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四十九岁那年(永和七年,公元351年)来到会稽,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王羲之“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打算终老此地。他五十九岁在会稽去世,葬于会稽。会稽十年,是王羲之人生的最后阶段。
王羲之出守会稽
王羲之出守会稽,事出偶然。会稽内史王述丧母,去职守丧,扬州刺史殷浩派王羲之接替王述的职务,出守会稽郡。王羲之下车伊始就打定主意终老会稽。他为何喜欢会稽?一是会稽郡地处浙东,远离南北征战的江淮地区,较为安宁;二是会稽多山水,风景好,且濒海,与王羲之天师道的信仰相合;三是当时文义冠世的名士,如谢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筑室会稽。
(一)务实的为政作风
王羲之主政会稽,干了哪些事情,唯于《晋书·王羲之传》所录書信有所反映,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劝阻朝廷北伐。当时殷浩与桓温都想帅军北伐,争夺北伐的主导权。其时桓温的势力较大,朝廷忌惮他,辅政的会稽王司马昱为抑制桓温,任用名士殷浩做扬州刺史,并支持殷浩帅军北伐。这时,王羲之写信殷浩,申告“国家之安在于内外和”的道理,希望他缓和与桓温的矛盾,殷浩不听。殷浩不懂军事,他出征之前,羲之以为必败,再次写信劝阻,殷浩执意出征,结果失败。殷浩复图再举,羲之又写信劝告:“政以道胜,宽和为本,力争武功作非所当”。同时写信给主持朝政的会稽王司马昱,陈述不宜北伐,主张退保江淮。
王羲之看到,军兴动摇东晋国力之本,造成内部种种矛盾,虽然他的主张未得高层采纳,却显示了他的政治见识。
第二,会稽政务。可以归纳如下:
1.东土饥荒,王羲之开仓赈贷;2.当时朝廷赋役繁重,会稽尤甚,羲之每上疏争取减免,事多见从;3.巡检诸县,发现仓督监守自盗,动以万计,羲之上书朝廷,主张杀一儆百;4.郡内断酒,节省粮食上万斛;5.建议朝廷减轻刑名,防止逃亡,充实都邑人口;6.建议整治漕运。
王羲之在会稽的作为,可以见出务实的为政作风。
(二)召集“兰亭之会”
王羲之到会稽的第三年(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上巳日(三月初三),以“修禊事”在山阴兰亭召集“兰亭之会”,赴会者41人,有东土名流、属官、前官员,以及羲之诸子,流觞曲水,赋诗饮酒。
汉晋人宴饮之事很多,盛行集会,而修禊是春日于水边祓去宿垢的古风俗,年年举行。永和九年这次“兰亭之会”,因为写下千古名迹《兰亭序》,故而著名后世。
这次兰亭雅集活动,有了诗歌的兰亭——留下《兰亭诗集》,有了文章的兰亭——留下王羲之《兰亭集序》、孙绰《兰亭后序》,有了书法的兰亭——留下王羲之行书《兰亭序》稿本,还有了书法圣地的兰亭。古人曾经说:若无王羲之,兰亭则芜没于空山。
集会修禊的兰亭地貌,王羲之《兰亭序》写道:“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孙绰《兰亭后序》也有描述:“暮春之始,禊于南涧之滨,高岭千寻,长湖万顷。”这与现在兰亭的地貌显然不符。
当年集会之地的兰亭,究竟在哪里,很多人写过考察的文章。我取历史地理学家陈桥驿之说。他在《水经注校证》中说:兰亭原是亭堠之亭,县以下的一个行政区划单位。作为名胜古迹的兰亭,东晋一代曾经三变:原在天柱山下的鉴湖(即长湖,宋代起流行鉴湖之名)湖口,后迁亭于湖中兰渚,又从湖中迁到天柱山顶。南朝陈、梁之间,兰亭又迁到湖中。北宋末叶,兰亭移建天章寺,并建鹅池、墨池,引溪流相注。明朝嘉靖年间,绍兴知府沈某在天章寺故址以北重建兰亭,此后亭址再未变迁,清朝又数次修建,形成我们今天所见的兰亭格局。
(三)辞官誓墓
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春,王羲之称病辞官。他身体确实有病,可是辞官后不远千里到处游玩,可见“病”是托词,实际上是他与前任会稽内史王述的矛盾所致。
永和十年(公元354年)王述出任扬州刺史之后,羲之心情不爽,耻为其下。而且王述找茬报复羲之,检察会稽郡的“刑政”,弄得主吏疲于应对,让羲之感到羞辱。羲之把心头的闷气撒向诸子:“我比王述,不差分毫,而今官位悬殊,都是你们不及王述的儿子王坦之造成的。”羲之不能忍受王述的羞辱,于是“骨鲠”起来,撂挑子不干了,主动终结了自己的仕途,表示他的“抗议”。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羲之写了一篇誓文,并到父母墓前郑重宣读,发誓不再做官。
《晋书·王羲之传》录有《告誓文》。唐人笔记说,《告誓文》墨迹在唐朝时还藏在谁谁谁家,现在是见不到了。后来有行书《告誓文》的单刻帖本,是伪作。
(四)赋闲会稽
辞官赋闲之后,羲之最初住在山阴城北蕺山下,后来迁出山阴。传世的王羲之草书《初月帖》,写于山阴,其中有一句“昨至此”,表示到了山阴。如果那时还住在山阴,按他的用语习惯,回到家应该说“昨还”,可见《初月帖》是羲之出游期间路过山阴写的一封信。
王羲之常和友人结伴外出旅游。《晋书·王羲之传》记载:“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
王羲之晚年“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可见他的游山玩水也是为了采集服食所需的药石。羲之写给益州刺史周抚的书信(唐人装成《十七帖》),就有索取药材、收到药材的记录。
魏晋士族阶层有服食之风,即吃一种叫“五石散”的药。吃药后,须喝温酒,于是身体发热,要到外面去散步,叫做“行散”,感觉身体飘飘欲仙。服食是为了养生,能得一时的快感,却大大伤害身体,王羲之晚年身体不好,也是服食的后果。
羲之晚年的生活情形,在他写给谢万的信中还透露了其他一些信息:“比当与安石东游山海,并行田视地利,颐养闲暇。衣食之余,欲与亲知时共欢宴,虽不能兴言高咏,衔杯引满,语田里所行,故以为抚掌之资,其为得意,可胜言邪!”可见,羲之与谢安在会稽郡内置有田产,要巡察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农田的地利条件,这是士族“颐养闲暇”的物质基础。他还时常与朋友宴会,衔杯饮酒,谈论巡察农田的见闻。
在家里享受天伦之乐,又是一番景象:“顷东游还,修植桑果,今盛敷荣,率诸子,抱弱孙,游观其间,有一味之甘,割而分之,以娱目前。虽植德无殊邈,犹欲教养子孙以敦厚退让。”
(五)王羲之晚年的两个心愿
晚年的王羲之有两个心愿:一个是为王献之完婚,一个是到四川登汶岭、游峨眉。这两个心愿,文献里没有记载,是从王羲之尺牍里读到的。
王羲之晚年写给妻弟郗愔的尺牍《中郎女帖》是专门谈献之的婚事:“中郎女颇有所向不?今时婚对,自不可复得。仆往意君颇论不?大都此亦当在君耶!”大意是:郗昙的女儿嫁与谁家的意向定下了吗?现在谈婚论嫁正是时候,过此时机不会复得。我以前与您谈的那些想法,您向郗昙谈过没有?我想,此事成否,大抵要看您的意见。王羲之写给益州刺史周抚的尺牍《儿女帖》说:“吾有七男一女,唯一小者,尚未婚耳。过此一婚,便得至彼。”所谓“小者”就是献之。将这两封信的内容结合起来看,可以知道羲之晚年正在为献之的婚事操心,写信催促郗愔定下这门亲事。
第二个愿望是远游四川汶岭、峨眉山,这在他写给周抚的两件尺牍里多次提到。《蜀都帖》说:“想足下镇彼土未有动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岭、峨眉而旋,实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驰于彼矣。”逝世那年写的《七十帖》还在说:“以尔要欲一游目汶领(岭),非复常言。足下但当保护,以俟此期,勿谓虚言。”
从上述王羲之尺牍文可以知道,这两件事情他是这样安排的:先为献之完婚,尽到父亲的责任,然后去成都“登汶岭、峨眉”。可是天公不作美,献之未成婚,他就去世了,登汶岭、游峨眉的心愿也成了泡影。
晚年的王羲之,病痛缠身,尺牍中屡屡提及。对于疾病,他束手无策:“仆下连连不断,无所一欲,噉则不消化,诸弊甚,不知何以救之”。他说看不到康复的希望:“吾遂沉滞兼下,如近数日,分无复理”。羲之最后病死,得了解脱。
王羲之会稽时期的书法
我对王羲之传世书帖做过一些考察,大多写于会稽时期,最著名的一件作品当然是大名鼎鼎的行书《兰亭序》。南朝书学文献所记王羲之书法轶事,如蕺山题扇、戏书棐几、写经换鹅、掣笔不脱等等,都发生在会稽时期。
南朝人看到的羲之书迹比我们所见多得多,但他们不是一味称赞。南朝宋虞和《论书表》说:“羲之所书紫纸,多是少年临川时迹,既不足观,亦无所取。”虞和否定的“少年临川时迹”,指羲之三十岁左右做临川太守时期的书迹。
虞和還说到“羲之书,在始未有奇殊,不胜庾翼、郗愔”,这是将三人同年龄段的书迹相比,羲之不胜庾翼、郗愔。虞和说羲之“末年”的书法“乃造其极”,末年指王羲之会稽时期的书迹。
梁朝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也说羲之前期书法不怎么样,晚年书法皆是“好迹”。
羲之书法声望的转折点在什么时候?我认为是在四十岁之后。那时,羲之赋闲京师建康,庾翼则出镇荆州,领兵在外。南齐书家王僧虔《论书》记载,庾翼在荆州得知庾氏子弟学王羲之书之后,很是生气,修家书与都下:“小儿辈乃贱家鸡,皆学逸少书。须吾还,当比之。”这件事,唐朝许嵩《建康实录》(卷八)也有记载:庾翼“善草书,子弟皆效之。后王羲之书盛,内外官重,翼甚不平,在荆州,寄书于家,曰:‘儿子辈贱家鸡,好野鹜。’”庾翼书法位望原在羲之之上,现在庾家子弟皆学王羲之,透露出王羲之四十以后书名始盛的消息。
到了穆帝永和年间,特别是永和七年(351年)羲之来到会稽之后,他的书法进入高峰期,故而陶弘景说,羲之“好迹,皆是向在会稽时永和十许年中者。”
依据古人的记载,我对王羲之的书法人生作了一个大致的分期。
(一)习字的青少年阶段:二十岁(322年)之前,师法两位老师,先是卫夫人,后是叔父王廙。
(二)书法不足观阶段:三十岁(332年)以前,羲之书“未有奇殊”,“不胜庾翼、郗愔”。
(三)初露头角阶段:三十岁到四十岁之间(333—342年)。王羲之学古有成,章草达到还张芝草书旧观的程度,庾翼赞叹“焕若神明”。王羲之章草《豹奴帖》、行书《姨母帖》恐是这一时期的书迹。
(四)名声大振阶段:四十岁到四十八岁(342—350年)。此一时期,羲之的三体书法“俱变古形”,自成一家之法,声望鹊起,朝野仿效。虞龢《论书表》记载:羲之尝自书表与穆帝,帝使张翼写效,一毫不异,题后答之。羲之初不觉,更详看,乃叹曰:“小人几欲乱真。”张翼因善于模仿王羲之书法而成名。
(五)遒美之极阶段:四十九岁至五十九岁的会稽时期(351—361年)。王羲之遒美之作大多写于这一时期,如著名的《兰亭序》(353年),以及《初月帖》《寒切帖》《蜀都帖》《儿女帖》《中郎女帖》《七十帖》等等。
(本文节选自刘涛《会稽:王羲之最后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