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校教育角度分析中国崛起环境下的爱国主义教育

2019-09-10 09:16卡力比登·力提甫张芳
高教学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中国崛起高校教育爱国主义

卡力比登·力提甫 张芳

摘  要:爱国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文章阐释了在当下中国崛起的大环境下爱国教育的内涵与重要性,分析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原因,并提出了高校如何加强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中国崛起;高校教育;大学生;爱国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12-0181-03

Abstract: Patriotism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and also the major content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paper expounds the connot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patriotic education in such a big environment of the rise of China nowadays,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he patriotic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corresponding reasons, and proposes the effective ways to strengthen the patriotic education to college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the rise of China;  higher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patriotism

爱国主义是人民对于自己的国家所具有的一种强烈的情感和道德准则,也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精神。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发展历史中爱国主义传统源远流长,大学生肩负着实现我国繁荣富强伟大使命,是我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着我国未来发展的走向。一直以来,培育青年大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以及接班人是高等院校的责任。對青年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高校教学的重点,以此加强对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再教化,深入弘扬民族自豪感,培育培养爱国情怀。为了更深层次的贯彻和落实我党在教育路线上的政策,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改善大学生思想道德觉悟,是保障教育质量的首要课题。

一、爱国主义的内涵建设

爱国,简单来说就是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

爱国就是要求我们对自己的祖国无比忠诚与热爱。伟大的无产阶级导师列宁曾说过,“爱国主义是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是历经千百年来积淀,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最诚挚的热爱。”在当前中国崛起的大环境下,爱国主义的主旋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爱国主义的永恒要求是坚持祖国利益为先的价值取向;爱国主义的时代主题是坚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的本质体现是坚持爱国爱党,贡献社会完整统一结合;强烈的忧患与发展意识,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动力源泉;坚持拥党爱国、积极创新与提升自身的格局,是爱国主义的突出特征;理性包容、博采众长;爱国主义的现实目标则是促进和平、发展与稳定,则是爱国主义的态度倾向[1]。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是爱国主义的主要体现之一,反映出个人依附于国家,没有国哪有家的大小家关系。同时广大人民群众对于传统民族文化、故乡故土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的辨证统一。

二、爱国主义的重要性

国家的发展需要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艰苦奋斗,而爱国主义则有利于国家发展。在当前中国崛起的大环境下,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大学生应当与时俱进,贴合当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与开拓创新精神,有利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求[2]。作为构建和谐民主社会的基础结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是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支持支柱。大学生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其爱国情怀有利于促使他们向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单位流通流动,从而全面推动祖国的繁荣崛起。

人才为本是我们实现民族振兴的基础先决条件,爱国主义恰恰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动力之一。思想品德,治理才能,作为个人精神面貌的主要因素。思想品德是个人方向的延申,决定了个人为社会服务的态度和方向。能力大小,则是由智力才能体现出来的。二者相辅相成,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才能更好的为社会主义发展做出贡献。肩负着祖国崛起,和民族未来的发展,大学生阵营出现两个极端。一部分人兢兢业业,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尽快加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潮流。相反,有一部分大学生却贪图安逸,极致享乐主义,虚荣攀比,自由散漫,违规乱纪,究其根源,是缺失爱国主义教育。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各个时期,爱国主义都是一种藏在骨子里的巨大的精神力量,迸发出惊人的力量,一代接一代,投入社会主义建设当中。从爱国主义中汲取精神力量,当代大学生要立志成长成才,个人的发展和成长,都需要爱国主义的精神来驱动。我们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中流砥柱,是继承和发展壮大国家的生力军。作为人生观的精神灯塔,爱国主义为大学生在人生的航程上导航,百炼成钢,一切思想价值观念,都是在历史发展的跌宕起伏中浴火而生的。而爱国主义更是一部血泪史,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的教育,正是接力传承民族记忆伤痛而涅槃的宝贵精神财富[3]。相反,在当前中国崛起的大环境下,有部分国民忘记历史的血泪,实行完全的个人主义、精致利己主义,严重扭曲了人生观价值观。所以,高校在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依旧任重而道远。

三、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教学内容未能与时代结合,同时缺乏层次性

在中小学阶段,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一般主要是侧重于对学生具体情感的培养,以及感性认知。但是到了大学阶段,就应该做到理性深刻,这是有很大区别的。在大学阶段,高等院校在爱国教育方面的主要职责是引导学生辩证统一看待国内外的复杂形势,做到不自我贬低,不妄自菲薄,这个阶段是理性爱国[4]。高校爱国主义理论教学内容空洞,基调宽泛,而深度不够,很难激起学生自身的荣辱感,从而使得学生兴趣缺乏。具体到实际问题,重难点模糊,焦点问题不能有条有理,结合当下,教学内容缺少典型,爱国主义教育大多流于形式。在中国崛起的历史洪流下,爱国主义教育也应该做到与时俱进,突出当前的时代特征,只有这样,才可以深入人心。其次,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层次不突出,遇到复杂问题时,认知水平达不到。与此同时,爱国主义教育没有与其他学科交互联系,只有各学科紧密联系,彼此渗透,才能做到既有宽阔的视野,同时又兼备深层次的内涵。

(二)学生对当代爱国主义的内涵认识不够深刻

高校大学生对爱国主义总体的理解方向是正确的,虽然方向对了,但是在某些具体问题上,认知偏差有一些缺失。比如,石书臣先生对复旦大学等全国著名的八所高校本科生进行过爱国主义的相关调研,问卷结果表明:大学生对“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须服从”这个问题:32%持“赞同”态度,44.4%表示“基本赞同”,23.6%选择“讲不清”或“不赞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景问题的相关看法”的选项中,70%的被调研大学生表示“充满信心”或“较有信心”。从数据出发,我们可以看出,有一部分学生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将爱国主义和某些相关的重要问题的认识割离,在潜意识中,对深层次、根本性的问题,存在认识上的不确定性,模棱两可。以上问题,相当程度上会对学生的爱国主义行为的表达方式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

(三)复杂形势下,青年学生虽然爱国情绪高涨,但是行为理性不足

近代史会给我们亲身经历者带来心理上的两个极端,一方面是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列强带来的“民族悲愤意识”的屈辱感;另一方面却是当下大国崛起,多项成就步入先进国家行列带来的“信息自豪感”。两种情绪交错,导致很多大学生的爱国行为不理性,一叶障目。部分大学生错误的认为,我国已经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所以一旦有外部特殊因素刺激,便会将历史屈辱的“悲愤意识”转化为崛起中的“爱国斗争现场”。比如在2004年的亚洲杯足球赛上,不理性的中国球迷“天然正确的万众一心”,对日本队唏嘘谩骂。更有甚者,某些网站上则是不负责任的发表类似“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我们中国人能将小日本痛打了 8 年,现在我们就更有条件让小日本从地球上彻底消失”等缺乏理性的观点。

从上面的例子上,我们可以看出,高校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却缺乏理性,同时也不负责任,这样反而会使问题更加尖锐,更加复杂。

(四)部分学生并没有将爱国主义付诸实践

爱国主义是感情和行为的有机辩证统一。在大是大非或者敏感问题上,爱国主义对高校的大学生有一定的要求,要求大学生把心底的爱国主义更多的表现在直接的日常学习生活问题当中,表现在对国家社会利益问题的处理上。然而,现代的大学生在国家繁荣昌盛时期长大,并且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备受家长和长辈的呵护,这就导致了某些大学生存在矫情虚荣、怕吃苦受累、缺乏责任意识等个性弱點,我们通过研究相关的数据调查,得出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努力勤奋、孜孜不倦的只有5.7%,在学习的过程中比较努力的有34.3%,而不努力学习的却占有14.3%。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生行为,与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背道而驰,无法做到知行统一,不能实施落地,是不可能取得成效的[6]。

(五)社会各界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认知不够深刻

在当下新中国崛起的大环境下,高等院校大学生爱国责任,以及历史使命也随着时代发展而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所以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理论也需要不断的进行创新,然而长期以来爱国主义教育理论一直停留在传统模式上[7]。在新形势下,伴随着中国崛起的高等院校软实力却没有明显提升,尤其是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手段以及评价标准亟待完善,总之,不能在方法创新和理论上有所突破,爱国主义教育就不能有效地解决。

四、加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当下中国崛起的大环境下,高校应当增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与与时俱进性,针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思政课老师应当予以指出并加以纠正,从而切实提高对大学生爱国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一)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要有特色与重点

认知层面上,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要引导大学生感性爱国转变为理性认识和现实辩证统一[8]。教育内容上,高等院校进行的爱国主义要以我国实情为基础,切合当下国际形势,爱国时代,做到有内涵,负责任,把爱国教育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的前提下,帮助大学生规范自己的思想认知以及行为模式。

(二)高校要开展好对学生的课堂理论教育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效果是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的基础,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理论和相关案例结合。将历史重大事件的分析与爱国主义相结合,引领大学生对事情处理态度策略与效果假设问题,进行深度剖析,不仅增强了趣味性,同时让学生在生动的案例中可以充分理解新时代理性爱国主义的内涵要求。此外,与此相关的学科,也应该发掘其中蕴含的丰富的爱国主义潜力,但是,目前尚未有高校对此引起足够重视,当然也就不能发挥这种渗透式的教育模式的作用。借助多学科间的有效串联,将爱国主义的篇章,有机整理结合,需要一个大的框架。同时,也需要借助多学科之间的知识彼此联通,才能多角度全方面把某个现象看清看透彻。从思维角度出发,带领学生走向思想成熟,不同于传统教育,简单而空洞地说教,这样不能让学生真正的理解并发自肺腑的赞同。

(三)高校应引导大学生知行合一,真正践行爱国主义

我国的大学生拥有良好的爱国主义传统,然而不同的历史时期青年大学生爱国实践的途径也不相同。斗争一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爱国主义的传统表达形式,在当下中国崛起的大环境中表达爱国主义的方式,让很多同学找不到方向。国家利益受到损害时,很多大学生气愤难平,缺乏理性,行为不负责任,甚至会被某些不良企图的人利用,在处理国际问题上给国家和民族带来更大的困难和危机。所以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宣传的同时,高等院校更应该提升学生在对理性负责问题上认真研究,做事先做人,引导大学生努力学习,理性担当,把日常事务的完成,作为衡量大学生践行爱国主义的标准。

(四)高校要注意培养大学生的世界性的眼光和战略思维

在当下中国崛起的大环境下,世界性的眼光与战略思维也是对大学生的时代性发展新要求。新的時代,高等教育逐渐发展普及,大学生也被历史赋予新的使命。推动社会发展,跟随潮流,体现时代进步。然而,问题总有对立面,很多大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意识。高等院校在对大学生的培养上,应该站在更高的层次上,让其拥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更精准的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坚定自己的立场,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看待世界,辩证统一的处理问题[10]。

(五)高校应改革与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模式

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发展,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形式也更加丰富多彩。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媒介主要是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等,所以高校应主动占领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新阵地,加快爱国主义教育载体和手段更新,同时还可以开辟开拓爱国主义教育的第二战场。通过互联网,大力推广推进爱国主义教学,同时,高等院校应结合利用五四青年节、八一建军节、国庆等重要节日引导学生在理性爱国上的思考,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参与并体悟到爱国的实质意义,从而认识到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也是理性爱国的必备条件。

综上所述,高校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要长期坚持不懈,要全方位融入到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日常生活之中。要在中国崛起的大环境中开展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就必须紧紧围绕当下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与特点,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大学生对民族的认同感。高校应当将大学生爱国的热情升华为爱国思想,并最终落实到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行动之中。只有这样,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才有效,大学生才能够成为真正的爱国主义者,国家才能在历史洪流中,更好地抓住机遇。

参考文献:

[1]石嘉仪,施宜欣,孙婷.新时代高校青年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现状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9(04):197-199.

[2]王思萧.新时代加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研究[J].大众文艺,2019(03):189-190.

[3]王燕茹.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01):142-147.

[4]郑小东,文媛媛.高校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20):90-91.

[5]蔡双仁,谢婉娴.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知识路径探索[J].农家参谋,2018(20):189.

[6]李平贵,向玉珍.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方法探讨——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8,30(09):50-54+79.

[7]张大卫.新时代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索[J].榆林学院学报,2018,28(04):25-30.

[8]陈微.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对策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16):51-52.

[9]毕秀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作用[J].陕西教育(高教),2018(02):72-73.

[10]周小云.教育叙事研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探索——爱国主义教育课堂实录[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06):108-110.

猜你喜欢
中国崛起高校教育爱国主义
中国崛起在全球舞台上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中国崛起”内在逻辑与领袖抉择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