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技术的关系探究

2019-09-10 05:42:26凌颖杰
美与时代·上 2019年11期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技术媒介

摘  要: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给艺术的创作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伴随着技术的发展与媒介的拓展,新媒体艺术在艺术形态和呈现方式上更为丰富,给我们提供了思考未来的途径和方式。新技术介入到艺术中,给创作形式带来了变革。艺术家使用新媒介创作作品作为表达的语言,重要的是通过这种语言来传达思想和观念。在数字化不断迭代的时代,对艺术家有着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断了解技术并探索新的方向,传递信息内容并创造新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技术;媒介

本雅明曾说过:“伟大的艺术会改变艺术的全部技巧,由此必将影响到艺术创作本身,最终或许还会导致以最迷人的方式改变艺术概念本身。”技术的进步推动着艺术的发展并催生新的艺术形式。伴随着新技术的革新,艺术家运用新的媒介对艺术进行探索,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带来创作媒介和创作手段上的革命,并影响艺术观念的变革。新媒体艺术从单屏录像到多屏幕影像、从单一媒介到综合多种媒介,作品越来越倾向真实与虚拟的结合,趋向于科技与艺术结合的沉浸式和互动式展览的形式。它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打破了艺术的局限,激发出新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拓展了人们的思维向度,改变了人们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展现了新媒体的艺术魅力。

一、技术与媒介

新媒体艺术更加注重媒介与技术在表达方式上不断扩展的可能性。早在20世纪60年代,便携式摄像机的出现被艺术家运用于艺术创作,形成了早期的录像艺术,它主要以行为的记录或是对观念艺术的呈现,如安迪·沃霍尔、布鲁斯·瑙曼等的作品。伴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通讯技术、数字技术等的普及和应用,几代艺术家们在创作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媒介工具、创建新的表达方式,将艺术与科技融合,呈现出视觉、听觉、触觉等不同维度的感官体验,作品以实时、交互、动态为特征。媒介的拓展产生更加多元的艺术形式,出现了诸如单屏录像、影像艺术,互联网艺术、数字艺术、虚拟现实等以数字技术和媒介传播的艺术类型。

艺术家用新媒介和新技术表达观念与想法,在媒介的革新中,对媒介本身进行反思,新的技术作为新的语言传递和反馈信息。麦克卢汉曾言“媒介即讯息”,作品的呈现通过新的媒介来表达,我们看到了艺术的可能性。如今艺术家在选择传达理念的媒介和技术方面有了更大的自由度,新技术能够帮助艺术家们去实现更直接更深刻的表达。麦克卢汉认为技术是人体和感官的延伸。外化是通过外在的工具得以让身体延伸,技术作为人体器官的外化,是通过身体体外化来实现的。艺术的体外化是通过技术把人的想象力外化,呈现艺术的可能性。正如艺术史学者维托里奥·法戈内认为的那样,技术不是作为一种外部现实的标准来考虑,而是作为表达和设计不断扩大的沟通途径的一种“媒介”。

二、语言与表达

艺术观念的表达影响艺术家对媒介的选择。从杜尚开始,一种新的艺术观念影响了艺术家们的创作。杜尚的艺术创作突破了对艺术概念的限制,那些信手拈来的现成品都被他指定为艺术品,在杜尚看来,观念与思想才是最重要的。韩国录像艺术先驱白南准则受杜尚的影响,在创作中秉承杜尚的精神,早期的新媒体艺术作品《电视佛》,将影像这一艺术媒介应用到创作中。佛像经由摄像机的拍摄投射到电视机的屏幕上,作品展示的是佛面对着他自身的录像冥想打坐,作品还隐喻了象征东方文明的佛像和象征西方文明的电视影像佛,是两种不同文化间的对话与对峙。

伴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影像装置艺术以互动的艺术形式出现,它注重交互与体验,赋予了作品更为丰富的内涵。曼诺维奇认为新媒体艺术在参与过程中,观者与作品间形成互动,更深层的含义在于观者在自行选择获取艺术作品的信息和途径时,实际上已经完成了身份的转变,从“观看者”变成了“使用者”,也因此成了新媒体艺术作品的共同创造者,成了机器的共生者。中国艺术家颜磊的影像装置作品《空想重置》,由80台显示器安放在大型的圆柱结构上进行缓慢地旋转。其中显示屏上播放的图像主要来自于本地数据库的图像和现场观众通过手机端上传的图片。观众通过扫描现场作品提供的二维码,将所选的图片上传到手机端,系统会将图片进行处理并显示在屏幕上,同时本地神经网络通过模拟人的行为,对图片内容进行文字描述并在屏幕上滚动播放。艺术家试图通过图像、语言、符号的关系,用数字技术对照片进行分解,将图像消解为概念的实践来表达思想和观念。

数字技术在艺术观念上的突破,表现为技术打破了艺术语言的空间与感觉的维度,作品不再受展厅空间的限制,观众参与到作品中产生全新的沉浸式体验。日本TeamLab团队跨界合作的作品《花与人,共存与永生》,展示于巨型的环形空间内,一小时的影像所呈现的内容是五光十色的花海与瀑布,包括在四季的变化中花朵的生长、开放、凋谢、枯萎的过程,通过电脑程序实时计算进行描绘。观众在作品前的行为和举动会直接影响到画面生成的内容,比如停驻脚步引起花朵的生长抑或是触摸导致花朵凋谢,如此产生的每一瞬间的画面都是独特的。观众在整个作品空间中自由移动,通过互动改变并完成作品的创作,从而带来全新的艺術体验。TeamLab的创始人Toshiyuki Inoko希望通过对数字技术的运用,设计环境与空间,任由观众在其中创造自己的世界,向人们展示人与艺术的关系可以是积极的,人与世界、人与人的关系也可以是积极的。

三、新媒体艺术何以可能

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产生更多元的艺术表现形式。如今的新媒体艺术家拥有不同的专业背景,通过跨专业跨领域的协同合作,给艺术创作带来了更为丰富和开放的发展空间。例如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给创作形式带来了变革的可能性。沉浸式的体验混淆虚拟和现实的边界,当观众带上VR头盔进入到创作者设定的情境里,手持VR手柄在营造出的虚拟空间中进行交互,这种在场感和沉浸式体验使得感觉和思维得以升华,带给人们身临其境的感受。新的技术突破了人们固有的思维模式,形成新的观看经验和艺术体验。

此外,新媒体艺术更多地与人工智能技术结合,作品的呈现通过新的媒介实现艺术的创作与表达,我们看到了艺术的可能性。伦敦艺术家兼科学家Patrick Tresset将人工智能与艺术融合,研发了绘画机器人保罗。当看到机器人创作的肖像作品时,我们很难将其与人工绘画区分开来。此机器人由机械臂和摄像头组成,其手臂上持有一支画笔,它可以像人一样进行上下左右自如地移动进行绘画创作。保罗借助摄像头捕捉和识别眼前的对象,记录数据并传输到电脑上,经由绘画程序处理,并传输给机械臂,它将看到的三维图像绘制在纸上,两者交替完成绘画作品。通过创造力,绘画机器人的作品让观众感受到了另一种审美。

新媒体作为以技术条件为基础的艺术形式,这就需要艺术家对技术进行思考和探索,了解技术的未来、人类的未来和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势,在艺术与技术的相互作用中发挥创造性和预见性,传递信息与内容并创造新的审美体验。当下所处的数字化时代,新媒体已无所不在,科技逐渐成为我们感知世界的重要途径。新的技术会产生新的审美形式,带来思想和情感的变化。随着大数据的高度智能化,人的审美被数据所获知,深层次的审美体验让位于技术带来的感官刺激,面对作品酷炫的视觉效果,大众的审美体验被局限在感官愉悦中,导致艺术欣赏流于世俗化,无法进入到作品的内涵和审美的实质中以获得精神的愉悦。艺术家需要寻找艺术与技术的平衡,不断地创新并坚持艺术审美的独特性,通过对媒介技术的应用,将其转化为可感知的形式,来表达他的艺术观念。

近些年来,新媒体展览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成翻倍增长的趋势,展览侧重于技术表达艺术的思考。好的作品将开启我们的感官,引起自我的反思,通过参与实现交互。除了实体展览外,云端的展览(cloud space)也成为一种趋势。比如艺术家的奇思妙想由于受到物理空间的限制或是因为预算金额不足等而难以实现作品。凭借云端的空间,可以让观众通过移动终端设备与作品实现交互。在展示空间上,新媒体艺术不仅仅局限于美术馆、博物馆等场所展示展品,它也可以以各种不同的形式介入到公共空间中,更多地与商业元素相结合,找准其定位和方向,将艺术和文化融入于商业中传递信息给观众。这种商业跨界合作更注重互动与体验,吸引年轻人打卡拍照,这将是一种新的生活态度与审美方式的融合。

四、结语

新媒体艺术赋予艺术创作极大的自由度,以科技为媒介的艺术家们,在创作实践中思考对媒介語言准确的表达,尝试接触不同的媒介并发掘媒介的可能性。通过媒介、技术、语言等转换观念与情感,丰富创作的层次和内容,拓展艺术的边界。艺术作品不再是单一的解读,其开放与互动性,在交互两端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使得新技术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是对信息的反馈,引起观众更深层次的共鸣。

参考文献:

[1]乐芙乔依,保罗,维斯娜.语境提供者:媒体艺术含义之条件[M].任爱凡,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12.

[2]弗里林,丹尼尔斯.媒体艺术网络[M].潘自意,陈韵,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3]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4]阿斯科特.未来就是现在:艺术,技术与意识[M].袁小潆,编.周凌,任爱凡,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12.

[5]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凌颖杰,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新媒体艺术技术媒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传媒评论(2019年7期)2019-10-10 03:38:32
书,最优雅的媒介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18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从新媒体艺术角度浅析网络直播的娱乐创新
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6:34:35
试论当前新媒体艺术呈现的文化特征
新媒体艺术的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研究
浅谈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应用外包粘钢加固技术
探讨电力系统中配网自动化技术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20:00:58
移动应用系统开发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9:38:30
北京市中小企业优化升级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1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