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印刷工艺学课程工作室教学模式初探

2019-09-10 10:38晏辞
求学·教育研究 2019年11期
关键词:工作室教学模式

晏辞

摘 要:工作室教学模式是很多国内艺术类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从高校印刷工艺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结合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特点,以高校印刷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真实案例为依据,探讨以教学课程体系、人才培养体系、评价考核体系和专业团队建设为改革方向的印刷工艺学课程工作室教学模式。

关键词:印刷工艺学;工作室;教学模式;实践项目

全球化语境是当前高校发展面临的大趋势,欧美现代高校大力推行的一种“工作室”教学模式引入中国,也成为很多国内艺术类院校教学设计改革的重要尝试[1]。南航金城学院也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课程教学改革和建设一流专业的相关文件,提出综合运用校内外资源,建设功能集约、资源共享、开放充分、运作高效的专业实验实习实训平台,培养一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笔者在教授课程之余,依托学校现有资源,指导学生成立了丝网印刷工作室,将工作室教学模式引入印刷工艺学课程的教学中,并以此为基础探索设计实践课程与工作室教学结合的途径与方法。

一、印刷工艺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与市场需求的专业知识体系脱节

印刷工艺学作为视觉传达设计的一门专业实践类课程,因学校印刷设备资源较少,任课教师只能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参观印刷厂等生产场所,学生缺乏实践机会,大部分知识停留在书本上,导致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重新学习实践技能。

现在的社会在人才选择上不再只考虑单一技能,而是强调专业基础知识、业务技能、人文素养与社会经验等相结合,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相应提高[2]。如果仍按照以往的专业实践类课程教学方式的授课形式,教学内容会与市场需求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的知识体系脱节,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与其他专业课程内容脱节

高校教学共有的特色是不同领域的课程由不同领域的老师教授,学科、课程之间具有鲜明的壁垒和局限性。如印刷工艺学由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老师授课,重在教授印刷相关工艺流程、印刷设备使用、印刷市场前景等知识[3]。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也只能学到与印刷相关的知识,课程追求工艺流程而忽视了设计美学等元素,教学内容、作业与其余设计课程缺少串联性,导致学生缺乏处理综合问题的能力,作品形式单一,画面设计感、展示性偏弱。

(三)课程教学评分体系单一

高校体制下的教学评价主体主要由教师担任。课堂讲授、老师评分的教学模式在短时间里让学生掌握大纲中的知识点和技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也意味着有大量主观性的东西存在于整个教学评价过程中。这种教学评分体系缺少综合评判,教师的专业能力可能会制约学生设计作品的语言表达。

二、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特点

大多观点认为,现代的工作室教学模式是在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作坊式”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作坊式”教学中,理论教学与技能练习融为一体,学习过程即为生产过程,学生作品即为作坊作品[4]。在这种模式下,作坊的经济收益可以用来购买生产原材料,市场的评价机制可以促进学生提高设计能力。

从文献查阅的情况看,工作室教学模式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在艺术设计类专业实践探索。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当前广为认同的工作室教学模式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1.教学内容项目化。工作室教学模式推动了校企合作的发展。通过教师、学院、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交流,教师授课的内容基于企业的设计实践项目,学生可以接触真实项目的运行情况,从而强化实践训练效果。

2.学习情境职业化。工作室的教学环境模拟企业生产场所,通过岗位分工实现不同设计环节的针对性训练,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在实践中提高协作互助的能力与意识。

3.学习成果社会化。工作室的教学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教师和企业对项目的设计效果和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表现提供系统分析与评价,更有利于反映学生的综合情况,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非常有利的[5]。

三、印刷工艺学课程工作室教学模式初探

(一)重建课程体系,项目实践反哺艺术教学

印刷工艺学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三年级的课程,学生在前两年学习了广告、包装、书籍版式设计等课程,已具有一定的设计表现基础。在丝网印刷工作室的基础上,笔者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封闭的形式,选择与实际印刷生产紧密结合的设计类课程进行课程内容的项目化改造,从工艺设计流程角度实现不同课程体系之间的交叉,培养学生在设计印刷项目实践中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

(二)完善人员配置,岗位模拟提升就业能力

根据金城学院的办学理念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丝网印刷工作室面向校内搭建开放性、多功能的设计印刷服务平台,面向校外利用新兴媒体平台共享印刷信息资源,服务学校周边地区乃至各行各业。

工作室通过岗位分工实现不同设计环节的针对性训练。成员由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二年级到四年级的学生构成,分为室长、管理人员、设计师三级网络,室长与管理人员主要负责工作室的线上、线下运营。工作室面向高年级学生招募签约设计师,进场参与项目设计;面向低年级学生开设印刷工艺培训。

(三)以市场为导向,改革教学评价考核体系

在丝网印刷工作室成立后,印刷工艺学课程摒弃以往单一的教师评分体系,引入市场综合评价体系。笔者依托工作室教学模式,搭建了课堂展示、印刷生产和展览参赛等多途径展示平台,并为学生的技能练习与专业竞赛提供技术和设备支持。最终由市场对学生作品的接纳度、企业对学生作品的满意度和指导教师对学生在设计生产过程中的表现评价三部分构成学生的课程成绩,并形成一份综合测评报告反馈给学生。市场、企业、教师三者结合的评价体系,提高了学生的信服度,营造学生之间比优、比强的氛围,便于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理论知识,更加积极地参与项目实践设计,出产高质量的作品。

(四)建立专业团队,提升团队项目研究能力

在以市場为导向的背景下,丝网印刷工作室依托艺术与传媒学院设计专业大平台,为教师的科研工作提供专业的工作环境支持,建设了一批由副教授带队的专业教师指导团队,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从企业聘请了具有较高素质和技能的技术人员担任校内兼职实训教师。

四、总结与展望

丝网印刷工作室是在学校提出课程教学改革之初,结合印刷工艺学课程的以往教学情况成立的一个实现校园所学知识与实习实践无缝连接的平台,成立时间较短,虽有一定的成效,但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如评价体系中实践竞赛获奖认定、管理制度中学生的实践学时认定、项目指导教师工作量认定等。但是,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项目化的工作室教学模式可以为学校培养更多的快速适应社会发展的全方位设计人才。因此,高校印刷工艺学课程工作室教学模式还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汪苡恝.社会实践反哺公共艺术教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探索实践[J].美术教育研究,2018(17):122-123+125.

[2]贺敏.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创新实践研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7,31(08):85-87.

[3]周丹阳.高校丝网印刷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大众文艺,2016(12):246-247.

[4]张鹏.关于高校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思考[J].大舞台,2013(05):215-216.

[5]卢娜.创客教育模式下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河南教育(高教),2018(08):98-101.

猜你喜欢
工作室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创新线上英语教学模式的思考
高中英语“读写学思”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互联网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新模式研究
依托工作室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研究
地方本科院校设计类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探究
以工作室为平台的校企合作模式与探索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