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蕾
摘要:现场报道是广播新闻中最有现场感和感染力的新闻报道形式。它凭借自身独特优势,被各级广播电台广泛应用。笔者结合自己的连线报道经验进行分析,探索广播新闻现场连线报道的有效传播方式。
关键词:广播新闻;连线报道;现场感
(一)传播速度快
制作新闻是一个系统贯穿的过程,采、编、播这些环节,大概要两三个小时,很多时候不能保证新闻的时效性。而通过移动通讯去参与现场连线直播,随时随地都可以操作进行。现场连线报道,极大地缩短了新闻事件发生与新闻播出的时差,充分体现了广播新闻快的特点,让听众更直接地感知新闻事件发生的真实情况,满足听众求新、求快的信息需求。通过现场连线报道方式,记者在现场以第一人称,用声音展现新闻第一现场,大大缩短了与听众的距离,使广播新闻的传播效果不打折扣,快速、准确。
(二)现场感更强
通过现场连线报道方式,记者全方位地把各方不同的声音在同一时空丰富地展现出来,增强报道的可听性和可信度。美国记者爱德华·默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开创的广播现场报道《这里是伦敦》至今仍然值得广播记者学习和借鉴:
“我站在屋顶上,俯瞰着伦敦全城。
此刻万籁俱寂。
为了国家和个人的安全起见, 我不能告诉你们我现在说话的确切位置……我想大概不出一分钟, 在我们周围附近就会听到炮声了。
探照灯此刻正向着这一边移动。你们就会听到两颗炮弹的爆炸声。
听,炸弹响了……”
这篇报道把现场场景与记者感受相結合,让听众如临其境,感同身受。
那些现场发生的具有典型意义、最能反映新闻事实本身的典型音响能增强记者播报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典型音响所产生的听觉效应是任何文字表述都难于达到的。如果采访的现场是音乐节,当时歌手演唱的声音、歌迷们兴奋的喝彩声、节目播报的声音、人群窃窃私语的声音,都可以作为背景音去使用,调动并渲染听众的情绪,达到预期的宣传报道效果。
(三)在紧急情况下,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重大灾害当中。比如地震发生后,当地通讯、电力、道路等中断,能获知外界信息的通道,就是广播。报社、电视台等采访设备使用和传送较为复杂,而广播现场连线只需要有通讯信号即可。灾难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受众能够了解到最新的进展。2008年汶川地震中,第一条地震快讯,就是在震后不到半小时,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出的,将新闻的时效性发挥到极致。记者通过现场连线,第一时间将灾区现场情况通报给社会各界,及时播报中央的救灾措施,通过电波给人带来温暖和鼓励。
另外,广播连线可以和听众形成互动,借助广播连线将听众对民众的祝福送到灾区,帮助他们重新燃起美好生活的希望。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之声在其直播节目《救援》中,设置了“寻亲纸条”“平安纸条”这样一个环节,有专人看守电话,滚动播出听众的需求。大灾大难面前,恰当地显示了人文关怀。
(一)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记者在接到选题后,要尽快投入到新闻构思布局中,把可能出现的任何意外情况一定要事先想到,做好应对工作。因为时间紧急,采访中涉及到的采访对象要尽快想办法联系,向他表明采访目的。在连线之前,尽可能多地和被采访者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沟通。
如果是新闻事件,就要尽可能多地去了解新闻背景,准备工作尽可能做得充分细致,多设计几种方案,保证临场不慌乱,有条不紊。
比如案件审判发布会的现场连线,在这之前,记者需要了解案件的性质,案件可能涉及的法律知识,还有社会对案件的舆论情况,这些都有助于现场的采访提问。
(二)合理取舍现场信息
广播是以线性传播为主的一种媒体。它的传播是单方向、直线性传播。受众的听觉对声音接受有一定的局限,这就要求记者更加精心地取舍信息。如果记者对现场的信息不加选择堆砌进去,那么,冗长而杂乱的信息就会使受众把握不住要领,越听越糊涂,甚至可能产生厌烦情绪。
受众固然要求新闻有较大的信息量,但更要求精要的、能和自己产生共鸣的信息。恰当取舍采访现场的各类信息,要有针对性。选择那些最能够突出主题、最有新闻价值的信息。从受众感兴趣的切入点入手,将主要事实尽快呈现。采访的对象也应当是事件的直接参与人,对于边缘人物要大胆舍弃。
(三)控制报道节奏
节奏原是音乐中有规律出现的强弱快慢的变化。“一张一驰,文武之道”,新闻报道亦不例外。新闻是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事实的报道。这里所说的新闻报道节奏,是指记者在组织语言时,可以赋予内容节奏感,让新闻文本疏密相间,富有韵律,使新闻具有可读性。
首先,为了吸引受众,需要在连线的开始阶段留有悬念,不能一开始就把连线内容和盘托出。如果事情一开始就透明了,那听众对接下来要报道的事实,就不会有耐心再继续听下去了。
其次,在叙述事件、描写人物时,粗写与细写要配置得当,不能平均用力,不分主次。对露情显志处要浓墨重彩,对背景资料或者一些细节的描写,要平和一些,轻拢慢捻。
(四)让听众眼中有物
连线是要把在现场看到和感受到而听众无法看到的呈现给受众,这就要求讲述要有画面感和现场感。新闻现场永远是最有说服力的。在现场,你所传达出来的是活跃的、正在发生的、具有“画面感”的声音。随着时间的变化,轻易带着听众感受时空的变化。让听众通过记者的播报实现“身临现场”、与新闻同步。
画面感是为内容服务的。我曾经做过一篇连线报道,是《洋教练大兴教足球》。除了细致报道教练怎么教孩子们踢足球以外,笔者想从孩子们的课堂反应下功夫,让听众全方位感受这堂足球课的魅力。于是,又问孩子们对洋教练的印象怎么样?有没有因此增加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孩子们马上回答,觉得他很帅。洋教练这种上课的体验方式,也很新鲜。他们对洋教练的第一印象都很好。很多女孩子现在对足球也很有兴趣,表示会利用课余时间多多练习。让这篇报道显得很有亲切感和画面感,让人听了感到很有趣。
在现场还有一个疑问就是,孩子们上课都能否听懂全程英文的授课?大家都说虽然有时候听不懂,但是只要可以看着老师的动作,很快就会学到动作要领。
另外,记者在连线报道的同时,还对学校的中国教练们进行了采访,第一时间了解他们对洋教练足球课堂表现的评价。他们说,通过这一周的接触,也感受到了彼此之间授课方式的不同。比如,本学校老师上课前更多地做一些准备运动,比如慢跑、热、韧带拉伸等这些动作。而洋教练更多的是增加孩子们触球的机会。刚开始的热身可能就是慢速的触球,原地颠球、带球等,然后不断增加难度和速度。所以洋教练是一直围绕着球本身来做运动。
北师大大兴附中副校长也表示,在青训上学校应该多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同时更大限度地开放高校资源,和其他高校一起联合,共享外教教學,欢迎更多青少年参与到体育运动当中。
通过这些连线内容,可以全方位地让受众从中了解洋教练的神秘、中国足球课堂的日益开放等,虽然没有用话语直接表达出来,但是连线内容中的每一件事情的选取和描述都是用了心思的。
(五)深挖细节出亮点
报道新闻,要努力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故事,这就需要记者要有独特的采访能力和捕捉更新颖的视角。一篇报道,如果没有故事性和独到性,就没有可听价值。要有结局,有情节,有悬念,有高潮。笔者曾经做过一篇连线报道,当时是在大兴区饮鹿池一辆快递三轮车上出现一条蟒蛇,需要紧急处置。当时到达现场时,消防员们已经把蛇放到了一个透明整理箱里。它当时几乎一动不动,当时也没太在意,就觉得已经掌握了一些背景资料了,加上本身对蛇有些恐惧心理,就没积极提问。
一同去采访的其他台记者比较勇敢,一直观察这条蟒蛇,突然问了一个问题,说这条蛇现在为什么一动不动?是睡觉了吗?消防人员回答,说可能是的,把它带回来后,它就一直不活跃。站在新闻报道的视角,这可能是一个比较鲜活的亮点,也是一个容易被人忽略的细节。于是笔者将这个信息点和蛇的外观和体长等信息,都写在了新闻里,通过对自身感受的描述,让受众感受现场氛围。让连线的内容显得更加具体,多角度展现新闻事件的全貌。
演播室主持人问:野生动物保护中心工作人员来到之后,对它怎么进行处理的?当时野生动物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种蛇北京这边很少见。经过相关调查,初步判断这条蛇可能是被走私或者贩卖过来的。被人饲养之后,偷偷跑出来,或者走丢了。如果没有被及时发现,它不能成活,尤其到冬天。因为适宜它的温度是27度、28度,而且还得有湿度的要求。
现阶段,连线报道被广播媒体广泛应用。连线报道作为直达现场的报道形式,成为广播媒体扬长避短、扩大影响力的有效手段。广播记者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通过“连线”对新闻事件进行现场同步报道。直接面向听众述说新闻、描绘现场,现场感、画面感都非常强。
熟练掌握现场连线报道的基本技能,是广播记者需要具备的职业素质。只有这样,现场连线记者才能够快速地应对新闻现场不断变化的情况,让广大受众直观、准确地了解新闻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