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妮娜
摘 要:语文实践活动是为了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通过实践,学生不仅可以获得语文知识,还能提升自己的能力。因此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实践学习;小学阶段;语文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明白实践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语文是小学基础科目,也是一门开放课程。教师教学不能只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所谓“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实践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中主动学习,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一、积极开展实践学习,增加语文学习乐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探索世界有着强烈的欲望,现代教学工具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拓宽学生认识世界的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水平的提高,學生对于知识的渴求越来越大,对课堂的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需要为学生构建内容丰富、富有趣味性的课堂。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语文课堂以教师讲知识,学生听知识为主,时间一长学生便没有了兴趣。尤其是小学生,这一阶段的孩子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能够有参与性的活动。语文实践活动,符合这一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充分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在实践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孩子们能够通过实践直接获取知识,积累经验。语文实践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加教学活动的趣味,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开展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使学生爱上语文,主动学习语文。例如,在学习古诗时,我组织古诗朗诵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古诗的魅力。在学习童话故事时,我开展了童话观影活动,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为学生播放童话故事影片,激发学生对编写童话故事的乐趣,并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拓宽的思维,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构造自己的童话世界,向他人讲出自己编写的童话故事。
二、结合生活进行实践,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填鸭式教学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却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深挖课本内容,结合现实生活进行实践,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课本内容是人们由生活实践总结出来的,因此,教学不能脱离生活实际。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学生走进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运用知识,掌握知识。例如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一)》《牛郎织女(二)》讲述的都是民间故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教会学生正确读出生字生词,一方面需要引导学生感悟民间故事中主人公的优秀品质,体会故事歌颂的优良品德。在学习课文前我为学生布置搜集民间故事的任务,让学生听家里的爷爷奶奶等长辈讲民间故事,并将听到的故事简单记录下来,在课堂中分享给其他同学。此外,生字生词的学生也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生通过工具书解决文章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并做好标注。通过课前的实践学习,学生对民间故事有了一定了解,在学习过程中降低了学习难度,而且字词的解决节省了课堂大部分时间,使得我预留了更多时间给学生讲故事。在讲故事环节,一些学生运用了学过的成语,把故事讲得生动形象,十分精彩,获得同学们的掌声。由此可见,结合生活进行实践,可以拉近学生与语文的距离,让学生意识到书中的作品来源于生活,并且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加深印象,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三、实践学习提升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不同学段的小学生在实践学习中能够获得不同的提升。低年级学生刚刚开始学习生活,对于语文科学并不熟悉,因此这一阶段的学生开展语文实践,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为日后语文学习奠定基础。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语文基础,这一阶段的语文实践活动侧重于知识探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探究,激发学生创造力。高年级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一阶段的实践活动侧重于语言能力、组织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训练。整体来说,实践学习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在班级内组织演讲比赛,学生在演讲过程中既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由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再比如开展口语交际活动,学生在交流、辩论过程中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语文组织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等。不同的实践活动对学生具有不同的影响,教师需要合理开展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语文实践学习对小学生学习语文具有重要影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效改善传统语文教学,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并且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有助于锻炼学生各方面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邢胜月. 关于小学语文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分析[J]. 学周刊:C,2012(9):143-143.
[2]岳辉. 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的认识与思考[J]. 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08(8):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