走向美好的未来!
他们选定了班歌——《星星的心》,同学们还为这首歌曲自编自创舞蹈动作呢。每一次班级的庆典上,这首歌作为结束曲一再被同学们唱响,成为了一种特别的班级仪式。
运动会上,全班同学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手工制作了“飞翔的小星星”的头饰,作为班级运动会的标识;QQ群和微信群统一命名为“星星班”;给孩子们制作的成长册、订制的小印章、班级的班牌以及后来发行的星星币都印上了这个响亮的名字。当然,班级文化墙上也少不了关于星星的文化符号……
而班诗,是直到二年级的时候孩子们才选定的。二年级时,当同学们读到谢尔的诗歌,大家眼前一亮——这正是班集体里每一个孩子的心声啊!
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
(美国)谢尔·希尔弗斯坦
总得有人去擦星星,
他们看起来灰蒙蒙。
总得有人去擦星星,
因为那些八哥、海鸥和老鹰
都抱怨星星又旧又生锈
想要个新的我们没有。
所以还是带上水桶和抹布,
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
就这样,王兮和孩子们用时间充实着“星星”这一词汇的含义,不断“擦亮星星”,并赋予了它属于班级的每一位成员的独特价值。
正如王兮给孩子们写的第一封信——
亲爱的星星班的孩子们,你的梦想是什么?
星星班的孩子啊,你走到窗前,看看远处的天边。你看得见那颗星星吗?或许你会茫然地说,那是白天,怎么看得见呢?可是有个小男孩却说:“就是那颗星星啊!我真的看得到,它依然高挂在天边,不分日夜,一直为我而闪烁着,那是属于我的希望之星;只要它存在一天,我的梦想就永远不会破灭。”那个男孩长大后带着他的士兵席卷整个欧洲,成为真正的法国皇帝。他就是拿破仑。
星星班的孩子啊,寻找你的理想之星吧,或许它就藏在你内心深处,等待你的唤醒。你要相信,只有从小就种下梦想的种子,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坚持不懈,美梦就能成真。
就这样,被新教育重新点燃职业理想的王兮,开始了她一个人的新教育实验,带着四十个孩子扬帆起航,踏上了共同成长的道路。
在这条道路上,“课程”创造了情境、故事和经历,而“每一个生命在课程中拔节”。在王兮的“星星班”里,有多彩的课程,有生动的情境,有精彩的故事,有丰富的经历。我这里只简单说说她的“笔记大自然课程”。
这门课程的灵感来自王兮和她的女儿的踏青的经历。当母女俩在郊游中呼吸着大自然的空气时,她突然想到班里的孩子们似乎并没有自己女儿那么幸运,因为他们时常抱怨:周末的补习班已经把亲近自然的时间压榨得所剩无几了。能否将学习与自然结合呢?抱着这样的想法,她觅到了一本有趣的书《笔记大自然》。该书作者克莱尔是美国著名的艺术家、教育家和环保学者,而这本书也被誉为《瓦尔登湖》的现代教学版,它详尽地叙述了日记的布局方式,各种不同风格的日记主题和技巧范例,怎样指导他人写自然日记。
读罢,王兮颇受启发,决定将书中介绍的极具操作性的小课程融入了班级的教学里。于是,自然笔记课程就这么简单地启航了。
那天早读课时,她给孩子们欣赏了克莱尔的自然笔记练習——三月里长叶的车前草,黑橡树的芽叶开始胀大,雪雁从空中飞过,朝不远处的野地飞去;四月老白蜡树的种子横躺在校园的石板上,小朋友拿它当作直升机玩耍,蚯蚓和它们的孩子在土地里微微隆起;五月的木兰花开得正旺,这个春天看到的第一只丧服蝶正翩翩飞过大街……还有什么比这些美妙的文字和图画更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呢?孩子们看着投影仪里的图片发出一阵阵赞叹之声。
随后,她给孩子们具体介绍了自然日记的写法。比如,在图画的右上角写上姓名、日期、地点、时间、天气、第一印象、风向、云相和云量;在地面观察时,聚焦于一个固定的观察目标,冉描述周围的环境,将目标事物与周围的环境联系起来。
那天的第一节正是语文课,孩子们便拿着自己的图画本、铅笔,端着小板凳,来到了四楼的种植园里。这是学校新辟的一块种植园地。三十多平方米的小花坛里种植着各类蔬菜和两棵黄角树。中间有一个椭网形的小池子,里面有些水草和浮萍。
孩子们或坐或站,有的孩子干脆趴在用瓷砖砌起的半米高的隔栏上,按照王老师上一节课教授的方法开始画起来。孩子们专注于植物的根、茎的形态,用尺子或用手估量着植物的高度、叶片的宽度,孩子们彼此之间小声地交流:“你看,水池的底部的青苔泛白。为什么呢?”“这个是什么?”
虽然王兮老师戏称自己“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但她为了这门课程虚心求教,请来了学校种植园的管理员孙师傅。孙师傅耐心地跟同学们介绍:“这是小白菜,这是黄瓜,这是金鱼草,这是厚皮菜……”
“除了观察具体的某一样事物外,还要观察周围的环境。”王老师细心地走到孩子们中间提醒着。大伙便抬起头来,看天上的云朵的形状,看几只麻雀扑棱着翅膀飞过楼顶。于是,孩子的自然笔记上便有了这样一段话:“今天是9月的最后一天,9:00PM,气温20°,观察地点为学校四楼数学办公室对面的小花园。天空是灰白色的,阴沉沉的,空气很潮湿,几只麻雀振翅飞过,我觉得很冷,可能要下雨了。”
你可以从孩子们下面的作品中感受到这个课程的生命力。
康吉晔在观察黄角兰的笔记中写道:“这株植物好像跟普通的树没什么两样,唯一不同的是它比别的树更小一些,它树皮呈棕色,叶子扁平,椭圆状。它大约有2米高,树干和树枝都很细,最大的枝直径大约2厘米,两根指头就能握住。”
刁玉洁的画面里用铅笔涂抹的线条表现天空的色彩,那是背景;天空下用铅笔勾勒出一方池塘的轮廓和水纹,这是前景。在池塘中,她画了金鱼草、浮萍和青苔,并打上箭头一一注明。水位:7-12厘米;金鱼草的叶子软软的,有细毛;一种绿色的不明植物,像浮萍;水里有透明的水蜘蛛在奋力划动双脚。
王兮说,那天虽然只是初步实践,但她十分惊喜地发现,就算是最拙劣的画技通过细致入微地观察也能描摹出如此生动形象的图画作品,而这些图画作品通过数学的测量又最大化地将孩子们的记录变得科学、丰满、详实。第一次的课程尝试给她以莫大的信心。一节课的观察日记时间同学们竟然意犹未尽,于是,她趁机提出,10月的国庆大假,作业便是一篇自然日记。她想,很多孩子跟随父母出门旅游,这份作业不是正好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与大自然耳鬓厮磨的机会吗?
果不其然,孩子们听说这样的作业都欢呼起来,一个个喜笑颜开。开学后,同学们齐刷刷地交上一沓作业。王兮惊讶地发现,班上竟然有一半的孩子做了七篇自然日记,再配上漂亮的封面,便成了一本自然手绘书。孩子们主动超额完成任务,足见这样的课程多么具有吸引力啊。
这样的自然日记课程能不能做得更深入,与其他课程做整合呢?王兮老师又开始第二次尝试,这一次的实践便更具有语文学科的味道了。
那天早上,下着蒙蒙细雨,要是平时,王兮老师和孩子们都会躲在教室里晨读。但是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正是用另一种视觉观察大自然的绝好机会。于是,她带着孩子们打着伞,拿着笔和纸蹲在石坎上,围在小池子旁看植物的变化,孩子们的观察视角也从菜园里的小小植物扩大到观察大自然的昆虫。
孩子们的语言真实、细腻、风趣又生机勃勃,平日里业已成形的词语通过孩子们的观察力的雕琢一下子就鲜活起来,他们变得敏锐,驾驭文字的能力也迅速提高。
最重要的是,孩子们对这样的日记乐而不疲。不同时节、不同天气、同一地点进行比较、记录,还可以在同一时节、不同地点进行对比。
“王老师,这是什么?”笔记大自然课程带动了孩子们写作水平的提高,也带动了孩子们的好奇心,他们经常指着各种植物或动物追着询问她。王兮这位语文老师常常被孩子们问得哑口无言。于是她把照片拍下来,向科学老师求教,或放在班级群里请孩子们的爸爸妈妈帮忙解答,或变成作业让孩子们查阅资料,寻找答案,写调查报告。渐渐地,孩子们教王老师辨认积雨云、层云、卷云,教她认识龙葵、车前草……周末的时候,王老师带着孩子们去白鹭湿地观察植物和动物,一起在科普长廊里了解湿地的形成过程,以及动植物的物种,孩子们成了王兮的老师,这样的课程也不知不觉竟有了科学、生物学的意味。
在晨诵《诗经》时,王兮发现《诗经》里出现了很多植物的名称,于是她百度输入“诗经里的植物”,没想到,里面的资料应有尽有。于是,她带着孩子们读《关雎》时认识了荇菜——那不正是水池里像浮萍一样的不明植物吗?读《芣苜》时认识了车前草,那可是利尿清热的常见药物……就这样,晨诵与笔记大自然又有了新的契合点。
王兮说,“我只是把孩子们带进了自然里,让他们专注于一花一草的形状、纹理、气息,让他们感受大自然植物、动物彼此之间的关系,他们通过观察、画画把事物具象化、细节化,捕捉到偶然闯入我们生活中的一只菜粉蝶、一只蜗牛、一只水蚊子的刹那感觉,他们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心灵便打开了,他们便真正成了大自然的一部分。”
不经意之间,王兮找寻到一种学习的新途径,一种整合数学、科学、艺术、语文等多学科的方式。她感到自豪,因为她觉得自已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真正学习的小窗。
除了“笔记大自然课程”,还有“新父母课程”“生命课程”“经济学课程”“甲骨文课程”“吟诵课程”……王兮老师将新教育实验做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王兮,从一个曾经有过职业倦怠的普通教师,成长为一名新教育实验的践行者。三年后的2015年7月,在一年一度的全国新教育年会上,王兮老师被评为全国新教育榜样教师。组委会的颁奖词是这样的:
一场不期而遇的邂逅,一次点燃梦想的追寻。从初识到深谙,从懵懂到热爱,她选择了新教育的路,一条注定不平凡的路。这里,有她愿意为之奋斗的理想,这里有她倾心呵护的孩子。听,那清越激昂的晨诵清音,不正是她和学生们共同吟诵的生命之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