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能力

2019-09-10 21:48吴秀霞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129期
关键词:凡卡果园想象力

吴秀霞

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创新,这就需要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时代赋予人民教师的重任。小学语文教育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激发兴趣,诱发学生创新精神

成功的教学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开发智力及培养能力的有效动力。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小学语文教材文质兼美这一优点,创设丰富多彩的情景去感染学生,让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积极主动地去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如,《草原》第一自然段中,作者老舍先生用优美的语言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如诗如画的草原风光图,表达他对草原无比热爱的感情。上课时,笔者先播放视频,让学生欣赏草原那美丽的风光,让学生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中。从而激发了学生走进文本,去寻找优美的语言来描述草原那奇丽无比的风光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很快就进入到了主动读书的活动中。只要我们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能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培养想象力,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想象力推动着世界的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小学生的想象力特别丰富,教师在教学中若能依据教材提供的某个节点来启发学生想像的发散点,就能帮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想象中巩固对知识的掌握,培养创新思维。

如,学习《凡卡》一文时,大家知道凡卡的信封没有写具体的地址,都清楚地知道凡卡的爷爷肯定收不到信,凡卡的命运是不会改变的。在教学中笔者打破这种定向思维,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爷爷收到了信,凡卡能回到乡下过上幸福的生活吗?”在笔者的启发下,学生想象思维高度活跃,创新能力得到质的飞跃,纷纷举手发言,各抒己见:有的认为凡卡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他们说凡卡回到乡下会去找活干:给人擦皮鞋、帮菲吉卡放羊……他可以养活自己;有的认为凡卡的命运不会改变。因为若是爷爷有能力,当初怎么会舍得让唯一的孙子远离他呢?最后,通过交流讨论,终于认识到:不管在哪,凡卡都是死路一条——沙皇统治的黑暗社会根本就没有穷人的活路。

想象力的发展往往又受到观察力的影响。因此,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在指导观察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學中,我们可引导学生有顺序地对事物进行观察,抓住其特点来展开合理的想像。那一次学生在阅读时对“神奇果园”产生了兴趣。于是,笔者随即设计了这样一堂课:先让学生看几种瓜果图片,要求他们细心观察,动脑筋口述它们的形状、颜色,同时通过品尝或查资料,了解这些瓜果的味道。再根据自己的想像,画出一个果园,把自己喜爱的果树都画出来。他们插上美丽的翅膀,自由地翱翔在想像的广阔天空里,把美术课学到的知识运用上来,创作出了一幅幅美丽的果园。最后让孩子们自己当向导向同学介绍自己的果园,并写下来,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我笔抒我情”。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注重质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得先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1.引导积极思考,善于发现问题

为了提高质疑的质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笔者经常采用“讨论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或组织小型的课堂辩论会,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各抒己见。每学完一课笔者都会这样启发学生:你对这篇课文还有什么疑问或者还有什么弄不懂的地方?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成为勇敢的质疑者。如教了《穷人》一文后,就有学生问:“桑娜和渔夫能养活西蒙的两个孩子吗?”当时,笔者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大家畅所欲言:有的说渔夫一家的生活越来越艰难,可是他们仍无怨无悔……而有的则说他们一家过得很开心。有一次,他们在海边捡贝壳时,捡到一颗大珍珠,卖了好价钱,一家人过着幸福的生活……这样让学生凭借教材在求异中创新。

2.改变教学观念,鼓励大胆质疑

问答式的传统教学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更新观念,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导,让课堂成为学生探索知识的天地。如,在学习《金色的鱼钩》一文时,学生提出:“鱼钩上长满了红锈,为什么还会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像这样颇有分量的疑问,说明学生是动了脑筋的。笔者抓住这一闪光点,对学生进行肯定,再诱导他们互相讨论,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艰巨又具有深远意义的任务。笔者坚信,只要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那么一批批创新型人才必将脱颖而出。

猜你喜欢
凡卡果园想象力
《凡卡》续写
呼噜猪的大果园
果园
想象力
夏日果园
克隆快乐
丰富情感,打造朗读底座
6月,尽情发挥你的想象力
知识漫画
集中扫描动词,想象透视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