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理论对于我国居民日常消费行为的启示

2019-09-10 07:22孔繁宇吕玉梅
锦绣·上旬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异化劳动

孔繁宇 吕玉梅

摘 要:马克思本人以及生态马克思主义学者所论述的消费行为异化的现象并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有产物,在社会主义国家也有所体现。改革开放加快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极大丰富了人民的物质生活。但是我们在享受物质资料极大丰富的过程中,却难以摆脱过度开发资源、破坏生态平衡、污染环境的困境。并且,伴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消费主义等西方资产阶级道德开始向我国渗透,不断影响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近些年来,在我国居民的日常消费行为中,奢侈、攀比、享乐之风渐盛,而且愈发忽视精神生活对于人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借鉴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潮对于资本主义社会消费异化现象的批判,研究当前我国存在的种种不和谐的消费现象,消解居民在日常消费中异化的观念和行为,推进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对于我们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异化消费;异化劳动;绿色观念

生态马克思主义作为西方新社会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相结合的产物,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当代生态危机,揭示了解决当代生态危机问题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联系,提出了以建立维护生态平衡为基础、以满足新型需要为目标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未来社会理论。生态马克思主义从消费异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生态殖民扩张等角度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揭示了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源以及社会主义与生态问题的关系。③其中,消费异化是生态马克思主义者从消费角度对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分析总结得出的一个重要概念。生态马克思主义者围绕人们消费行为产生异化的原因、危害以及如何消解消费异化展开研究,形成了生态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理论。

一、生态马克思主义消费异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异化消费的概念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的存在与发展使人们通过劳动而生产出来的产品由生产对象转变为奴役人们的异己力量,即劳动发生异化。劳动出现异化,人们的消费行为随之发生异化,即作为消费对象的商品、作为消费目的的需求的满足都发生了异化。物的关系取代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们生产的产品成为异己的、与人相对立的存在,商品控制了人,并掩盖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们对商品的崇拜达到这样一种痴迷、疯狂的程度,以至于不顾一切地去消费,通过消费来获得满足感和獲得感。

生态马克思主义者在马克思的消费理论的基础上对消费异化这个概念进行了进一步拓展。在生态马克思主义者看来,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将因为经济危机而必然崩溃的预言没有立即应验,但是全球范围内的生态危机却日益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①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方式是一种异化的消费方式,在自然性上体现为对自然资源的浪费和掠夺消费,在社会性上体现为消费至上的思想观念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都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因此,生态马克思主义者主张从现实的角度思考,从资本主义的无政府状态给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带来的严重后果出发,重新对资本主义加以批判。生态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最显著特征是人们依据消费的多少来确定自己价值和幸福程度。一个人可能不喜欢自己当前从事的工作或者扮演的社会角色,但为了赚取更多的金钱来购买自己想要的名牌商品,这个人会继续坚持工作。商品生产者抓住人们的这种心理,设计开发出越来越多的名牌商品并且定价越来越高,人们就需要通过不断工作赚取足够的金钱支撑自己的消费行为。由此,消费失去了满足人类生存需要的作用,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被统治阶级赋予了与其本来作用不相符的符号作用和政治作用,从而达到操纵和控制人的目的。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的代表人物阿格尔的话来说,异化消费就是“人们为补偿自己那种单调乏味的、非创造性的且常常是报酬不足的劳动而致力于获得商品的一种现象”。②

(二)异化消费产生的原因

1.异化劳动是异化消费产生的前提

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下,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机械地劳动,工作单调枯燥,毫无自主性和创造性可言,生产者既感受不到自由,也体会不到自身价值所在。由于在劳动的过程中缺少自我表达、自主行动的自由,使得人们越来越依赖于表象上看起来能够自由选择的消费行为,试图在消费过程中寻求满足感和幸福感。在人们看来,在消费的过程中,只要有钱便可以买到任何他们想要的商品,劳动过程中的束缚感和枯燥感都可以通过“自由”的消费行为得到弥补。并且,消费金额越多,越体现着“自由”。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消费的真实作用已经扭曲,它成为了体现财富、地位、身份优越感的手段,人们的消费超出了自我享受的范围,而是为了取得人们的吹捧与羡慕。劳动异化导致人们心理层面的变化,改变了人们的消费目的,最终异化了人们的消费行为。

2.虚假需求是异化消费发展的温床

异化的消费行为并不能真正补偿人们在异化劳动过程中无法满足的需求,只是通过制造出虚假需求从而使人们通过消费行为获得一时的“解脱”。人们为了补偿自己在生产过程中单调乏味、缺失自由的劳动,便通过痛快的消费行为麻痹自己,使自己从高价的商品中获得满足。这种消费行为虽然使人能够得到一时的发泄,但是并不能让人们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感,反而会越发刺激人们不断通过高消费行为发泄自己的不满和压抑。

受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人们把消费看作是满足需求和获取幸福的唯一途径。衡量商品价值的标准由满足人们使用的需求转变为满足人们交换的需求,这种转变使得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断从属于其交换价值。③商品不仅要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最重要的是还需要具备身份、地位等符号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各类商品的各种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眼球,浮现在人们的大脑中。在资本家们营造的“虚假需求”的氛围之下,人们把无止境的消费当作满足心理需要的主要途径。琳琅满目的商品在满足人们的同时,新的商品又被生产出来,在广告等媒体的包装下新商品又具有新的功能与价值,使人们对之前的商品的满足感降低,于是又开始购买新的商品。新的产品持续不断地被生产出来,人们也在寻找满足感的道路上无限制地消费。在这些“虚假需求”的支配下,人们把自己的活动引向消费领域,并且形成了“越多越好”的消费观和幸福观。这种氛围下,人文历史、科学文化在人们大脑里逐渐消失殆尽,精神被物质所取代。

3.消费主义是异化消费膨胀的动力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为了延缓经济危机的循环速度,扩大生产导致生产相对过剩,在这种条件下消费对于整个市场的作用就越来越重要。勤俭朴素的伦理道德由于无法起到刺激消费、拉动经济的作用,进而无法成为推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快速发展的价值观,而鼓励消费、标榜“消费之上”的消费主义价值观成为了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流思潮。在消费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人们的消费欲望越来越强,消费愈发无度,深陷异化消费的泥潭中无法自拔。

在消费主义的渲染下,人们普遍认为获得比别人更好的东西就会赢得尊重。商品的价值更多地取决于其承载的特殊含义,消费者的财富和地位通过购买某种特定的、昂贵的商品得以体现。因此,资本家和生产商不断通过广告等传媒手段炒作出“新的需求”,昂贵的奢侈品被不断地开发、生产出来并被赋予一定的符号性意义。人们沉湎于购买各种高价产品带来的“社会认同感”和自我满足感,只注重由物质带来的享受而忽略了自己精神世界的需求,逐渐在商品和金钱的洪流中迷失了自我。

(三)异化消费的危害

1.异化消费使人们对物质极端地崇拜

在消费主义价值观念的指引下,人们把物质生活的丰富当作人生发展的一切内容,把对高品质物质生活的追求当作人生目标,人们对于物质的极端崇拜代替了对于精神层面的提升,人们被生活中的物质所奴役。但是“人的无穷无尽的需求,只可能在人的精神世界里实现,而不可能在物质生活中实现。”①消费行为只能短暂地满足精神上的空虚,异化消费则会使人重复地陷入空虚的状态中,长此以往造成人的精神痛苦。另外,人们为了满足无止境增长的购买欲望就需要赚取足够的金钱,这就需要人们长时间坚守在机械化的生产流水线作业中,单调乏味、枯燥压抑等负面情绪不断折磨着人们,促使心灵的痛苦与精神的崩溃,这就需要更频繁的、更高额的消费来慰藉自己,就此走入恶性循环无法自拔。因此,执着于对物质的无度追求,不仅不会给人带来自由和幸福,反而使人变得更加焦躁、空虚。

2.异化消费催生奢靡浪费的社会风气

异化的消费行为具体体现在标榜获得物质满足与享受、追求个性体面,消费主义的价值挂念在人的内心深处构筑起虚假的需求,以消费数量来确定人的价值,把消费当作生活的目标和人生的终极价值。在消费主义的刺激下,人们丧失理性,把消费行为变成一种非理性的盲目行为,追求奢侈,挥霍浪费。人们为了消费而消费,为了炫耀、攀比、享乐不停地追逐时尚、个性、奢侈的商品。而人们的购买能力是有区别的,当人的财力无法支撑其追求物质的心理时,人生观扭曲、道德败坏、违法犯罪等现象就会不断发生。人们在消费洪流之中丧失理智,有钱人挥霍浪费、普通人自私自利,更有甚者偷杀抢夺。

3.异化消费导致资源浪费和生态危机

生态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当代资本主义与早期资本主义相比有两个显著区别:一是资本家操纵了消费,使人们产生一种“虚假的需求”,从而推动“过度生产”;二是为了延缓经济危机而歪曲满足需要的本质,诱使人们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把追求消费当作真正的满足,从而导致“过度消费”。①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永无止境,生产者们就需要不断开发、生产新的商品以满足迅速更新的市场需求,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消费行为重复上演,很多商品刚一上市就面临更新换代,许多仍未使用的商品被当作垃圾处理,大量的自然资源、能源和物质财富被消耗和浪费。“过度生产是由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造成的,过度消费则是资本主义使人异化的结果。两者相互促进,不仅使人发生异化,也使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②由此造成当代资本主义主要的社会矛盾。当代资本主义用高生产、高消费延缓了经济危机的循环速度,但是危机并没有消失,而是转变为由高生产所引发的生态危机继续威胁人类。

(四)消解异化消费的路径

1.改变劳动方式

莱易斯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人们通过自身劳动获得满足的途径受阻,人的本质和才能无法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因而才将目光转向了消费领域。③因此应当创造各种条件,使人们的才能在劳动过程中真正得以施展,“人的最终满足在于生产活动而不在于消费活动。”④一方面,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创造性和直接性的生产活动,使自己的能力得以充分展现,进而享受整个劳动的过程,在劳动中体验自我价值;另一方面,人天生就具备学习能力,学习生产不同产品的技能既可以使人减少对某些商品和市场的依赖,使人的一些需求得到满足,同时又促進了人们才能和创造力的全面的发展。通过对劳动方式的重新塑造,使人们在日常工作中具有“生产性闲暇”、从事“创造性劳动”⑤,劳动不再被看作是为了达到消费的目的而从事单纯获得金钱的活动,而是为了实现人生的基本目标和本质力量进行的有积极意义的活动。

2.明晰真实需求

阿格尔认为,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长时间的大规模生产和无节制消费必然会导致因资源匮乏而引发的商品供应不足。由于资产阶级无法持续提供各种各样的商品来满足人们期望通过消费行为缓解压力的心理需求,因此新的矛盾和危机会产生在消费领域。想要克服新的危机再度产生,则要消解人们异化的消费行为,这就需要改变人们的需求观念和消费心理,让人们克服虚假需求,重新定位和思考自身的真实需求,彻底改变之前用消费的多少来衡量生活幸福美满程度的错误思想。

3.建立稳态经济

阿格尔认为“业已集中的全球经济制度再进一步集中只能使人们更加依赖于旨在补偿人们并非参与的异化劳动生活的异化消费。”⑥他指出,消除异化消费一方面需要通过分散化、“非官僚化”和小规模的工业生产方式来克服过度生产,另一反面需要通过向人们供给更多“有创造性的、民主的、非异化的小规模生产活动”来消除异化劳动。①阿格尔还指出,资本主义国家一触即发的生态危机必将逼迫资产阶级缩小生产规模,缩减生产数量,迫使人们通过“期望破灭的辩证法”来重新定位自己的需求,形成新的消费价值观,从而从无度的、异化的市场购买中解脱出来,彻底摆脱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具有破坏性、损耗性、污染性的异化消费和过度生产。②

二、我国现存的异化消费现象

(一)盲从跟风的消费

盲目跟风消费的最大特征就是不考虑自身需求、不对商品加以鉴别就做出消费选择,这是一种典型的消费异化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我国几乎每天都在上演:在商场、超市有打折促销的活动时,男女老少蜂拥而上,不考虑商品的实用价值和使用价值,认为能够占到便宜就是最好的;“双十一”、“双十二”电商平台做活动促销时,全国人民都在疯狂购物,无论商品有用与否都想买回家,而在冲动过后就纷纷选择退货,或者闲置在家很少使用。这些现象都说明,当前我国人民的消费行为存在着非理性的异化趋势,亟需正确的消费观念引领和完善。

(二)奢侈攀比的消费

根据统计,2018年我国个人奢侈品市场规模突破1400亿元人民币,中国的消费者贡献了全球奢侈品消费32%的市場份额,占比为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中最高。③消费是为了满足人们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的行为,而过于奢侈的消费则背离了消费的本质和初衷,带有了更多符号性的意义。当前我国有很多人认为,奢侈品是财富的象征,穿戴或者拥有足够多的奢侈品会在无形中给自己带来“荣誉”和“优越感”,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愉悦和满足。人们期望通过消费行为来展示自己与他人在身份和地位上的差距,这样的消费不是为了满足生存发展的需要,而是为了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奢侈攀比的消费行为不仅背离了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实际上也超出了大多数人的消费能力,很多人为了“面子”不惜举债贷款购买奢侈品。长此以往,不仅会营造出攀比享乐的不良社会风气,也会滋生偷抢掠夺等违法犯罪行为。

(三)牺牲自然的消费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将经济建设放在首位,在全国人民齐心协力的奋斗下,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然而经济腾飞背后是对环境的巨大破坏。举例而言,近些年来,我国北方地区频繁出现持续性、大面积的雾霾,受影响的人口数量多达我国总人口数一半,雾霾中的有害颗粒和尘埃严重威胁到居民的身体健康。追根溯源,雾霾是由于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造成;另外,人们将消费所产生的废弃物、有害物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和丢弃,导致环境污染,威胁其他生物生存,类似海洋生物因为吞入塑料袋窒息死亡的新闻屡见不鲜;并且,人们大量使用高污染消费品,比如一次性筷子、塑料袋等,一方面生产这些产品就需要耗费大量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另一方面使用过后人们往往不经分类就把这些废弃物同其他垃圾一起焚烧,把对人体有害的气体排放到空气中,导致大气污染、全球气候变暖。人类牺牲自然环境和破坏生态平衡的恶果已经逐渐影响到人类自身。

三、生态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理论的启示

(一)理论层面的启示

1.促使人们对于异化的消费行为进行反思

根据生态马克思主义学者们所论述的观点可以看出,人们对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追求应当齐头并进。然而,现今我国人民在物质和精神上的消费并不协调,物质上奢侈,精神上却颓靡。人们深陷物质泥淖不能自拔,难以顾及精神世界的充实。感情冷漠空虚、社会公信丧失、精神消极颓废、拜金主义横行等负面现象,无不是西方的消费主义思潮对我国的消费结构的渗透和冲击造成的。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潮将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消费领域,提倡人们变革不理性的消费方式。有关“异化消费”的理论观点,有助于促使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消费行为,明析自己的真实需求和切实需要,寻找真正意义的自由和幸福,从思想观念层面开始克服异化消费行为,净化消费环境。

2.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消费观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经济迅速得以迅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但是人们在享受物质极大丰富的过程中也逐渐被物质消费迷住了眼睛,经济结构不合理、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和价值观扭曲等现象层出不穷。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消费在国家经济活动和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西方社会的消费主义思潮对于我国人民的影响也有所扩大。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如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我们应当立足于现阶段依旧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顺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针对异化消费现象带来的生态危机、价值观扭曲等负面影响,构建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消费观念。①

(二)实践层面的启示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应当立足当前基本国情,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实行政府、企业、公民个体三方面的联动机制,通过政府层面的指导、企业层面的配合、公民个体的自觉,形成推动科学理性消费的合力,消除当今社会中出现的不合理消费问题。

1.倡导绿色发展

生态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异化的生产环节和消费行为无节制地消耗着有限的自然资源,周而复始的经济危机已经转变为严重的生态危机。西方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为此付出沉重代价,我国要建设美丽中国,就不能重蹈覆辙,这就需要我们准确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前提。因此,党和国家要重视生态环境的生产力作用,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完善监督机制以规范企业生产方式,引导人民群众树立绿色观念,处理好物质追求与生态需求的关系。①

2.转变生产方式

生态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克服过度生产、建立稳态经济模式是消解异化消费现象的切实途径。并且,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也指出:“生产直接也是消费,消费直接也是生产”,可以见得,生产对于消费有着引导作用。在当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下,部分企业出于抢占市场份额的目的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并将越来越多的商品赋予奢华、时尚、个性等符号化的特征,通过精美包装和炒作宣传提升产品的吸引力。这使得很多消费者对市场中的商品丧失了自主选择和理性思考的能力,盲目的、冲动的消费行为也就随之而来。并且,出于持续发展的目的,很多企业并不会设计出“一劳永逸”的产品,而总是保留一部分重要的功能应用到下一代的产品上,促使消费者不断地对产品进行更新换代。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这样的做法无可厚非。但是企业的大规模生产、过度化包装、消费者的无限制购买,对于有限的自然资源而言无疑是一种竭泽而渔式的开发利用。这尤其体现在电子科技产品领域,手机、电脑等高科技产品的生产环节使用了大量稀土资源和贵重金属,但是这些产品的使用寿命往往不会超过三年,在宣传炒作之下,消费者很难抵挡新产品、新功能的诱惑。并且,当前我国企业对于淘汰产品的回收利用并不完善,这些淘汰下来的产品不仅造成了资源上的闲置,而且也极易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破坏。

企业一方面应当积极转变生产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保护,积极利用高新技术、采用环保材料,促进“适度开采—高效利用—降低排放”的健康绿色生产模式的实现,从而减轻生产活动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应当适度理性地进行生产、以人为本地进行生产,从扩大规模向追求质量转变,使商品能够更全面地、更持久地服务于人们的实际需求,充分发挥一件商品的使用价值。

3.杜绝攀比浪费

生态马克思主义者针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无节制消费、在商品世界中寻找精神慰藉的异化行为进行了深刻批判,指出人们对于生活的幸福感以及对于人生的满足感不应建立在物质至上。人们的消费行为不仅要体现在物质生活领域,更要侧重于精神文化领域,达到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均衡互补。当前,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消费在总体消费结构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并且奢侈品消费的比例愈发增高。可以看出,我们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是享乐攀比的社会风气也开始流行。享乐攀比之风不仅给国家形象、民族精神带来恶劣的影响,也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因此,从个人层面来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当主动转变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充分发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积极培育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提升物质消费水平的过程中也注重提升精神消费水平,将绿色消费理念和生态文明观念贯彻于日常行为规范中,通过低碳出行、选择绿色环保产品等途径推动我们的消费行为回归到满足生存发展的本质需求,以减少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

参考文献

[1]王海滨:“本·阿格尔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及当代价值探析”,北京邮电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3月。

[2]王慧娜:“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消费观与中国传统消费观比较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6月。

[3]张美琳:“本·阿格尔异化消费理论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年6月。

[4]成文杰:“异化消费的哲学思考”,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6月。

[5][美]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毕聿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6]舒玲:“生态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论探要”,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7]蒋旭东:“当代西方生态社会主义思潮浅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年第1期。

[8]鞏娟娟:“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理论研究”,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5月。

注释:

[1]段忠桥主编:《当代国外社会思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78页。

[2]段忠桥主编:《当代国外社会思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96页。

[3][加]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慎之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76页。

[4]巩娟娟:《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理论研究》,兰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16年5月,第13页。

[5][加]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慎之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20页。

[6]段忠桥主编:《当代国外社会思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96页。

[7]段忠桥主编:《当代国外社会思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97页。

[8]舒心心,张景玲:《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理论研究》,《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四期,第78页。

[9][加]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慎之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75页。

[10][加]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慎之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76页。

[11][加]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慎之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92页。

[12]巩娟娟:《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理论研究》,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5月,第31页。

[13][加]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慎之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21页。

[14]《2018年我国奢侈品行业市场容量与形成消费因素分析》,中国报告网,2018年11月12日,  http://free.chinabaogao.com/lingshou/201811/11123O5M2018.html

[15]雷伟、李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消费观浅论》,《知识经济》,2014年第12期,第89页。

[16]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67页。

猜你喜欢
异化劳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生态思想阐释的两种路径
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思想的理论延伸
浅析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与人的异化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现实思考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幸福异化:一种研究幸福问题的新视角
浅谈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关系
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的浅悟
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共产主义思想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