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续农业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2019-09-10 07:22杨尚钊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19年12期
关键词:农业发展启示

[摘要]现代农业的弊端已严重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已到不得不进行改革、创新的地步。永续农业作为国外农业发展的新思潮,其理念和实践与我国推行的农业绿色发展存有共同之处。本文拟从梳清我国农情,理解永续农业概念与设计原理着手,探讨永续农业对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永续农业;农业发展;启示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65/j.gste.cn431252ts.201912

永续农业是对现代农业进行的一场革命。运用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人类进行大规模单一种植、无节制地使用无机化学农业制品,长期透支与过度开发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系统严重退化,造成地力疲乏、水源枯竭,引发生态、能源、食品安全等一系列的危机[1]。现代农业发展方式愈来愈受到社会的质疑和批判,农业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人类生产生活被严重影响。

1 我国农业发展现状

70年来我国用世界10%的耕地养活全球20%的人口,农业生产条件大幅改观、农民增收、农村人居环境大有改善,农业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从供给维度来看,1949年我国粮食产量是1132亿kg,2018年粮食产量增长到6 579亿kg,比1949年增长4.8倍,年均增长2.6%,农业已完成人民吃得饱的问题。2018年全国建成高标准农田约0.43亿hm2,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7%,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49年的44元增长到2018年的14 617元,扣除物价因素,年实际增长5.5%。我国农业取得良好进展,但也要清晰地认识到我国农业在环境可持续方面的问题,其简述如下。

1.1 能源消耗大,污染严重

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愈加离不开化石能源,以2015年为例,全国化肥使用量6 022.60万t,单位耕地使用量为446kg/hm2,严重超过国际化肥安全施用上限(国际上限是225kg/hm2),生产与使用化肥数量居全世界首位。另外,2010—2015年我国农药使用量基本保持在180万t左右,是全球的农药使用大国。但我国对化肥与农药的利用率都不高,大量消耗了煤、石油以及电力等能源,同时未被吸收的农药与化肥滞留在土壤与空气中,直接污染土壤,受污染的空气与雨水反应,间接污染水资源,致使土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耕地状况越发糟糕,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板结酸化严重。由此可见,以化石能源为驱动力的现代农业已开始威胁人类的生产生活空间,必须寻找一种新的农业经验方式。

1.2 粮食数量阶段性过剩、质量下降

由于大规模投入化肥、农药以及运用现代管理方式与科学技术,我国现代农业迅速发展,粮食生产力显著增强,粮食库存稳定。2013—201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连续6年超过6.3亿t,而我国全社会粮食消费总量约为6.25亿t[2],粮食总产量超出市场需求,部分粮食品种出现阶段性过剩。同时,化肥、农药的滥用,使有害、有毒物质在农业环境和农产品中残留,造成农产品质量严重下降,生态环境严重污染,已影响或危害到人类的健康。为此,我国大力推动质量兴农,农业的任务已从增加产量转变为提高质量。这正是我国农业向有机、绿色、生态、永续农业转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1.3 城镇化进程加剧,耕地资源不断减少

中国经过70年的城镇化建设,城市数量逐渐增多,面积不断扩大。全国城市数量从1949年的132个增加到2018年的672个,建成的城市面积从1981年的7 438km2增长到2017年的56 225km2[3]。在此过程中,一部分耕地资源不可避免地被占用,资源约束、人地矛盾等问题不断凸显,对农业的永续发展造成威胁。

1.4 农业转型困难重重

现代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其所带来的问题同样不可避免,为此寻求耗能低、污染小又能提高农产品质量以及保护资源的农业生产方式,需要全球人类共同探索。全世界先后提出了精致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腐殖质农业、无为农业、永续农业等多种农业模式,其目标都是降低能源消耗、保护环境、稳定农产品数量、提高农产品质量。其中永续农业具有较强的影响力,自20世纪澳大利亚、美国、日本、西欧各国开始研究推行永续农业,永续农业长期处于推而不广、困难重重的状态,主要原因是永续农业实践者推崇依靠自然生态系统完成能量循环,从而实现增产增收,但植物生长需要大量的養分,若不适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生长养分不足,病虫害防治难度增高,作物产量必然会下降,这对于人口基数大的国家是完全不能接受的。而永续农业强调自然系统、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不否认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同时也接受现代的科学技术与管理手段。为此,永续农业对解决我国当前所面临的农业问题具有启示意义。

2 永续农业的概念

永续农业源自澳洲,1978年由Bill Mollison等人发表,倡导以共生的生态原理为基础设计农业生态系统,将动植物、水、能源等各类生活元素以合乎生态学的原理妥善配置,使系统内各元素按照自然规律相互协作、相互促进,以期实现将世界转化为食物森林,环境、社会以及经济效益整体提升的目标。

2.1 三大原则

永续农业作为一种农业生产方式,以“照顾地球”“照顾人类”“公平分享”为三大基本原则。三大原则具体来讲就是因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人类实践过程中要对各种生物、水、土、空气等各种维系生命的资源多加考量,以维护地球的生物多样性。同时要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球存在影响,地球上各种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需求是无限的,确保各种资源以公平的方式被使用,首要的是个人不得独占资源,将多余部分分享给他人,以节约优先、保护优先为资源利用方式。只有人类与地球相互帮助与扶持,才能在满足人类基本需求和保护地球环境之间找到平衡。

2.2 行动方针

观察自然界运作规律、活用自古流传并适合当地的耕种农法、导入有效的科学技术是永续农业的三大行动方针,该方针既强调保护环境资源和遵守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又在传统农法中提炼了永续农业的方法与经验,不偏激看待现代科学技术,允许其合理规范的使用[4]。

2.3 设计原理

永续农业的核心在于设计,设计关键点具体来说包含保持生物多样性、发挥边缘效应、发挥各元素多功能性、储备重要资源、形成小规模集约系统、做有效率的能源规划、活用生物资源等。

2.3.1 保持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的基础,生物种类的减少会导致生态失衡,危及人类。永续农业提倡多种作物栽培,相对于单一种植,多种作物栽培更能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但其首要条件是植物之间不会彼此干扰生长,还应有互惠的效果。比如在一块农地中,可以主要的植物为中心,周围种植其他植物,如种植紫草,它能吸收磷等地下深处的养分、丰富土壤,而种植万寿菊可为蔬菜防治虫害,形成互利的效果。

2.3.2 发挥边缘效应

边缘效应指在不同生态系统交接处,会形成更为丰富的生态系统。边缘效应地带物种活跃,不同物种之间往往从激烈竞争到和谐共生,各生物在竞争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优胜劣汰,形成一个多层次、高效率的物质、能量共生网络,产生极高的生产力。永续农业主张发挥边缘效应,提高生产力,比如规划一块农地时,可以在农地中设置池塘,增加水与土的边界区,其次设置高低错落的假山、作物篱笆隔离树林与农地,增加农地生态交接处,提高产量。

2.3.3 发挥各元素多功能性

永续农业认为大自然中每个元素都表达了很多含义,在设计农业系统时中要尽可能发挥各元素的多功能性。例如一只鸭就有多种功能:鸭蛋与鸭肉可食用,羽毛可制作成衣服,鸭粪可作为肥料,鸭在稻田中觅食可为稻田除草和松土。永续农业就是通过观察自然,不断熟悉、发挥各元素具有的功能,将其有效地应用于永续农业的设计中。

2.3.4 储备重要资源

地球资源是有限的,储备重要资源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资源耗尽、资源利用中断[5]。以种植作物为例,永续农业主张除种植适合当地生长的作物以外,还需种植耐寒、耐旱等品种,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之一。

2.3.5 形成小规模集约系统

通过人工设计模仿生态系统,将水土、动植物等元素纳入系统,形成自主运转的体系,达到时间、空间、资源的有效集约,提升土地整体效益。以设计一个集约式农地为例,主要是利用不同种植物高度、需光量、生育期等特性的差异,对植物高低、需光差异合理配置,将平面农业转换为立体农业,同时利用不同植物生育期差异进行套种,变单一种植为多种作物种植,如此便可增加收获。

2.3.6 制定有效率的能源规划

有效率的能源规划将极大地提高能源效率。永续农业以空间距离作为能源规划依据,安排动植物、建筑等元素位置,以家为起点,设定为0区,将家庭菜园定为第1区,家禽圈舍稍远的区域设为第2区,果林与谷物区设在第3区,可管理的临近山地是第4区,没有人类介入的自然森林为第5区。再考量各区的日照、受风强度、水资源等进行农事活动。

2.3.7 活用生物资源

所谓活用生物资源,就是利用动植物与微生物来完成肥料供给、害虫防治、除草、防止土壤流失等各项工作。比如肥料来源,永续农业根据豆科植物埋在地底根瘤存储氮的特性收集氮源;再如防治害虫,利用葱科或菊科等植物分泌害虫讨厌的物质,达到防治效果。

3 启示

3.1 传承传统文化,重视传统农业技术

20世纪,西方国家兴起的永续农业理念与实践模式影响着世界农业的发展,虽然我国对永续农业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我国古代是典型的农业社会,先民在永续农业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经验。

3.1.1 传统文化中的永续理念

我国传统农业之所以永续发展,是因为先民们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一直秉承着“天人合一”的自然观[6],清楚地明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强调天、地、人“三才”的协调和谐,遵循因时、因地、因物制宜的“三宜”原则,真正做到“顺天时,量地利,用力少而成功多”。

所谓“三才”,天道不以人之意志而转移,比如春、夏、秋、冬四季周而复始。“天道”决定着世界万物的生长规律,古代先民根据其影响农事的规律划分农时。而“地道”是农业的基础,大地孕育万物生长,先民充分发掘土地潜力提高产量。“人道”要求人的行為应遵循“天道、地道”,精耕细作,保持地力。“三才”理论将农业生产中的人与自然看成一个整体,人非自然的主宰,而是自然系统演变的参与者,人与自然是合作协调关系,而非征服与对抗的关系,农事只有遵循“天、地、人”三者的和谐,农业才会五谷丰登,长盛不衰。

3.1.2 传统农业蕴含的永续经验

先民们受“天人合一”思想以及“三才”“三宜”等理论的指导,耕种了几千年的土地不仅没有退化、反而越种越肥沃,其经验有以下几个方面。在种植制度方面:为保证农作物产量和土地的永续利用,全国采用多熟制种植、间套作、轮作、休耕等耕种制度。在物质利用与能量循环方面:先民创造了桑基鱼塘、农牧蚕鱼系统、稻鱼鸭等土地利用形式,据《高明县志》载:“将洼地挖深,泥复四周为基,中凹下为塘,基六塘四,基种桑,塘畜鱼,桑叶饲蚕,蚕屎饲鱼,两利俱全,十倍禾稼”[7]。适当的资源配置,加速自然演变,使物质能量得到充分利用。在肥田措施方面:先民们栽培绿肥改良土壤,据《齐民要术》记载,“凡美田之法,绿豆为上,小豆、胡麻次之,悉皆五六月概种,七八月犁掩杀之,为春谷田,则亩收十石,其美与蚕矢熟粪同”,此法肥效很高。因种植业的飞速发展,肥料需求量逐渐增加,先民不断扩宽肥源,开发应用了粪肥、饼肥、渣肥、骨肥、土肥、灰肥、稿秸肥等肥料种类,这些耕种措施有效地维护了地力与生态的平衡。

永续农业与传统农业在原理和方法上有很多共同之处,如二者都追求人与自然协调共处,在实践中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能源循环,增加物种多样性与边界效应。为此,研究永续农业需将我国传统农业中蕴含的永续智慧发掘出来,这既是对传统农业的传承,又是对永续农业的创新。

3.2 转变农业掠夺式经营,增强现代农业的生态功能

工厂式的现代农业,以资源环境破坏为代价追求农产品数量,掠夺式的开发注定了它生命周期的短暂[8]。种植业过度施用农药化肥、滥牧偷牧,造成土地板结、地力下降,草原超载导致草原退化沙化,严重透支了属于后代的耕地资源。永续农业的理念和实践改变现代农业追加资本投入,追用化肥农药增加农产品数量的做法,致力于改善生物多样性,促进能量循环,追求动植物、土壤以及其他生物和谐发展,既有效缓解了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同时又保证了土地生产力,解决粮食压力,最终实现地球永续发展。

3.3 扩宽农业提质增效路径

20世纪,我国人口压力大,农产品长期短缺,有一段时间我国农业以单纯的提高农产品产量为目标,忽视质量问题,导致我国农产品出现了阶段性过剩。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均可支配收入明显提高,人们解决了农产品数量不足的问题,对农产品口感、营养、安全性品质都有了更高的要求[9],采用现代农业的经营方式难以解决农产品质量问题。而永续农业推崇通过使用有机肥改善地力,运用食物链相生相克的原理防治病虫害,同时在时间和空间上对动植物生长规律合理配置,最大程度地利用时间和空间,有效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

3.4 扩宽休闲农业、体验农业等的设计思路

休闲农业、体验农业等农业开发模式,有效整合一二三产业,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而永续农业在设计时,强调观察和体验自然,让人与自然充分接触,使人们充分了解地形地貌、水文特征、动植物功能等发展条件,遵循相关设计原理,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利用植物的规模、色调、高低、季节变化等设计元素,追求元素的个性特征和美学价值的协调,打造螺旋型、正方型、钥匙孔型、篱笆型、塔型等各式农业景观,其独特的操作方式和田园美景,吸引着更多的公众参与到整个实践过程。为此永续农业有极高的观赏性和参与性。

3.5 不盲目模仿任何思潮,始终如一地走绿色发展道路

我国农业主要以现代农业为主,不断摸索和发展大数据农业、机械化农业、腐殖质农业、生态农业、精致农业、永续农业等农业模式,大数据农业、机械化农业等主要是通过技术革新推动农业的发展,但因成本高、目标大,难以在全国推广,而生态农业、精致农业、腐殖质农业等着眼于现行农业形式存在的某一弊端,不能完全解决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所有问题,而永续农业发展过程时刻要求适量、自然、可接受的实践操作,理论过于理想,实践过于困难。但不管哪一种农业形式,都有其可取之处,也存在一定的糟粕。为此,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厘清农业存在的矛盾,找准影响因素,对症下药,只有这样才会不盲从任何思潮,才能够推进我国农业绿色化稳步向前发展。

4 总 结

农业是国家稳定的基石产业,现代农业因其弊端已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到了不得不改革的地步,而永续农业的理论与实践,对解决当前我国农业存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对推进农业绿色化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总而言之,研究和推行永续农业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 杨尚钊.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绿色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农业工程,2019,9(7):122-125.

[2]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马晓河说:中国粮食结构性供给过剩造成“新”的不安全,我国粮食供求市场存在“三多一低”现象[J].粮食加工,2018,43(1):25.

[3] 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 城市发展阔步前进——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七[EB/OL].[2019-08-15].http://www.gov.cn/shuju/2019-08/15/content_5421382.htm.

[4] 王宏广.国外持续农业思潮及其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J].农业技术经济,1992(2):9-12.

[5] 刘婧,秦华.基于朴门永续理念下社区农园的生态设计解析 ——以阳曲农场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9 (9):167-172.

[6] 熊月,刘自强,赵飞,等.朴门永续设计对中国城市生态农业的启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4 (7):37-45.

[7] 张家盛,王東亚.农业外部性问题及对策分析——以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生产方式为例[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 (2):35-36.

[8] 余永跃.永续农业发展模式述评[J].经济问题,2008(12):82-84.

[9] 王小虎,程广燕,周琳,等.未来农产品供求调控重点与思路途径[J].农业经济问题,2018(8):107-115.

收稿日期:2019-10-29

作者简介:杨尚钊,男,硕士,研究方向为农村发展,农业经济。

猜你喜欢
农业发展启示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
汝南县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浅议水利现代化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