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娟
摘 要:作文教学,批改是一个重要环节,一般地说,学生通过老师批改这一环节就能知道自己作文存在的缺点,以便扬长避短。但实际上,仅老师批改,学生收效甚微。因为改好的作文发下后,学生往往只是看多少分,或粗略看看评语。大部分學生,对老师评语的含义不能真正内化和理解。而面批作文,虽效果明显,但老师精力有限,学生时间受限,很难“一对一”地实施。至于老师讲评,学生则被动地听,依然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键字:作文;批改;准备;步骤
为了扭转作文批改的被动局面,从前几年起,我就在“引导学生批改作文”上作了积极地尝试,这里,想与大家一起交流,以臻完备。
一、改前准备
1、整体把脉。改前,老师对全班作文粗略浏览,有个整体印象,做到心中有数,并把作文翻到要批改的那页,改时依次发下。学生暂不看改谁的,避免心理天平上的倾斜,造成打分的不公。
2、小组划分。小组的划分,一般情况下,8人一组;他们自愿结合。每组推荐正、副组长一名。这样,为和谐人际关系作了心理保证。
3、师范批改。老师在引导学生修改前,先与学生一块共改一篇作文,让学生明白批改事项,充分做好批改前的准备。教师在修改时,引导学生从内容、结构、语言三个方面入手,教师据此分析要改的作文,以利于学生修改时有个抓手,从而在修改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内容方面,主要看他作文的主旨,所表现的内容涉及到那些人和事,指出在写人和叙事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既指导了学生写作构思过程,又很好地引导了学生以后的写作方法。其次,要引导学生从修改文章的整体入手,看结构是否完整,构思是否新颖和奇巧。再次,还要在语言上分析作文中用词是否准备、生动传神,使用的修辞方法是否恰当等。
试举例说明:
【原文】……第二天,段倩发作业本时,不小心掉下了一本,许强见了,假装低下头往上面吐了一口唾沫,(语言不明确;此处加上许强的神态描写更为传神。)段倩已经看见了,但是她还是没说一句话,捡起来,擦去上面的唾沫,(用什么擦,怎样擦,不清晰,段倩的品格刻画不细致。)递给了许强。许强接过来,愣愣地站在那儿,不知所措了,过来一会才醒过神来,咕哝了一句:“什么?怎么会是我的?”他的脸第一次刷的红了……(此处要写出许强的心理活动)然后低下头,似乎在忏悔,在思忖。
【改文】
第二天,段倩发作业本时,不小心掉下了一本,许强见了,假装低下头往上面吐了一口唾沫,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写在他的嘴角,他又抬头不怀好意地斜眼看着段倩的反应。其实,这一期段倩已经看见了,但是她还是一句话没说,捡起作业本,用卫生纸轻轻擦去上面的唾沫,然后递给了许强。许强接过来一看,愣在了那儿,不知所措,过了一会才醒过神来,咕哝了一句:“什么?怎么会是自己的?”他的脸第一次刷的红了……幕幕往事尽现眼前,从前曾对段倩故意捉弄,而今被捉弄的竟是自己,他低下头,似乎在忏悔,在思忖……
【点评】情节设计巧妙。文中的许强捉弄别人不成,反“耍”了自己,现实中不乏其人,真实有代表性,充满了校园生活气息,同时也给那些爱搞恶作剧的人提了一个醒儿:同学之间要诚实友善,做真人,突出了主题。
二、具体步骤
这部分师由独立到合作,由课内到课外的过程。
1、重温要求。明确此次作文的写作要求、重点和训练目标。
2、整体感知。读要改的作文1-2遍,思考:该文是否符合训练要求,给自己的整体印象是什么。然后确定档次,依据考试评分标准给内容卷面分别打分,把读后感最深的一句话作为评语的第一句,肯定其优点。
3、细改详评。此环节是继续找出优缺点,大到篇章结构,小至句子词语,甚至标点。看主题是否鲜明、构思是否新巧,看材料的取舍、详略的安排是否合理,是否注意过度、照应,还要看开头是否明快靓丽、结尾是否简介有力,并找出语病、错别字等存在的问题,最后补全评语。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突出感受写在眉批处。
4、朗读欣赏。批改完毕,各小组把推荐的优秀文章在班级朗读,读完后,批改者不说出内容的分值与评语,由其他同学打分评价,各抒己见。最后,批改者读出分值与评语。若大家的意见有较大的分歧,再一起讨论,统一认识。这样,学生就会认真地对待所批改的作文。
5、教师验收。老师查看学生的批改是否妥帖,主要看文章的实际与评语、分数是否相当。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避免给批改者或被批者误导。
三、张贴上墙
把优秀的、有代表性的以及少数的二次作文,将原文与批改情况一并贴在“学习园地”栏里,供大家学习、讨论、交流。
学生批改作文的作用:改老师一人的意见为大家的意见,调动学生共同参与的积极性,具有鲜明的课改理念;同学之间能知己知彼,相互取长补短;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及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具有合作精神及竞争意识。
笔者尝试用此方法并辅以其它方法批改作文已多年,其效果明显。特别对于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通过“改、思、议、听、写、看”等一系列活动,他们都有所感悟,有所启迪,有所提高。
几年来,学生习作曾多次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多人次在各类作文竞赛中获奖。其实,这种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我将继续探索下去,力求收到尽可能好的实效。
参考文献
[1]张俊华.农村学生作文评改之我见[J].考试周刊.2014(49)
[2]刘诗章.浅谈中学语文议论文写作教学[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