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梅 徐兴瑞
现代科学的进步,离不开创造性思维,具有创造性思维方式的人,才有可能在现代社会中有所建树,作文是文者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它对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大有裨益。
一、 开拓思路,激发思维的活跃性
作文资源存在于社会生活中,没有生活就没有作文的源泉。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我们生活的空间更加广阔,生活的内涵更加丰富,其中蕴含的资源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是,大多数学生在写作文时仍感到无事可写、无话可说。其实,平时他们朝气蓬勃、思维敏捷,写作时之所以出现这种反常现象,究其原因是他们的思路太狭窄,思维不够活跃,感知处于钝化状态。这时,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在平凡的生活中去感受、思考、联想和想象。
有一次,我让学生写了一篇作文:《我的学校生活》。开始时,大多数学生都感到学校生活简单、平凡,不值得一写。我就引导学生们:在你走过的学习历程中,随着年龄和所学知识的增长,你肯定获得不少切身的体验和感受,想一想,你的学校生活是单调乏味,还是丰富多彩?是快乐充实,还是伤心疲惫?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的思路逐渐拓宽了,思维开始活跃起来,这时大脑里的“存货”就会源源不断地涌出来。学生的心灵只有经历过颠簸与震撼才能成熟,回味学校生活的点点滴滴,心灵受到了一次洗礼,写作思路拓宽了,他们的感知也被激活了。
二、 变换角度,提倡思考的多面性
我们每个人的生长环境、生活经历不同,所以对人或事物的感受也就各不相同,因而不管哪一次作文训练,我都要求学生变换角度,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去写作。无论怎样写,都不能墨守成规、因循守旧,而是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各显神通。一个题目往往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去看,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构思写作时,各种素材摆在面前,需要作者综合处理各种信息,找到突破口,理清思路。“文似看山不喜平”,学生只有发挥了创造性,才能选择一个最佳的角度,写出新穎、扣题、严密的文章。
如写“榜样”,很多学生在选材上不是写雷锋叔叔,就是写焦裕禄、孔繁森,虽然主题积极,但往往内容干巴枯燥、空发议论。针对这种情况,我从分析题目入手,引导学生怎样变通、比较、理解其“弦外之音”:“榜样”是值得学习的好人好事,只要给你以启迪,值得你学习的都是“榜样”;不论是英雄人物,还是身边的师长、同学、朋友,甚至是弟弟妹妹,只要他们身上有闪光点,也都是你学习的“榜样”,都可以写进文章。这样一通,学生们的思路慢慢打开,兴趣慢慢地提起来。接着,要求抓住这一实质内容,每人拟一个与本话题相似的题目,看谁拟的更贴切、更新颖。引导学生在写作时变换不同角度,运用发散思维,拓展思路,选材会更加广泛,文章的主题会更加鲜明。
三、 独辟蹊径,鼓励构思的新颖性
作文既然是一种精神产品,它就一定会打上创作者的感情烙印,反映写作者的独有个性。好文章正是因为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创新色彩才显得格外有价值。打开了写作思路,占有了写作材料,在构思上更能体现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构思要讲究感受、灵感、判断等,从中发现事物的本质,孕育文章,这就需要学生调动多个感官,立主题、想点子、立思路、配材料。如果学生能够全神贯注于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用笔去宣泄自己发自内心的情感,他们就能够打破一些人为的机械化的作文模式,写出自己的风格,突出自己的个性。
记得有一位同学写了一篇题目为《社会小角落》的文章,记叙了小作者修理自行车而被修车者蒙骗,他却自始至终感激修车者,直到后来真相大白,他才感触颇深。此文敢于揭露社会一角的阴暗面,作者勇气可嘉,文章构思巧妙,特别是比起大多数中学生总喜欢表现正面形象、为社会或个人歌功颂德的内容要新颖,我肯定了他的这篇文章:构思不落俗套。
未来社会需要的是活生生的、有个性、有思想的人,而不是在同一个机床上“复制”出来的规格相同的零件,所以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勇于开拓进取、大胆创新,在作文中拓宽写作思路,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值得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