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居延汉简、沙漠古城、东归文化、丝路要道2019居延遗址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2019-09-10 18:24
新阅读 2019年11期
关键词:汉简考察团西北

本刊讯(记者 宗蕾)10月15—16日,“2019居延遗址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成功举办。金秋十月的额济纳旗如诗如画,金黄闪亮的胡杨、沉静的大漠、碧蓝的天空、残破屹立的古城都在讲诉着远古的文明。

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成员袁复礼先生之子、中国地质大学高级工程师袁鼎,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成员陈宗器先生之女、清华大学教授陈雅丹女士,及来自全国各地的7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额济纳旗,就“居延遗址保护与开发利用”“居延汉简与黑城文书相关历史文化研究”等問题进行深入研讨。90多年前,被誉为20世纪中国档案界四大发现之一的“居延汉简”出土引起了轰动,据记载,1930年西北科学考察团挖掘出土了一万多枚居延汉简,1972—1976年又由甘肃居延考古队挖掘出近两万枚居延汉简。简文纪年最早的是西汉晚年至东汉初期,内容为居延、肩水一带屯戍活动的文书、历谱、干支表、药方、古书片段等,为研究汉代历史文化提供了大量宝贵材料。目前这些珍贵的汉简散落在世界各地。

唐代的大同城、西夏时期的黑水城、甲渠塞等遗存都在额济纳旗呼唤着更多关注的目光。西夏和元代时期的居延地区农业发达,宗教建筑随处可见。今天的黑水城在沙漠里的城垣、残破的城墙及佛塔尤为珍贵。沙漠里的古城,见证并书写着远古的文明。如何保护这些珍贵的遗存是当地政府及国人的使命和职责,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课题。

居延还是古丝绸之路的中转站,过往的行人要在此地补充给养再走向中亚和欧洲。

在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居延地区还有一个重要的事件值得回顾,那就是旅居伏尔加河流域的土尔扈特部500余人重返中国,被称为“东归先驱”。73年后,在乾隆年间又有近7万余土尔扈特人回归新疆伊犁一带,被誉为“丝绸之路上的东归壮举”。

不能忘却的事件在《额济纳地区考察探险大系·史料汇编》中也有更多详细记载,那就是西北考察团里,中国的黄文弼、袁复礼、陈宗器等专家与瑞典老牌探险家斯文·赫定(Seven Hedin)通力合作,虽多次身处险境,但终究化险为夷。西北考察团战果丰硕。袁复礼在西北发现了大批爬行动物化石,在甘肃武威最早发现中国的早石炭世地层,与安特生从事“仰韶文化”考古研究,获瑞典皇家科学院的“北极星奖章”;陈宗器首次精确测量了罗布泊的位置与形状,首次对塔里木河、孔雀河、孔达利亚河的流量进行了测量,提出了交替湖观点,是我国最早研究河流变迁与生态变迁关系的学者,也获得了“北极星奖章”;徐炳昶先生获得了瑞典国王颁发的“古斯塔夫三世瓦萨勋章”……

本次研讨会带我们走进历史,开启未来。会议得到文物考古及简牍研究界的重视,额济纳旗旗委副书记、旗长王雄,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副局长马天杰在开幕式上感谢各地专家对居延遗址保护工作的热情和贡献。与会专家的主旨演讲《略谈额济纳新出汉简的学术价值》《西北考察团的考古工作》《永远的西北科学考察团》《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寒旱区大遗址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探索——以额济纳旗居延遗址为例》《汉代居延泽防御体系新考》《居延遗址的考古研究与保护利用》等给大家留下了深刻记忆。

本次会议,我们发现关于额济纳考察的书籍有很多,如《横渡戈壁沙漠》《徐旭生西游日记》《黄文弼蒙新考察日记》《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西夏文写本和刊本》《额济纳地区考察探险大系·史料汇编》《额济纳旗志》《阿拉善往事》《额济纳旗文史资料选编》《走向有水的罗布泊》《简牍学研究》《居延汉简书法艺术》《居延汉简通论》《居延汉简研究》《河西汉塞调查与研究》《大漠藏珍:探索消失的古文明居延文化》等,这些书籍与额济纳这方热土承载的历史、文化、精神都是永恒的召唤。本次会议由额济纳旗人民政府主办,阿拉善盟文化旅游广电局、阿拉善盟文物局、额济纳旗文化旅游广电局协办,会议为深入挖掘、弘扬居延遗址文明,为新时期“一带一路”注入了丰富内涵。

猜你喜欢
汉简考察团西北
敦煌汉简书体“重出江湖”
缠海鞭杆—西北棍
《肩水金关汉简(贰)》释文订补
赞美夕阳红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内蒙古西部土匪猖獗活动的原因分析
狭路相逢
图说书法(三十四)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