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敏
一、发病症状
赤霉病在小麦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苗期危害可形成苗枯,成株期可形成茎基腐烂和枯穗,被害小穗发病初期可见水渍状病斑,随着病害的扩展,病斑失绿变为褐色,小麦颖壳的合缝处生出一层粉红色霉层,籽粒发病后会皱缩,表面不光泽,呈干瘪状,籽粒变为紫红色或者白色,发病重时籽粒表面也有粉红色霉层。
二、多發原因
(一)品种抗病性差
由于中牟县近几年多种植温麦系列等高产品种,但温麦系列品种对赤霉病抗性较差,品种感病后扩展较快,发病后常造成多个小穗或全穗干枯死亡。
(二)降雨量大或排水不良
阴雨天内小麦花期灌水过多,造成田间潮湿,赤霉病感病后往往在几天内便可迅速扩展至整个
麦穗。
(三)偏施氮肥
中牟县当地种植小麦往往只注重施用氮肥,不施或少施磷肥、钾肥或基肥,造成麦株出现生长过旺、麦株群体大、通风透光性差,小麦贪青晚熟,加重赤霉病发生。氮肥追肥不能太晚,应在初春浇返青水时施入,有提苗的作用,氮肥施入过晚,会造成田间麦株长势过旺,生理生长过旺而不利于生殖生长。
(四)未清洁田园
小麦成熟收获后,患病地块麦糠往往随机收遗留田间,为大量病残体和菌源越冬提供条件,翌年发病较重。
(五)开花至乳熟期遇高温天气
开花至乳熟期遇到高温天气,小麦赤霉病会迅速扩展,不积极防治往往会在几天内流行成灾。所以开花至乳熟期是小麦赤霉病防治的关键时期。
(六)种子带菌或土壤菌源量大
部分小麦品种种子含有从育种基地携带的赤霉病菌源,在适宜气候条件下发病侵染植株,多雨季节易造成流行。
(七)播前不拌种
中牟县有部分农户没有拌种习惯,随买随播,带菌的种子在气候和温度、湿度适宜的情况下发病,从而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
(八)地势低洼地块易发病
通过研究发现,小麦赤霉病往往在连续阴雨天,地势低洼的田块发病重,且往往短期内即可流行成灾。连续阴雨天气应注意及时排水。
(九)发病与扬花期吻合,易流行成灾
小麦赤霉病为花期侵染,抽穗扬花期降雨量大、相对湿度高是造成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
(十)扬花期阴雨天多,日照不充足
小麦扬花期阴雨天多,日照不充足,也是造成赤霉病发病的因素之一,小麦抽穗扬花期如遇连续3天以上阴雨天气,连续降雨3 d,雨量在12 mm以上,非常有利于赤霉菌子囊孢子的释放和侵染。
三、防治措施
(一)推广抗病品种
如华麦6号、万年2号、苏麦3号、万年2号、宁7840等抗病品
种;也可选择一些中抗和耐病品种,如龙麦12、龙麦13、新克旱9号等品种。
(二)加强种子检疫
基地种子上菌源数量较多,通过引种或者调种到新的田块,会将病原菌带到新田块继续侵染。要从无病的种子基地引种和调种。
(三)适时冬灌
冬灌可以确保小麦不受冻害,安全越冬,又可促进根系发育,减少病原菌基数,也可以预防初春干旱,也为春季反苗提供有利条件。
(四)播前拌种
可用拜耳公司的高巧+卫夫进行拌种,也可用50%多菌灵,每100 kg种子拌药100~200 g进行湿拌,减少种子带菌率,播种量不宜过大,适宜稀播,增加通风透光性。
(五)扬花期忌大水灌溉
在小麦扬花期,有条件的地区尽量使用喷灌和滴管,忌大水漫灌,并尽量减少灌溉次数,降低土壤含水量。
(六)地洼地块雨后及时排水
在地势低洼地块,播种前设置排水沟,雨后及时排水。可有效减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七)清洁田园、减少病源体
小麦收获后要及时清除田间麦糠、麦茬,减少病原菌越冬场所,抑制小麦赤霉病发生。
(八)小麦成熟后及时收获
小麦蜡熟末期是小麦收获的最佳时期,要选择晴朗的天气及时抢收,快速脱粒晾晒,防止霉变。
(九)药剂防治
药剂防治是小麦赤霉病防治的关键措施。种子处理:种子处理可用多菌灵,每100 kg麦种用药200 g进行湿拌,可有效防治萌芽期和苗期病害。最佳时期为小麦齐穗到5%~10%扬花时开始喷药,一般采用见花打花的原则,2次施药要间隔7 d,可用戊唑醇、氰烯菌酯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喷施,也可选用拜耳公司的富力库具有保护治疗的作用,持效期长耐雨冲刷。发病轻的地块可喷1遍药,雨后及时二次施药补救。对于出现多菌灵、甲基硫菌灵抗药性的地区要注意轮换使用不同机理药剂进行喷施。防治小麦穗腐最佳防治时间为小麦齐穗期至盛花期,施药越早越好。可用多菌灵和甲基硫菌灵等杀菌剂交替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