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红梅 赵智慧
我国素有立德树人之传统。《礼记·大学》整篇都是讲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孔子曰:“少成若性,习贯之为常。”3—6岁的幼儿期,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形成良好道德素养的重要时期。立德树人从养成教育抓起,养成教育则从娃娃抓起。
七都镇地处太湖之滨,位于江浙沪交汇的金三角地带,自古就有“鱼米之乡”“蚕桑之地”的美誉。2000年,一代大儒南怀瑾先生来到七都兴教办学,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使得七都变身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基地。我园从传统美德入手,以德育人,结合我园“十三五”课题“叶圣陶‘养成良好习惯’教育思想的园本实践研究”,深入实践,认真研讨,在多样化的具有本园特色的研究过程中不断反思与总结,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体会。
孔子说:“孝悌者,为人之本也。”拥有孝心是仁的根本,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代诗人孟郊的这首《游子吟》,生动表达了我们中国人深厚的家庭情结。孝顺是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传统美德,对于我们的幼儿来说,或许没有什么大孝之事,却渗透于生活的细微之处。
1.从身边的小事入手
感恩,可以是一句谢谢,一个拥抱,也可以是一幅涂鸦,一个眼神,又或者是一次拉住妈妈手的感觉……父母也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从自身小事做起,做好示范,比如父母自己能做到尊重老人,幼儿也会耳濡目染,渐渐接受这种礼仪,将感恩内化于人格之中。
2.与课程相渗透
在一些课程内容中,我们也恰到好处地挖掘蕴含在其中的孝道,比如《我爱我家》《袋鼠妈妈》《爸爸的领带》……我们还开展了一个很特别的活动“护蛋行动”,让幼儿在一整天的“护蛋”过程中体验成功与失败,进而感悟爸爸妈妈养育自己的辛苦,并在以后的行动中都能心怀感恩,及时行孝。
3.与节日相结合
平日里,我们结合各种节日,如三八妇女节、劳动节、重阳节等举行有意义的特色感恩活动,为长辈、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给爷爷奶奶敲敲背、端杯水,为爸爸洗袜子,帮妈妈拖地等,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着爱、学着孝。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古代小孔融,四岁能让梨”,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直都在传颂着礼仪之德。对于3—6岁的幼儿来说,文明礼仪习惯的培养要从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或每一个细节入手,从最基本的礼貌用语开始。比如早上来园、放学离园能主动与老师和同伴打招呼;有困难要别人帮忙时会说“请”“谢谢”,打扰别人时会说“对不起”等。
我们还注重积累幼儿的感性经验,如文明专题墙的设置。教师要善于捕捉日常文明礼貌行为的瞬间或片段,用照片的形式展现在墙面上,幼儿会自由欣赏和评论,还会主动模仿和学习,文明礼仪这个优良的传统美德成为班级中每天的話题,大家在叙述和倾听中都得到了正能量的熏陶。这些照片还会定期更换,推陈出新,对幼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
又如园外实践活动“参观七都太湖螃蟹市场”。出发前教师引导幼儿相互交流:如何跟着队伍有序进入市场?如何文明参观?如何有礼貌地与别人交流?到了市场,幼儿看见一个劲儿吹泡泡的螃蟹,看到忙着捆绑打包的身影,看到满盆满缸的各种水产,都非常兴奋,有的发出夸张的惊叹:“哇塞!阿姨,你家的螃蟹好大呀!”有的看得入了神:“婆婆,你轻一点,螃蟹会疼的。”有的忍不住想伸手试探一下:“叔叔,螃蟹要爬出来了,我帮你抓进去吧!”好奇的幼儿表达着自己的想法,他们懂礼貌、讲文明的举止赢得了市场里摊主的一致好评。在这种真实的场景中,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了最好的展现。
诸葛亮的《诫子书》中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勤俭节约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教师,要从幼儿生活、学习的点点滴滴做起,以劳动为切入口,让幼儿懂得爱惜劳动成果,逐步培养幼儿勤劳俭朴的好品质。
为了带领幼儿走进农田,我们与田农协商,获得了一次全程跟踪观察水稻成长过程的机会。这是一个为时几个月的跨季节跟踪观察,从春天到秋天,耕田、播种、插秧、慢慢长高、成熟、收割、晒谷、给稻谷去壳,最后烧成幼儿每天吃的香喷喷的大米饭。这么漫长、奇妙的过程,对幼儿来说确实不易理解,于是我们把幼儿带到了田边。
1.边观察边记录
幼儿用绘画或者符号的形式进行记录,把观察到的内容一步一步用箭头连接,最后形成一个巨大的网络图,水稻成长的全过程便形象清晰地呈现在眼前,让人一目了然。
2.边观察边询问
为什么先要耕田?喷的农药为什么只除掉了杂草?为什么从绿色变成了黄色?怎样就知道稻谷成熟了?一颗水稻上有几颗稻谷?……与农民伯伯的对话加深了幼儿对水稻成长的了解,探知了更多的奥秘。
3.边观察边参与
这份参与是自愿的、主动的,也是适当的,看到农民伯伯在稻田中幸福地忙碌着,幼儿也都跃跃欲试,帮着捡稻穗、给稻谷翻身、装稻谷、运稻谷。虽然汗流浃背,但却非常快乐,田野中到处回荡着幼儿欢快的笑声。幼儿通过亲身参与,体会到了农民伯伯的辛勤劳作,大米饭的来之不易,感受到“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进而也培养了幼儿勤劳节俭、爱惜粮食的美好品德。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故事《将相和》,宣扬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因此,合作能力也是一种品德培养,对幼儿一生的发展都至关重要。如何抓住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来引导他们与同伴友好的交流往来?在我园本土化的活动中,我们尝试着组织不同形式的合作,拓展幼儿的交往圈。
1.跨班合作
在“三月三,野火饭”亲子活动中,我们七个中班融为一体,不分班级,按照活动项目来分工,幼儿自由选择。捡柴火、搭灶头、洗锅淘米、洗咸肉咸鸭蛋、生火、下锅、拼餐桌、铺桌布、备水果……幼儿带着各自的任务,与隔壁班不认识的同龄人交流聊天、分工合作。“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团结互助的情景比比皆是,传统美德在生动活泼的幼儿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2.师幼合作
在我们的特色专用室“鱼米之乡”里,有很多七都特色的生活实践项目,如制作熏豆茶、黑芝麻糕饼、编制渔网、摇柴龙、包粽子等,这些民间手工制作对幼儿来说是有些难度的,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针对不同能力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教师给予适宜的支持和帮助,满足幼儿的不同需求,使每位幼儿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3.跨年龄段合作
养蚕室里,大班幼儿经过两年的接触实践,已经了解了很多蚕宝宝的特点和习性,不管是对桑叶的认识、喂食的要求、清理工作,还是室温、气味、生活习性等注意事项,他们绝对有能力带领小班幼儿参观并讲解,而小班的弟弟妹妹也很喜欢跟着自己崇拜的哥哥姐姐们参加活动。就这样,以大带小,和谐交往,共生共长。
叶圣陶先生说:“人要是各种习惯都养成了,我们的教育目的就达到了。”在这片传统文化浓郁的乡土上,我们希望把幼儿培养成优秀的人,使幼儿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拥有健康的人格。俗话说“积千累万,不如养成好习惯”,所以我们应该从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开始,让传统美德深入幼儿的思想,内化为幼儿的道德行为,这是留给幼儿最可贵的、能够受用终生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