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的《石油加工生产技术》课程改革

2019-09-10 09:16侯兰凤陈少峰王春晓张小凤
高教学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石油化工课程改革

侯兰凤 陈少峰 王春晓 张小凤

摘  要:《石油加工生产技术》作为高职石油化工专业一门专业核心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与企业岗位所需知识和技能联系较为密切。文章以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对该课程进行教学内容梳理、教学方法推进、教学手段创新、教师水平提升与考核方式的变更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从而满足企业对技术性人才的需求,实现课程教学满足社会需求的目的。

关键词:企业岗位需求;课程改革;石油化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12-0123-03

Abstract: "Petroleum Processing and Production Technology", a core course of petrochemical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a stronger course in theory and in practice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knowledge and skills required by enterprise positions. This paper, guided by the needs of enterprises posts, reforms the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means innovation, teachers' level and the change of assessment methods, so as to meet the needs of enterprises with technical talents and curriculum teaching for society.

Keywords: enterprise post demand; curriculum reform; petroleum chemical industry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推进教育教學改革。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各类岗位需要的人才,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将岗位的需求与教学实践密切结合,因此课程改革必须基于岗位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来展开。《石油加工生产技术》作为石油化工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专业应用性很强,与企业岗位所需知识和技能联系较为密切,但是如何才能使学生从《石油加工生产技术》课程里的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更好的满足企业岗位需求,这就需要加大对此课程的改革力度,从对课程内容调整、对教学方法改进、对教学手段创新,对教学能力提升等方面着手,切实推进课程的改革化进程,同时听取企业人士对本课程的意见,尊重专业人士对课程的内容设置与课程开展方面的建议,并修订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教学计划,以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新型人才。

一、企业岗位的需求

化工企业的特点是生产规模大,连续性强,对安全生产及操作要求高,对节能、环保及储运要求也高,因此对技能型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一些新的先进生产工艺和新型设备的应用,以及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生产技术工人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已经难以满足岗位的要求。化工企业面向诸多岗位群,如:生产运行操作,产品质量检测与管理,生产过程现场管理,化工设备维护与故障检测,产品技术开发等。这些岗位的操作人员需要具备很强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包括掌握原料和产品的性质、仪表维护、设备操作、熟悉工艺流程、突发事故处理、DCS控制、装置开停工等,还应该具备吃苦耐劳、认真负责、团结协作等综合素质。又因化工企业具有生产连续性强,自动化程度高,安全生产要求、节能、环保与储运要求较高等特点,对胜任岗位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具有严格的要求。因此《石油加工生产技术》课程作为石油化工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对学生进行知识和技能及创新的培养,将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有机衔接,突出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二、课程改革的内容

每门课程都有其各自独特的特点,根据《石油加工生产技术》理论与实际联系的紧密性,以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对其进行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师能力、考核方式等五方面的改革。

(一)课程内容的设置

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企业岗位需求,课程内容的设置应符合企业岗位的需求,使学生有目的有方向的学习专业知识。对于高职高专毕业的学生来说,他们所从事的是一线操作岗位,如: 装置的开工和停工操作、设备的单元操作、产品质量的DCS 控制、事故的应急处理等,因此首先将课程内容中五大主要的加工过程:常减压蒸馏、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催化加氢、延迟焦化中的理论知识精简,避免学生过于停留在理论层面上,以至于毕业后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其次加强实验如仿真教学学时的比例,仿真教学是《石油加工生产技术》课程中的一大特色,由于化工装置的高成本,高消耗,高位等特点,因此学生不可能采用真实的装置系统进行训练,最好的方法就是采用化工厂常用的DCS控制界面仿真进行虚拟开车、停车、正常生产等操作,比如常减压蒸馏仿真、催化裂化仿真等。而装置的仿真及现场操作的结合更能体现企业岗位中内操和外操的真实结合,在真实的模拟装置上亲自动手操作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生产场景中的生产装置,可以加强学生对化工生产氛围的体验和化工生产装置的更深层次认知,更进一步的深化对企业岗位的认识和实践。再次增加实训内容,具体的做法是将企业引入课堂,通过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获得企业岗位技能训练机会,更好把握企业岗位需求特点,并以此调整理论知识和技能与企业需求偏差以提升其就业后的岗位适应能力。同时也可以邀请企业专业人士例如技能大师等以其自身工作经验讲授企业中相关岗位的操作知识及注意事项等,以其自身体会对课程的内容提出相关的修改建议,更加丰富课程改革的内容。

(二)教学方法的推进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积极推进多种教学方法,从传统的理论讲授转变为知识+技能+创新三位一体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从而达到从认知能力到实践能力到创新能力的提升,真正的达到以企业岗位需求为目的的石油化工技能人才的培养,如图1。第一,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提高专业技能,增强实践能力。任课教师需要结合企业岗位需求对现有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织,调整相关教学计划,采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与做互相融合的方法,给予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并允许犯错反馈的机会,加强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从而达到能力的提升。第二,采用案例教学方法,通过企业技能大师讲授企业经历并进行模拟装置的现场指导操作或播放企业员工岗位操作的视频再现工作的场景,以角色转换的方式提升学生对操作岗位的认知。可以是一些岗位关键技术的操作,也可以是参数调控的操作或装置故障的处理等,这些直观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动手操作的欲望。第三,采用角色扮演法,运用专业综合知识提高创新能力。通过模拟企业实习岗位分角色扮演各岗位操作人员,内操和外操之间进行协作和沟通,调节工艺流程中的各种参数,查看各种仪表,巡检各种管路和设备,处理生产中出现的各种故障,教师扮演企业师傅给予学生操作中必要的讲解和指导。

(三)教学手段的改革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手段已不能满足信息多样化进程的需求。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互联网+的多样化时代教育教学手段,通过教学双方在信息化环境中的合作互动, 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1. 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使学生看到图文并茂、视听一体的交互式集成信息,使课堂教学的综合性、实践性、趣味性、应用性得到进一步加强。在《石油加工生产技术》中,通过ppt课件展示,flash动画的插入,使得设备、物料、管道、工艺流程更加生动具体,可以很清楚的观看工艺流程中物料的走向,设备的工作情况,增强了学生对工艺流程及复杂设备的结构和原理的理解与直观感受,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1]。

2. 二维码的使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网络化,微信的扫码功能就是其一。我们可以将这种常用的功能应用于《石油加工生产技术》的教学,这样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查看相关信息。将实训装置的各种设备的相关信息,比如設备的名称、工作原理、分类、用途以及设备的相关参数利用二维码生成器转换成二维码的形式,然后挂牌于装置的各个位置。如果学生对流程中哪个设备原理不明白或者设备名称不清楚等均可通过扫描其二维码得到相关的信息。也可以通过保存二维码图片,随时都可以获取相关知识。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及提高学生对知识的重现性。

3. 微课的应用。微课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包括课堂实录,教师讲录,录屏等。微课将课程拆分成独立的视频片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随时随地在资源库中有选择性地进行学习,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个性化的差异和需求,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微课资源通过教学网络平台、QQ群文件共享,供学生多渠道自行下载学习[2]。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引入《石油加工生产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将重点、难点或典型工艺流程以微课的形式录制出来,使学生从直观上可以更好的接受新的知识,不仅增强趣味性和生动性,而且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开展主动性学习。

4. 网络在线课堂教学。在线课堂最大的优点是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学习,不受学校和老师的限制,资源非常丰富。例如,超星和蓝墨云软件的使用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老师可能时观察到每位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也可以看到课后的完成情况[3]。

(四)教师能力的提升

真正达到学生毕业就能上岗的目标的客观条件就是教师能力的提升。高技能的学生培养更需要教师能力的进一步提升,高技能的教师是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由于大部分教师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工作,对企业的生产与操作不甚熟悉,尤其是近年来,化工企业的发展以及很多中小型企业的转型和一些就业岗位的变化等对化工的教学尤其重要,因此教师的能力亟待提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1. 引进化工企业的技能大师做指导或聘请石油石化行业具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和较高学术水平的行业专家担任专业教学任务,通过互相沟通交流合作,形成了一支结构优化,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4]。2. 加强科学研究与实践活动。教师在担任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参加科学研究,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而且也可以将科学研究工作中取得的成果充实到教学中去,这样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3. 专任教师要到企业进行企业锻炼,及时了解企业的发展趋向,学习企业岗位的操作,与企业师傅针对岗位操作问题进行探讨和改进,使教师能将企业岗位学习和学校现场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及企业师傅双重身份的存在。教师也可以通过企业进行化工相关岗位培训、学习掌握更多的专业操作技能及更高层次的理论知识,从而提升实践层次[5]。同时也要鼓励专任教师通过校企合作向“双师型”发展,提高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

(五)考核方式的变更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传统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已不能满足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模式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在考核内容上要更注重实际能力的考核,使考核能更全面的评价学习效果、更加客观的反映人才培养的成效。在考核中增加学生实际操作装置的内容,采用理论考核和实操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实操考核采取装置的操作,由企业师傅进行跟踪考核并给予技术方面的评判。以《石油加工生产技术》中的常减压蒸馏装置的半实体仿真考核为例,具体的做法是将学生进行分组,一组为主操,进行参数的调节和控制与指令的发出;一组为现场操做,进行现场的阀门与仪表的控制和巡检,两组人员互相配合,主操人员发出指令,现场操作人员收到指令进行现场操作,然后回复指令,按照操作规程完成整个操作,其中各参数的设置,仪表指示数据的显示以及各设备的开关等都是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独立完成的。在考核过程中,企业师傅与教师共同详细对每位同学的每一步操作以及应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职业素养等进行评分,此外还有同学之间的互评以及学生的自评。

三、课程改革的预期成效

课程内容的整合模块化,使学生对每个加工过程的原理和流程都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基于化工生产的高危、连续性操作的特点,虚拟仿真教学的实施和应用,更是受到了学生的欢迎,空前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考核方式上改变了以往由单一试卷评定课程成绩的弊端,真正做到了从死记硬背的学习到以培养能力为目标的转变[6]。由于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专业知识更加具有针对性,因此学生毕业后进行简单的培训及考核可以直接上岗,这样就减少了企业为员工长期的培训,为企业节省了人力和财力,另外学生因为对物料、装置及流程等各方面都比较熟悉,因此上手会很快,这样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发现新的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精通的程度。教师通过科学研究及实践活动与课程改革相结合,就形成了三位一体四融合综合效果的提升,如图2。科学研究、课程改革、生产实践三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相渗透。教师通过科学研究获得科研成果,将科学研究的成果应用于教学,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课程改革也可以促进教学的研究。课程改革指导生产实践,生产实践促进课程改革,通过生产实践可以对学生顶岗实习,认识实习中相关操作岗位进行指导。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从其相互联系中得到启发,可以激发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教师的专业课程改革和参加科学研究及生产活动的经验越丰富,就越能观察和发现问题,也就越能培养出高技能的专业人才。

从以传统的理论为主的考试转变为以专业技能为主的考核充分体现了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以考试改革为抓手,积极推进教学內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的改革对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对《石油加工生产技术》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培养出符合化工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朱静,沈国良,赵文凯,等.石油加工生产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2010(5):17-19,43.

[2]彭琳,刘洪博.微课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以《化工制图与CAD》课程为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06):112-113.

[3]杜青青,李海霞.基于蓝墨云班课混合式教学在《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课程中的应用与研究[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2):68-70.

[4]赵贺.高职石油加工生产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广州化工,2015(02):216-217.

[5]杜刚.高职《石油加工生产技术》课程改革探讨[J].职业时空,2014(08):46-47.

[6]郑哲奎,曲锋,卢锦华.高职高专《石油加工生产技术》课程改革与实施[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03):64-67.

猜你喜欢
石油化工课程改革
石油化工管道设计要点分析
石油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与管理分析
关于石油化工装置工艺管道设计的研究思考
石油化工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分析
山西省2019年对口升学考试 石油化工类
山西省2018年对口升学考试 石油化工类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