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可馨
摘要:政治参与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大学生群体作为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其政治参与情况对社会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主要从政治心理维度,分析政治知识、满意度、民主或权威意识、政治效能感对大学生投票以外的其他形式的政治参与的影响,研究发现政治知识与外部效能感对大学生政治参与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期望此发现能够对今后推动大学生政治参与奠定实证基础。
关键词:大学生政治参与,政治知识,政治效能感
一、研究缘起
公民的政治参与一直是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重点关注的问题。如今大学生群体的活跃度越来越高,大学生多方面的行为都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大学生群体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国知识文化的最高水平,也是一国今后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政治参与作为政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其政治参与意识与行为可能直接影响到一国的政治发展情况,因此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基本情况与影响因素,以期对今后推动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提供实证依据,进一步推动我国民主政治的良性发展。
二、文献综述
政治参与作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问题,国内近十年来的研究视角也比较多元化。王绍光(2008)分析了从古至今,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传统社会结构——蜂窝型结构,在不同时期对政治参与的不同影响。信任、社会网络因素对政治参与不具统计显著性;而社会资本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城市居民的政治参与,其中社团参与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社会网络资源越多者,越可能参与维权抗争。布迪厄文化资本概念的提出事实上构成了对政治现代化理论的挑战。教育水平是体制化文化资本的一种体现,文化资本的外延大于教育水平。
总的来说,国内知名学者对公民政治参与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三条主线。第一条是从外部因素的影响来考察,重点分析传统文化与社会结构、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社会地位等对国内政治参与的影响;第二条主线是从内部因素即个体心理角来考察,分析政治心理因素对政治参与的影响,主要包括了政治效能感、政治知识、政治满意度、权威主义人格等;第三条主线则是以互联网的普及为大背景,在此条件下分析政治参与的新形式、新问题。
三、研究设计
(一) 研究假设
基于以上的回顾与思路分析,本文决定从政治心理维度来进行研究,我们提出了如下研究问题。
1、国家认同感、权威人格和政治效能感对国家满意度有正向影响,民主人格对国家满意度有负向影响,民主人格与政治效能感对个人满意度有正向影响。
2、满意度与政治知识对政治参与有正向影响。
3、国家认同感、权威人格、民主人格、政治效能感、满意度与政治知识对政治参与有直接正向影响。
(二)统计模型与使用数据
本文主要使用中国国家调查数据库(CNSDA)中“网民意识调查合并数据2014公开版”的问卷进行研究。数据收集时间为2012-2015年,原始样本数据4231个,因为本文研究大学生群体的情况,因此通过选择个案的方式选取了职业为在校读书和受教育程度为本科及以上的有效数据样本661个,将其作为本研究的样本总量。
(三)测量变量
1.因变量——政治参与概念的界定
较为狭窄的政治参与概念界定主要是投票和选举活动;而比较宽泛的将表明政治兴趣、参加政治讨论和辩论等也视为政治参与。投票虽然是制度化程度最高的一种,但是高制度化又致使投票成为传递公民政治偏好与态度倾向的一种最弱的政治参与形式。而其他政治参与行为似乎更能反映和体现公民政治参与的主观意愿与真实心态。(王丽萍、方然,2010)而且大学生群体参与投票的机会较少,表明政治兴趣、参加政治讨论等机会较多,因此本文的政治参与主要从表明政治兴趣、参加政治讨论等行为来测量。
2.控制变量
根据研究假设,本文将在研究中纳入以下控制变量,分别为:性别、民族、政治面貌、年龄。将性别进行0-1编码,以女性为参照组;将民族进行0-1编码,少数民族为参照组;将政治面貌进行0-1编码,以无党派为参照组(将民主党派个案缺失),年龄为定距变量。
3.预测变量
本文的预测变量主要从“政治心理”维度出发,包括:满意度、政治知识、政治效能感、国家认同感、权威人格与民主人格。
满意度变量组包括两个变量,一个是对个人总体情况的评价——个人满意度,一个是对国家整体感受的评价——个人满意度。通过采用主成分法进行分析,经最大方差旋转提取两个公因子,将“您觉得自己在社会上大概属于哪个阶层的人群?总体而言,你觉得自己现在幸福吗?对自己前途和命运,您的态度是什么?”三个变量命名为“个人满意度”、将“总体而言,您对目前我们国家的政治社会现状满意吗?对我国的前途命运,您的态度是什么?”两个变量命名为“国家满意度”。通过因子分析得KMO值为0.643,说明可以做因子分析。提取方差贡献率为62.739%。
政治知识主要包括对职位人物的认识、对政府体系制度和最近政治资讯的了解。(万斌)本文在政治知识的测量中,通过采用主成分法进行分析,经最大方差旋转提取两个公因子,根据问题的内容将其分别命名为“非通识政治知识”与“通识性政治知识”。因子分析得KMO值为0.859,说明适合做因子分析。提取方差贡献率为43.726%。
四、结论与讨论
1、本文发现大学生群体的政治参与程度整体较高。其中男性比女性更为积极,这一点与以往农村地区、欠发达地区研究基本一致。若要使政治参与跨越性别的鸿沟,个人认为应该削弱传统“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等性别不平等的思想观念,鼓励女性关心政治、积极参与政治问题的讨论。
2、政治知识对政治参与有正向影响,满意度则不直接影响政治参与。万斌(2010)的研究对象为浙中城乡居民,因而在研究中对政治知识的定义主要指公民对政府体系运作及民主权利的认识。发现两种类型的政治知识对政治参与都有影响,且非通识政治知识对政治参与的影响程度大于通识性政治知识的影响,说明了深厚的知识功底越能提高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国家滿意度与个人满意度均不影响政治参与,未能验证假设,这与王丽萍(2010)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说明了大学生群体关心政治,积极参与政治问题的讨论等并不是由于对国家和个人的满意与否而导致,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因为他们较高的受教育程度与政治文化素养,使关心国内外政治问题、参与政治讨论等已经内化为他们的一种日常习惯,因此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正外部性。
参考文献:
胡荣,2007,《农民上访与政治信任的流失》,《社会学研究》第3期
——,2015,《中国人的政治效能感、政治参与和警察信任》,《社会学研究》第01期
史卫民、郑建君、李国强、涂锋,2013,《中国公民政策参与研究》,334~366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万斌、章秀英,2010,《社会地位、政治心理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影响及其路径》,《社会科学战线》第02期
王丽萍、方然,2010,《参与还是不参与: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社会心理分析——基于一项调查的考察与分析》,《政治学研究》第02期
王绍光,2008,《政治文化与社会结构对政治参与的影响》,《清华大学学报》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