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学习型团队打造高素质队伍

2019-09-10 16:36:06杨维恒
高考·下 2019年11期

杨维恒

摘 要:为了为人民提供更好的教育,学校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教师。而教师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学习型教师团队的建设。学习型教师团队的建设,离不开骨干教师的带领、硬件设施的保障和创新制度的引领。通过建设学习型教师团队,让团队成型并顺利成长,进而不断涌现高素质教师。

关键词:学习型教师团队;个人荣誉;硬件保障;创新制度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为人民提供更好的教育也就成了当前教育工作者的奋斗目标和根本任务。人民的期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学生的终身发展,都要求学校必须拥有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建设学习型的教师团队能造就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什么是学习型教师团队?百度百科定义“学习型教师团队具有终身学习的工作生活理念,有为共同目标而不懈努力学习,追求超越自我的愿望,有正向互动,合作沟通的良性运行机制的教师团队。”构建学习型教师团队,是教师内在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需要。学校应千方百计为学习型教师团队的建设搭建平台,力促学习型教师团队快速稳定发展,让一批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脱颖而出,最终成为各级名师。

一、凸显骨干促发展

但凭一个团队,离不开骨干。“育人者先育己,是为智;正人者先正己,是为德;智德兼备者,方为师。”骨干教师智德兼备且领先同伴,为同伴榜样,方能带动引领学习型教师团队争先前进。

学校应通过提高骨干教师的待遇,广泛宣传骨干教师,明确名师既是个人荣誉也是学校荣誉,让骨干教师有“我是学校人”的归属感。骨干教师在教研组乃至学校地位凸显,在学科教育科研权威树立,方能引领学习型教师团队良性发展。

1.明确骨干教师待遇

提高待遇,虽是物质鼓励,但更多是一种激励,是体现荣誉感的一种方式。学校制定骨干教师待遇制度,用于区别一般教师,提升他们在团队中的带头人作用。常见的待遇方式有:绩效工资的倾斜、优先评优评先等。为刺激更多老师向更高的名师等级冲刺,学校也可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对获取名师头衔并在学习型教师团队建设中起积极作用的老师给予重奖。

充分利用好制度,让骨干教师积极提升自己,进而影响自己所在的团队,为建设学习型教师团队打下坚实的基础。

2.提升骨干教师荣誉感

物质毕竟不能长久,精神的才能永恒。让骨干教师拥有属于骨干教师的荣誉感是引导教师获取各级名师的动力源泉。学校要想方设法提高教师的荣誉感。如开展“名师一枝花”活动。当老师获得名师头衔,可利用全校集会,由校长在全校师生面前向名师敬献一枝花,这位老师任教班级的学生代表宣读贺词来表示祝贺。

提高宣传名师的力度,把对名师的宣传由校内向校外延伸。如获省、市名师头衔,学校可在施教区内的社区宣传栏进行广泛宣传;获得校、区名师头衔的在校内进行宣传。通过宣传,提升了教师的荣誉感,也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一举两得。同时通过宣传,也为教师团队树立了标杆,使学习型教师团队有了主心骨,进一步促进学习型教师团队的发展。

3.提升骨干教师归属感

三毛说:“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心要不流浪,就要有心灵的栖息处。骨干教师的心找到栖息的地方,就是对学校的认同与归属。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害怕孤独和寂寞,希望归属某一个或多个群体,从而消除或减少孤独和寂寞感,获得安全感。归属感能消除孤独感和寂寞感。除家庭外,单位就是最好的群体。学校努力营造氛围,提升骨干教师归属感。

学校关心和关注骨干教师,在他们成长的路上,及时帮着解决各种困难。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定期举办骨干教师们的团体活动,让他们更好的融入到团队中。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让他们对学校有了认同感和归属感,消除成长路上的孤独感和寂寞感,让心有了最好的栖息地---学校。

有了归属感,就能敢为人先、甘为人梯,为学校发展尽最大努力。学习型教师团队就有了主心骨,所有工作顺利开展,并做到尽可能的完美。

二、硬件保障促发展

教师有了内在驱动力,但仍需提升硬件水平来保驾护航,方能让学习型教师团队走得更踏实,走得更顺畅,走得更远。

1.创建舒服的教研环境

学习型教师团队的建设离不开教研学习,给教师团队创建舒服、方便的环境,让团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教研学习,将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荀子说:“居必择乡,游必就士”,团队喜欢聚在一起学习、讨论、研究、分享,离不开好的环境。

所谓的好环境,主要指硬件设施完备的教研环境、信息技术支持的智能化环境、轻松的读书环境、休闲放松的娱乐环境等。学校投入经费,请专业人士设计建设“好环境”,营造好氛围。教师团队喜欢来,进而提高教研、学习积极性,提升团队教研、学习效率,学习型团队自然形成。

2.創设便利的教研空间

当今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不同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技术等纷至沓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拿来”之后还要挑选,选出最适合自己教学的东西。这离不开各种信息技术的支持。学校必须提供最便利的信息技术工具供学习型教师团队使用。完备的信息技术手段能让教师在这“纷扰”的世界中不迷失,高效地挑选出适合自己教学的东西。这也有利于整个团队的讨论与分享。

除了信息技术设备,有丰富藏书的图书馆,有各种最新出版期刊杂志的阅览室,都为学习型教师团队的教研、学习提供有力的保障。老师们在这里阅读,在这里讨论研讨,在这里主题演讲,从而带动一大批人加入到读书的行列中,学习型校园的构建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三、创新制度促发展

创新制度是指在创新管理活动中所形成的与创新精神、创新价值观等意识形态相适应的制度、规章、条例、组织结构等。张瑞敏说:“创新制度就是目标创新,目标创新就是提出别人认为不可能到达的目标,并用创新制度来实现它。”在学校里,当创新的目标是学习型教师团队的建设时,就应该打破现有的一些学校制度,创新制度,让学习型教师团队更快更好的成型。

1.改变青蓝工程的做法

为了加速青年教师的成长,每个学校都会实行以老带新即青蓝工程的方式来进行。但现在学校存在的情况是“青的不青,蓝的不蓝”或对青年教师的指导流于形式,这既不利于教师的成长,对学习型教师团队的建设也是极大的损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必须创新青蓝工程考核制度,真正起到“青取自于蓝而胜于蓝”的作用,在青年教师取得成长的同时,让学习型教师团队也锤炼成型。

那如何创新青蓝工程考核制度让“青的更青,蓝的更蓝”?最先应先明确指导者应具备的条件。现在青蓝工程的乱象首先是对指导者的要求除了职称高于被指导者外,几乎就没有任何限制。学校应明确指导者应具备的条件:不能仅是职称高过被指导者,必须是县(区)级以上考核过的名师—各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应主持过县(区)级以上课题,每学期最少开过县(区)级以上公开课等。明确要求,先逼指导老师自己成长,最终在学习型教师团队中起到凝聚者的作用。

加强过程的监控。学校一个月最少检查一次被指导者的教案,查看是否有指导后修改的痕迹;一个月检查一次两人研究记录,查看备课情况;一月检查一次听课记录,查看互相听课及评课情况;一个月了解一次他们的读书情况,查看读书笔记或心得。对于优秀者给予一定奖励并在公开场合进行表扬,对应付了事者责令他们限期整改。当然,为了让师徒双方能更好的完成这些方面的内容,学校在排课时应给与一定的照顾。

有了要求、督促和评比,让双方更投入,从而共成长,进而加强学习型教师团队的凝聚力,让团队走得更顺畅,更远。

2.完善校本教研活动

校本教研本质上是同伴互助。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雷锋名言“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这里说的都是个人与同伴之间的关系,一位教师真正融入到团队中,通過校本教研,一般就能取得较好的成长。

由于同伴常在一起,彼此互相熟悉,容易产生教研的怠倦感。为解决这一问题,在校本教研时最好引进相对不那么熟悉的人。这样做的好处有:引入新鲜血液让不同理念的人产生思想碰撞,让思想的火花四迸;引入新面孔让教研充满新鲜感,消除了倦怠感;引入其他学校的老师共同教研,带动双方的学校共同发展。

团队骨干的凸显,硬件的保障,制度的创新,力促学习型教师团队的建设。学习型教师的良性发展,保证了高素质教师的涌现,为人民提供更好的教育方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1]邵成文.有效实施“青蓝工程”助推学校内涵发展.极品教育.2017,12:P26-27

[2]叶彩红.只为优秀教师自我实现.湖北教育.2017,12:P106

[3]李国红.开展校本教研,引领教师发展.课程教育研究.2018,4:P197

[4]杨立荣.谈如何有效开展网络教育.学周刊.2018,3:P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