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历史

2019-09-10 07:22:44
大社会 2019年12期
关键词:难民救助慈善

日本历史上的民间互助与公益慈善

日本和中国一样属于农耕文明,村庄是日本地缘社会的基础。在古代日本的村庄社会里,发育着各种邻里互助组织,结、讲就是其中最为普遍的形式。结是村民间形成的一种劳动互助组织,用以在插秧、收割时村民彼此之间相互提供劳力以调剂余缺;讲是村民间形成的一种金融互助组织,用以在红白喜事等大型活动及歉年灾期等突发事件等场合在金钱上共济互助、调剂余缺、扶助贫弱。江户时代(公元17世纪初至19世纪中叶),日本的幕府政权在村庄社会里普遍设立5人组,用以强化税收征缴并加强对村民的相互监督,这种自上而下的行政控制体系在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同时,也促进了村庄社会横向的互助体系走向发达和成熟,为后来的町内会、自治会等村民互助和自治组织的成长打下了基础。

町内会是明治维新时期建立的一种社区自治组织。町既指城市的街道,也包含了村庄,是城市化过程中由村庄自治延伸到街区自治的一种公民组织。战争期间这种自治组织被用来进行战争动员,发挥了组织兵源、救援军属、购买国债、筹集军饷、防空避灾、配给物资等作用,成为军国主义重要的末端机器和准军事组织。

战后初期一度被废止。后来随着经济复兴和社会重建,町内会在20世纪50年代又相继复活,但已不再是国家机器的末端行政单位,而成为公民自组织的具有行政性质和文化性质的社区组织。今天的町内会依然遍布日本的城乡各地,有时也被称作部落会、自治会,为居住在同一城乡社区内的居民提供各种公共服务,形成一种以社区为单位的邻里沟通、居民互助、街区共建、文化共享的互益性的公共空间。

与町内会所形成的社区内部以互助为基础的互益性公共空间不同,历史上日本也出现了具有公益性的社会慈善和救助组织。从18世纪后期,日本出现了一种名为报德社的慈善组织,由著名思想家二宫尊德倡导和推动。

报德社倡导勤俭节约精神和利他救助精神,鼓励人们以捐赠形式开展救助等公益活动,深受人们的喜爱。一直到20世纪初,在日本本州的关东至东海的广阔地区里出现了许多形形色色的报德社。同一时期在日本秋田县,由富甲一方的商人和藩士出资成立了专门收养孤儿的秋田感恩讲,类似的慈善组织在秋田境内也先后涌现出多家。

佛教传入日本以后,佛教所倡导的慈悲、济贫、助人等乐施好善的精神也通过宗教渗入了日本社会,出现了一些慈善机构。例如在8世纪的奈良时代,有一位名叫行基的僧侣,向贫困、饥饿、疫病的百姓广施救济,为他们专门修建布施屋以供穷人们居舍,他还周游日本全国,修建了许多农用水利设施和道路、桥梁,成为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佛教慈善家。迄今为止,日本全国各地还建有1200多所供奉着行基菩萨的寺院。在9世纪,一位传承真言宗的名叫空海的僧侣,曾赴中国唐朝留学取经,回到日本后创办了一所名为综艺种智院的平民学校,不问贫富,普施教育,并在四国等许多地方修建水库、港口等公益设施。在公元12世纪的镰仓时代,有一位叫重源的住持,曾在日本全国修建了7处名为别所的综合福利设施,专门免费为贫穷的技术工人提供诊疗服务及免费住宿设施。不久以后的13世纪初,一位叫叡尊的住持,专为救助麻风病人修建了名为北山十八间房的福利疗养设施,并致力于建设桥梁港湾等公共基础设施,也修建了许多寺庙等宗教公益设施。15世纪末天主教进入日本,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大量的医院、孤儿院、收养所等慈善设施,也修建了许多寺庙等宗教公益设施。进入19世纪以后,基督教大举进入日本,纷纷设置各种近代的学校、医院、福利院等社会福利设施。

日本从中世纪以来,天皇渐渐退出了国家政治舞台,而主要成为一种皇权象征,面向国民开展各类公益慈善活动成为天皇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功能。19世纪后期以来,天皇常常巡礼全国各地,号召各地的商人、贵族关注慈善公益,并常常共同捐赠興办各种济生会、学术振兴会、基金会等,推动日本各地的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

由上可见,日本历史上尽管战乱蓬生、官兵相刃,尽管有着天皇制度与幕府制度的集权交错,尽管也曾独尊佛教、闭关锁国,但是繁衍于民间的互助传统和慈善行为依然盘古根生、绵延流长,在这个以农耕文明走向世界的东方社会近代化的演进中,成为NPO得以生长的历史根基。

战后日本NGO的起步

在日本,NGO(非政府组织)一词常常被赋予某种具有超越国家疆界的含义,特指那些主要在海外开展各种慈善救助、发展援助活动的民间公益组织,这大概与近代日本较早出现的一批NGO及其开展的活动有关。

日本近代历史上最早的具有公益性质的慈善救助组织,据考证是1877年由当时的贵族佐野常民发起成立的博爱社,主要致力于战争期间的伤员救助,1887年改名为日本红十字社,1914年向欧洲战场派出了首批医生护士组成的海外救援队。后来在1952年由国会颁布专项法规使之成为一个半官半民的特殊法人。

二战后初期,日本在美国占领下经历了10年左右的社会重建与经济复兴,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进入高速经济增长。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的民间公益活动也逐步活跃起来。从60年代到70年代,日本涌现出了一批有代表性的致力于海外慈善救助、发展援助的NGO,其中许多组织后来发展成为日本NPO的中坚力量,带动着日本民间公益活动在全球的舞台上迅速拓展。

1967年,由著名的农业技术专家中田正一发起的国际协力会(后改名为风之学校)在东京成立,主要为墨西哥、阿富汗、塞内加尔等发展中国家培养农业技术专家和打井技术专家。1971年,一个致力于向东南亚地区派遣眼科医生的NGO——亚洲眼科医疗协力会(AOCA),在著名眼科专家岩崎英行的倡导下成立,翌年派遣黑住格医生前往尼泊尔,举行了首次尼泊尔白内障帐篷手术,使745名患者复明。黑住格医生此后30年一直在尼泊尔开展救助活动,直到2002年3月去世。1972年春,一批年轻的志愿者前往独立不久的孟加拉国参加农村复兴开发活动,回国以后他们为了使志愿活动能够延续下去,自发成立了帮助孟加拉国委员会,并在孟加拉国首都达卡设立了办事处,与当地社区组织一起开展各种公益活动。

总之,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高速经济增长时期,伴随日本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化的展开,陆续涌现出一批致力于在发展中国家开展各种慈善救助、发展援助活动的民间公益组织,它们成为战后日本最早的一批NGO,为推动日本民间海外公益活动的发展起到了先驱性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的迅速拓展

进入20世纪80年代,日本已成为经济大国和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日本NGO活跃在世界各地,致力于拓展对发展中国家开展各种形式的发展援助和多种多样的公益慈善活动。

20世纪80年代前期,印度支那半岛发生的多起战乱带来了大批难民,世界各国的NGO纷纷奔赴东南亚各国开展难民救援活动。在日本,媒体大量报道了难民的悲惨状况和救援活动的各种信息,激发了一批批志愿者自发成立NGO,前往东南亚开展救援活动。难民救助会、日本国际志愿者中心、和平国际志愿者会等十多家著名的NGO都诞生于这一时期。

与东南亚的难民救援几乎同期,20世纪80年代在中东发生阿以冲突,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巴勒斯坦难民受到举世关注,一批日本的年轻志愿者发起针对巴勒斯坦难民的救助活动。1984年,巴勒斯坦儿童寄养运动(JCCP)在东京成立,旨在发动日本市民寄养沦为难民的巴勒斯坦儿童;1986年,另一个致力于为黎巴嫩难民营的儿童提供人道救援的NGO——巴勒斯坦儿童救助运动在日本成立。在另一个武装冲突地区阿富汗,日本的NGO同样开展了积极的难民救助活动。1988年,由一对医生夫妻发起成立的阿富汗难民救援协力会成立,在巴基斯坦开设面向阿富汗难民的儿童诊所并从日本持续派遣医护人员前往。

除了活跃在难民救助领域的一批NGO外,在面向发展中国家的更为广泛的社会公益领域,如教育扶贫、技术援助、公正贸易、公共卫生、环境及生态保护、饥饿救济等领域里,日本的越来越多的NGO开始走向世界各国,在包括从东南亚、南亚、中东直到非洲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开展各种公益救援活动。

总体来看,20世纪80年代是日本NGO迅速发展壮大的一个时期,日本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走向成熟,市民更多地开始关注国际事务,伴随着动荡的国际局势,涌现出了一批致力于国际公益活动的NGO。比较而言,这一时期日本NGO的发展呈现如下两个较为显著的特点:

开始出现一批致力于开展筹款活动、培训活动等间接支援活动的支持组织,开始搭建NGO的支持,这一时期除了更多地投身到发展中国家开展各种公益救助活动之外,出现了一批主要致力于对各领域的当地救助活动提供支持、援助的募款型、资助型、支持型的NGO;除了开设当地事务所、派遣志愿者等直接支援的实践活动之外,出现了一批间接地开展支援活动,主要为所在国培养专业人才的NGO。

活动领域日益广泛,活动地域日益走向全球化。这一时期日本的NGO除了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国际救援行动中以外,在公共卫生领域、环境保护领域、妇女和儿童保护领域、人权保障领域等方面也都开始成长。从活动地域上看,日本的NGO不仅活跃在东南亚地区,在南亚、中东、非洲等广大发展中国家,都出现了日本NGO的身影。

与此同时,日本政府在对外开发援助中也开始关注NGO的存在和作用,着手对NGO提供支援、建立政府与NGO合作机制。1988年,日本政府在第四次官方发展援助中期计划中,肯定了NGO在农村区域发展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并提出加强与NGO在相关领域合作的方针。1989年,日本外务省设立了NGO事业补助金制度,对日本在发展中国家开展发展援助项目的NGO提供一定程度的财政补助。外务省同时也设立了草根无偿援助基金,用以支援发展中国家本土的NGO。这一年日本农林水产省还设立了针对日本NGO在海外开展农林项目的资金支持体制。1991年,日本邮政省设立了国际志愿者邮政储蓄制度,将邮政储蓄利息的一部分(20%~100%)以捐赠形式支援在发展中国家开展海外公益活动的日本NGO。1993年,环境厅设立了地球环境基金,建设省、厚生省也相繼建立了支持NGO的财政支援制度。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各个主要政府省厅都相继建立了支援制度,越来越多的财政资金开始提供给非政府的海外公益组织。

阪神大地震与民间救援活动

1995年1月17日,日本发生了阪神大地震。凌晨05:46,以淡路岛北部为中心,日本的工业中心大阪、神户地区突发里氏7.2级地震,强烈的地震使得高速公路基柱瞬间崩塌,道路全面塌陷,数以万计的房屋倒塌,交通、通信、水、电、气等公用基础设施全面瘫痪,6427人死亡或失踪,41502人受伤,损毁房屋183436套,受害家庭406337户。据官方公布,这次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000亿美元,总损失达国民生产总值的1%~1.5%,是日本战后50年来所遭遇的最大一场灾难。地震使国家和地方的公共行政体系完全陷于瘫痪状态,一大批志愿者和NGO则迅速奔赴灾区,演绎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民间震灾救援的历史活剧。

据不完全统计,先后约有130~170万人的志愿者从全国各地自费奔赴灾区,投身到轰轰烈烈的救灾救济活动中;包括海外NGO在内,有数以百计的NGO奔赴现场展开救援活动,志愿者自发组成的各类团体不计其数,灾区当地也诞生了大量自发的救援和自救组织。大震灾成为考验市民奉献精神、志愿精神、公益精神以及结社、协调、团队等各种社会能力的实验场,也为NGO、NPO和各种民间团体提供了发挥作用、施展能力的机会,从而唤起了整个社会对于志愿者、NGO、NPO的高度好评。其直接结果就是推动日本国会和政府调整对NGO、NPO的相关政策,一个全新的从制度上推动NGO、NPO发展的法律——《特定非营利活动促进法》(简称NPO法)在震灾三年后应运而生。

阪神大地震以后,特别是随着NPO立法进程的加快和新法的颁布,日本社会出现了一个NPO发展的高潮。由于NPO法为各种民间结社给出了一个非常宽泛、便捷的合法性的制度平台,使得越来越多的团体获准登记成为NPO法人。随着老龄化、少子化、贫富差距扩大等各种社会问题的发生,随着人们社会交往、环境保护、国际交流、志愿参与、公益奉献、政策倡导等公共意识的增强,非营利的人际互助、共益双赢、社会公益越来越具有普适性,日本社会呈现出一个NPO迅速发展的繁荣景象。

(本文选自《日本非营利组织》,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王名、李勇、廖鸿、黄浩明编著,文内有删节)

猜你喜欢
难民救助慈善
150万乌克兰难民涌入邻国
环球时报(2022-03-08)2022-03-08 22:22:18
由“中华富强”轮失火救助引发的思考
水上消防(2021年4期)2021-11-05 08:51:44
水下救助抢险
慈善之路
环球慈善(2019年6期)2019-09-25 09:06:46
世界难民日
——聚焦各国难民儿童生存实录
中外文摘(2019年15期)2019-08-19 02:54:14
慈善义卖
为让小难民开心 他冒险送去上万个玩具
作文中学版(2017年5期)2017-07-05 15:31:09
水下救助抢险
慈善组织相关知识问答
大社会(2016年8期)2016-05-04 03:42:50
慈善组织的登记、认定和终止
大社会(2016年4期)2016-05-04 03:4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