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建国
明清时代,山西商人分为晋北、晋中和晋南三支。晋北商人走内蒙、绥远,晋中商人出娘子关到北京、天津。晋南商人则过黄河,上西安、兰州、银川,呼风唤雨,勤俭经商,艰难创业。和其他晋商一样,也在中国近代商业史上写下了浓笔重彩的一页。岁月的流逝,冲刷了许多污秽,也带走了许多辉煌。
李家昔日的荣华富贵和商贸理念,已经淹没在历史的海洋中了,只留下了这些融入了中西文化理念的深宅大院。透过这些深宅大院,我们仿佛又隐约看见一群正走进历史画卷的视野广阔、心胸坦荡、讲究诚信、精于管理的晋南商人。
晋南商人以盐湖池南的张家、临猗的王家、稷山李家和万荣的李家为典型代表。几经沧桑,晋南富商的遗,物已经所剩无几。由于万荣李家大院先后被汾南中学、闫景中学和运城师范学校占用,保存基本完好,它的大致规模还在。可以说,李家大院是运城现存的惟一一处晋商大院了,在那锈迹斑斑的院墙上,我们读出了李家创业的艰辛历程与心曲轨迹。
清朝乾隆年间,陕西发生饥荒,韩城相里镇的李氏一支择机而徙,向东迁到原万泉县薛店村。李氏家族原也是大姓,以“永、春、臣、国、廷,文、敬、道、大、同”等字排列辈次,来序家谱。他们来到河东,起初以耕读为业,经过一代一代人的辛勤努力,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在若干年后,家道日渐殷富,成为当地大户。传到“文”字辈时,家族中涌现出文炳、文阶、文蔚兄弟三人,他们选准机遇,分别在当地与陕甘宁交界的靖边地区进行布匹、药材、杂货双向长途贩运。发财之后,便把生意、店铺迁回到闫景,并购田买地,建房置产。传到“敬”字辈时,敬信、敬义两兄弟走上规模化经营,设立“敬信义”商号。事实上,我们今天叫得很响的“股份制”、“子公司”、“连锁店”,早在.一百多年前,就被李家商人运作得炉火纯青。当时,李家的商业分号、子号遍布韩城、西安、天水、银川、北京、天津、武汉、太原、运城等地,经营的种类扩展到绸缎、皮毛、京货、银号等。一时间,李氏家族及其生意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晋商洪流中不可或缺的一支分流。
商贸的基础是教育,同其他晋商一样的是,李氏家族在扩大贸易规模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培养子弟。他们在家中设私塾,请名师,传道授业。许多子弟都曾就读于山西大学堂,尤其“道”字辈的李子用,奋发努力,后来留学英国学习纺织技术。回国后,他在原家族商业经营基础上,又注入西方经营理念,投资入股新绛纺织厂,由一位优秀的封建商人一跃成为民族资本家。
综观李氏家族的发迹史,是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一个缩影。只要简洁地勾勒出他们的发展曲线,就不难看出,他们先是以传统农业聚积资本,然后转入商业经营。又由封建商人积极进取,步入近代工业领域,转化为民族资本家。能以一个家族连续实现中国近代经济的三个跨越,这在同一时期是不多见的。
李子用是李家家族的代表人物,在搏击商海的同时,十分热心于社会慈善事业,当地人都叫他“李善人”。1929年,晋南大旱,李子用向附近各县发放赈灾银元共计23万元。他还在薛店、闫景、运城三地开设粥场,帮助灾民渡过难关。20世纪30年代,李子用以商业巨子荣任山西省议员,抵达他人生的顶峰,20世纪60年代去世。
产业发力促脱贫水产养殖富路宽
“十三五”以来,万荣县瞄准精准扶贫主战场,抢抓全省“大水网”建设、全市“农业基础设施提档升级行动”政策机遇,坚持“精准扶贫、水利先行,品质为本、生态发展”理念,全面推进水利扶贫开发,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为稳步推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脱贫和水生態环境保护提供了坚实支撑。
摄影/薛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