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非正式群体管理策略

2019-09-10 01:34黄庆松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10期
关键词:小学生策略

黄庆松

【摘要】小学生非正式群体是小学生为了迎合自身心理和生理上的需求而自发加入形成的。非正式群体对小学生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对小学生来讲,教师如何引导小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健康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心理学的需要层次理论,我们可以对小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和小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引导与管理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提出有利于引导和管理小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策略。

【关键词】需要层次理论;小学生;非正式群体;策略

一、非正式群体概述

群体一般分为广义的群体和狭义的群体。广义的群体是指成员们有着相似的大背景,比如在同一年龄层次、同一地区等;狭义的群体则指在相似需求或者相似目的的前提下形成的、有特色的群体。

对于学校而言,我们通常还会将学校的群体划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在学校的正式群体中,群体成员一般受到的是严格的、逻辑性比较强的教育,除此之外,成员们还要受到严格的纪律约束。而学校非正式群体大多是指学生自己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自发形成的一类小群体,群体内的成员有属于自己的交往模式,他们的兴趣爱好、性格等都会比较相似,非正式群体不像正式群体那样严格,却也不是乱成沙。

二、小学生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生活需求的相似

生活需求主要指人们最基本的需求,比如:吃、喝、呼吸、睡觉等。对于小学生而言,当吃、喝、玩、乐的方式相似时,他们会愿意相互聚集在一起聊天、玩游戏、学习等,每天他们在一起的时间也比较多,这为形成非正式群体打下了基础。

(二)安全需求的相似

安全需求是指人对自身的人身、健康、家庭等方面都有希望安全的需求。当班级中学生家庭地理位置相似,如居住地接近的同学,平时可以一起上学,放学可以一同回家,回家后又可以在一起玩耍,值得注意的是,现在网络技术也越来越发达,小学生很容易沉迷网络,加上他们的心理还不够成熟,很容易被网络上复杂的“世界”所迷惑,在这种情况下,小学生之间很容易就会产生伙伴关系,非正式群体就自然而然就地形成了。

(三)情感和归属感需求的相似

情感和归属感需要是指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精神上的归属,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和照顾。社会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每个人都会想与同自己有相似价值观的其他个体接近。一些性格相近或者有相似观念的小学生,他们会感觉彼此在一起的感情比与其他人在一起会更亲密。

1.兴趣相近的原因

小学生是天真的,很多时候他们会因为同伴有个共同喜爱的事物而自然地成为了朋友,有时候也会因与同伴有相同的遭遇而走近聚在一起。在一个班集体中,处于相似地位的学生、性格相近的学生、喜好接近的学生,他们会在日常交往过程中不自觉地聚集在一起,因为在一起时,他们会得到归属感的满足。比如,在班级内,有些同学因为喜欢美食或者旅游而聚集在一起探讨,这样慢慢下来,好感和友情就会产生,继而逐渐地形成一种非正式群体;班级中成绩都不太好的学生,他们也会因为有共同的烦恼或者被其他同学排斥的遭遇而形成另外一个非正式群体。

2.家庭亲缘关系的原因

班级中如果某些学生之间存在亲戚关系或者父母一辈、爷爷奶奶一辈是世交的学生,他们经常会因为两个家庭之间的互动而交往,从而渐渐产生亲密感,在这种情况下,小学生也会不自觉的形成一个非正式群体。

(四)尊重需求的相似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之间的差异也会慢慢地表现出来。这时候就会出现在某一方面或者各方面都比较优秀的同学,这些学生可能是学习能力突出的,也可能是有特长的。班级其他比较“平凡”的学生就容易支持这些学生,因为他们可能会被视为榜样。这时候就会容易形成以该优秀同学为中心的非正式群体,而这些被视为“榜样”的学生会为了保持住其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和支持,会努力更上一层楼。

(五)自我实现需求的相似

当学生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或是能力等而互相走近时,也会自然地形成非正式群体,比如奥数社团、排箫社团等,当然也还会有其他的类似的为了满足自我实现而形成的群体,当他们在一起做着他们喜欢的事情时,比如学习或者谈话时,他们是快乐的。

三、小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引导管理策略

学校在管理各个班级时,要注意非正式群体的数量比正式群体的数量要多得多。在班级内,如果小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影响是积极的,那么整个班集体就会更加健康,班级成员会和谐相处,整个班集体凝集力就会很强;反之,如果非正式群体的作用是消极的,那么则会阻碍学生和整个班级群体的健康成长。

(一)传播正能量,满足小学生的生活需求

作为教师,一方面我们要能够全面地了解到小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对他并们的学习和生活给予帮助和指导,同时及时了解他们群体的需要和要求,了解他们的群体类型,积极消除成员的负面情绪;另一方面,更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安排适合他们的班级工作,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班级工作中来,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合理地安排群体,将他们引向对班级有正能量的工作方向。比如:学生因为喜好美食而组成非正式群体,教师可以将这些学生组成美食小组,让他们为班级其他成员介绍美食,或者让他们写有关美食的随记。这样就可以与他们交流,让他们知道,生活中除了吃喝玩乐,还可以有更合理的追求,并帮助他们体验到参与的快乐,体验到追求成功的快乐。

(二)学校、家庭和社会互相配合,满足小学生的安全需求

管理和引导小学生非正式群体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项艰巨的、长远的任务,仅仅靠学校的单方面努力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教师,要经常与家长、孩子沟通,特别是注意与可能是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家庭的沟通,因为这些缺少情感归属的学生会聚在一起“取暖”,孩子们会因类似的不幸而互相寻求安慰,继而形成一个让教师、家长容易忽视的小群体。

首先,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活动,加强同家长的沟通,学校、社会和家庭要要相互合作,一起管理好学生;其次,家长本人应该做好榜样,多关心孩子的各个方面的学习和生活,发现问题要及时地处理;最后,在教育孩子方面还要依靠社会,因为学生是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的,比如社区举办的妇联亲子活动、宣傳办禁毒教育活动等,可以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很多参与和教育的平台机会。

(三)關注小学生,满足小学生情感和归属感的需求

教师要善于利用自身作为榜样的积极影响,带动其他非正式群体的进步。如果班级中存在希望得到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得到归属感的学生,那么教师一定要多加关心并给予他们更多的目光和言语的关怀,尽量让这些学生融入进整个大的班集体,这个时候千万不可装作看不见,必要时可对他们进行鼓励,其他同学也会因为教师的“特别”关怀,向缺少归属感的学生打开心扉。

(四)了解小学生非正式群体,满足小学生的尊重需求

教师、家长和学校要全面了解小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相关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热别是对于比较叛逆不听话的学生,教师要对自己班级内的学生有很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避免因为先入为主的思想而让学生受到误解或者歧视,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从而导致学生走上叛逆的道路。当教师真正了解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性质时,不仅可以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还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改编这些非正式群体。

(五),满足小学生自我实现的需求

在平时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教师更要以身作则,提高自身能力素养,尤其是班主任要做到树立典范。如果学生为了自我实现的需求而形成群体时,那么获得知识、能力等是他们的目标,教师这时候就需要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能力水平等,通过利用自身的示范性增强学生对自己的信任和向师性,便于自己更好地管理班级。

不同的学生要用不同的方式来引导和管理,要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基于需要层次理论对小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从心理学角度,更容易了解小学生的想法、需求,进而从心理学方面找到小学生非正式群体引导和管理的策略。教师还可以多组织一些有利于促进各个群体之间相互关系的活动,比如在课间或者课堂活动中安排一些游戏、趣味竞赛等来促进班级内学生之间的关系的融合,这样可以让学生努力的与其他群体的成员互相配合,积极融入后组成的暂时性的群体的。群体成员之间可以从彼此身上学习到很多东西,可以从他人身上看到自己的不足,发现彼此的优秀之处。这样发展下来,就可以让每个同学都可能是这个群体的一员,又可能是另一个群体的一员,整个班级就会成为一个不可分的大群体,班级凝聚力也就随之加强了。

参考文献:

[1]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32-133.

[2]韦红疗.对班级小团体进行引导的技巧和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1(3):57-59.

猜你喜欢
小学生策略
小学生迷惑行为鉴赏
我的手机在哪?
如何成为泳池里最抢镜的小学生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我是小学生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