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华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不计其数的优秀诗歌。这些诗歌汇聚了哲学思想、人生经验以及审美情趣。通过朗读和欣赏这些诗歌,可以丰富我们的认知,拓宽眼界,同时增加美好的人生体验,进而跳出思维的约束,成长为一个情趣高雅的人。
亚里士多德说过,诗的起源在于人的天性,这样的论断对诗歌的创作经历和表现形式做了突出的概括。关于诗歌的作用,大家形成的共识是:诗以言志。就是说创作的诗歌,可以抒发诗人的情感意志,表达丰富的感情。鲁迅先生对于诗歌的定义则更加深刻,他说诗是醒过来的人发出的真实声音。鉴于上述对于诗歌的理解,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写好诗歌呢?笔者认为,应该让学生懂得诗歌的特点。
一、分析诗歌的显著特征
1.强烈的抒情色彩。诗歌是从诗人的心灵中迸发出的最真实、最强烈的声音,可以说没有感情的诗歌是不存在的。强烈的感情色彩,便是诗歌最突出的要素。纵观古今中外的诗歌作品,都以抒情见长,字里行间饱含诗人浓烈而真挚的个人情感。例如,部编版九上的《我爱这土地》,便寄托了诗人丰富的情感,抒发了对祖国深沉而厚重的爱,读来令人动容。
2.语言的韵律感。诗歌是凝练的语言艺术,有强烈的韵律之美。可以说,没有节奏就不会产生诗歌。诗歌的字里行间,寄托了诗人丰富的情感,必然会产生节奏和韵律。韵律感分明的诗歌,读起来琅琅上口,隽永和谐。朱光潜先生曾经指出,诗歌与音乐和舞蹈组成了三位一体的混合艺术。这三者是共通的,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突出的节奏。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古代的诗歌都是从歌谣演变而来的了。在毛泽东所作的《沁园春·雪》中,语言的韵律感体现得非常完美,对偶句层出不穷,颇有排山倒海、气壮山河之势,给读者强烈的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
3.精彩的意象。诗歌的情感寄托在饱含深情的艺术形象上,为读者打造了引人入胜的情境,用来引导和激发读者的情感走向,唤起读者的热情,并且引发读者的共鸣和联想。诗人在作品中的意象非常丰富,可以通过不同特征的意象进行迁移运用。把感情投射在新的意象中,给读者带来新奇的感受,也能引发最强烈的心灵共鸣。例如,在九上余光中的《乡愁》中,诗人刻画了几种意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以及期盼两岸统一的强烈感情。
二、指导学生学习写诗的有效方法
部编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题是引导学生创作诗歌。有的学生读诗时兴趣盎然,但是说到创作便闻声色变,关键原因是他们过分抬高了诗歌的高雅特性,总认为那是遥不可及的事情。其实不然,诗歌人人都可以写,只要心中有真情,脑中有意象,用上语言的包装,情感便可以诉诸笔端。所以,在教学中,笔者便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方法,让学生自由创作,突破原有的思维限制,以兴趣为指引,引导他们在诗歌的道路上愈走愈宽。
1.通过丰富的想象创作
诗歌的魅力在于,它可以通过丰富的想象,让平凡的事物发散出耀眼的光辉。可以说,想象是诗歌的灵魂,也是美的来源。好的想象可以成就一首好诗。诗歌的强大生命力都是被想象赋予的。很难想象,没有想象的诗歌,该是多么晦涩难懂。在诗歌中,如果学生拥有丰富的想象力,便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给读者带来精彩的感受,或者可以从一些平凡的事物中读出不平凡的哲理,也是别样的收获。例如,学生在抒写赞美教师的诗歌中,另辟蹊径,不是把教师比作蜡烛、园丁、灵魂的工程师,而是以铺路石作比,突出了教师托举学生,希望学生成才的真挚感情。
2.引导学生用真挚的感情写诗
在生活中,我们极力追求真善美,创作诗歌时,也要追寻诗歌的感情真挚。因为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声音,才是最真实最可贵的。那些在生活中能够真切打动心灵的内容,便可以鼓励学生及时记录下来,用诗的形式,从而让读者产生心灵的震撼,让诗歌变得更加有意义。所以,笔者在教学时,便鼓励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千万不能无病呻吟,写一些假、大、空的句子,这样诗歌就失去了灵魂,毫无生机和活力。
3.用诗歌的格式创作
有了真挚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后,那么落实到纸面上的诗歌格式,也是应该注意的。在分行的时候,除了要求按内容分行或者按句子分行外,还要在语言方面多多锤炼。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二是打破常规的组合方式。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承载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和瑰丽的想象。通过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体现出作者的独特情感。这些美妙的修辞就像给诗歌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让诗歌的意象更加丰满,情感更加充沛。尤其对于诗歌来讲,象征手法是诗歌中最常用的手段。就像冰心的《繁星》中,多次用鮮花、星星这些美好的事物来比喻童心、儿童,让人感觉温馨可爱。例如,我班学生在表达朋友之间的情谊时,把自己对朋友的思念都放在折叠的千纸鹤上,目之所及,心之所思,意象丰满,情感生动,读来特别让人感动。
对于组织语言,另外一个方面则是打破常规,突破常理。这样崭新的组合非常巧妙,可以使诗歌具有跳跃性的思维,超越普通的语法结构,组合灵活。例如,有的时候可以把不同感官的词语进行交错组合,给人带来新奇的感受。这也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通感。在语言的锤炼上,要指导学生在锤字炼句上下功夫,学生一定可以把诗歌写得越来越精巧,内容也会越来越丰富。
其实教学诗歌并不难,只要遵循上述基本要求,发挥想象,赋予文字充沛的感情,再辅以多样化的格式,就可以写出意境和语言兼美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