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月芝
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推进,数学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更多地去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学习数学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可见,学生学习的参与程度决定着学习效果,而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是学生学习参与程度的关键。
一、 “激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其进行学习活动的重要心理因素。只有产生兴趣,才能激发学生探索欲望,进行深入的思维活动,进而主动地参与学习。由于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等特点,往往动机兴趣会直接影响学习活动。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借助创设的情境、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内容更充实、更生动形象,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认知情感,促进他们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从而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在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故事:孙悟空有一个神奇的宝贝——金箍棒,它能降妖除魔,而且变化多端,想多大就多大,想多小就多小。看,要消灭这个妖怪(课件出示降妖图片),金箍棒应该怎么变?(生:变大)变大?9毫米行吗?90毫米呢?900毫米?9000毫米?(边说边让学生比划金箍棒的大小)。紧接着提出问题:你能用“米”作单位表示金箍棒的大小吗?请你把数据写在数位顺序表中,观察这些数据,它们有什么关系?从哪里看出数的大小变了?通过创设情境,把枯燥而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有趣且学生熟知的故事情节,让学生完全进入了情境,思维上产生剧烈的反应,从而进入了数学思考。
二、 “优化”——调整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由少到多,最终形成较强自学能力的过程。教师的教学活动应围绕学生的需求展开,只有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才能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一般来说,小学生注意力的黄金时间是20分钟左右。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年龄特点,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时间,做到动静结合,让学生在弛张有度的氛围中学习;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把新旧知识有机结合,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优化、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结构,关注学生的学习。
例如,在教学“统筹与优化——烙饼问题”时,可以设计学生上台“烙饼”的活动。
信息:每次只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2张饼需要多少分钟?
活动要求:①用手当作“饼”,一只手一张“饼”;②老师的手当作“锅”;③声音:嗞啦~3分钟。
通过设计新颖有趣、富有内涵的数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在活动中总结规律,学习效果就会大大提升。
三、 “激励”——强化学生的注意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表扬和同学的肯定,我们教师可以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从而使学生认识自我、挖掘潜力、增强信心,及时地引导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乐于求知,积极向上。
总之,學生学习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效率。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注意力的方法有很多,其具体实施方法不尽相同,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