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琳丽
1917年蔡元培先生在北京神州学会的邀请下发表了《美育代宗教说》的演讲,他认为实行美育是改造国民性、提高国民素质的必由之路,当然蔡先生所指向的是全体国民,以期改造整个社会面貌,早在蔡先生提出“美育代宗教说”之前,专业的术科教育就先行一步,率先在中华大地如火如荼的展开了美术教育实践。1911年至1938年,大批学子留洋回国,无数公立抑或是私立的美术院校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全国各地,一时间,中国的术科美术教育从无到有,从上海建立了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再到在北京建立国立北京高等美术专科学校,以及武昌和苏州的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及私立苏州美术专科学校等等,这些学校以勇猛的姿态作为先行者探索着现代美术教育的道路。
师范学堂的建立正式成为了中国美术教育的开端。1902年由李瑞清创立的两江师范学堂是我国最早的师范学堂。在早期,学生并无专门的方向,需学习图画、手工、音乐等各门课程,随着分科制的引入,特别添设了图画手工科,该科在学制及课程设置等方面,基本上是沿用西方有关学科的模式,专业学习图画手工课。两江师范学堂的课程设置十分丰富,不仅中西兼备,而且艺术与实用并重。从绘画课程设置来看,两江师范学堂在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之外,更注重培养学生们的人文素养,这与美术工场带有商业性的技艺教育不同,师范学堂的教育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此外教授的内容也更加丰富。两江师范学堂的美术教育受日本的影响颇为深刻,从师资的引进可见一斑,西画和图案聘请旦理宽之助、盐见竟等日本教习担任,手工课教师也是来自日本教习一户清方和杉田捻。
专业美术学校的兴起使中国的美术教育掀开了新的篇章,上海美专是中国第一所私立的美术学校。在《创立上海图画院宣言》中,创始人刘海粟提出“我们要发展东方固有的艺术,研究西方艺术的蕴奥”说明在成立之初,新的美术学院就提出了中西并蓄的呼号,但在成立之初,由于师资力量的原因,开设的课程极少,设备也十分简陋:
美专创立的时候,原无可据亦无可借鉴者,且因限于私人经济,亦无从宏大其规模,科目门类既未完全,设备亦级简单……一九一六年一月绘画科正科修业期限改为二年,选科分设八种由学者选学之;六月改绘画科为西洋画科,定修业期限为三年,学实技外并重各种原理,添设透视学、美学、美术史,废选科。
上海美专的学制及课程历经了多次调整与变更。1914年,陈抱一在上海美术图画院工作时,他在教学中力图改变传统的以临摹为主的学习方式,他希望以新的方式來革新美术的教学,为此他尝试将静物写生带入课堂,此时上海图画院的美术教学开始正式引入西方模式,同西方接轨。刘海粟曾去日本东京参观了日本“帝展”,刘海粟的游日经历给上海美专的课程设置带来了至关重要的变革,开设了旅行写生丰富了上海美专的课程,转变了传统的以临摹和室内写生为主的课程模式。
1920年后,上海美专的课程设置趋渐成熟,基本分为四个系科,西洋画科、国画科以及高等师范科和初级师范科。作为一所新式的美术学校,学生以学习西画为主,在开办国画科时不仅给学生讲授技法,更予以理论补给。1923年,时年27岁的潘天寿来到上海美专任教,担任中国画和美术史的老师。刘海粟在晚年曾谈及为何请潘天寿担任上海美专国画科教师的原因“一方面因为他是师范出身,能讲课,有的国画家能画不能讲,所以我请他来教国画……他当时教中国绘画史课,那个时候,只有我们美专开设了这门课,没有先例的,当然也没有现成的教科书。他就自己动手编教材,找中国的和日本的参考资料,编了一本《中国绘画史》,这是我们美专最早用的绘画史教材。”上海美专是中国较早开设绘画史课程的学校,一切都是在摸索中前行,所出的教材更是成为中国美术史写作的奠基之作,在中西兼行的道路上,在重技法实践的过程中,仍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这是在早期美术教育中具有开拓性的一面。
在我国第一所私立美术学校---上海美专办的轰轰烈烈之际,传统绘画渊源深厚的北京也建立了第一所国立美术学院——国立北京美术学校(后改名为国立美术专门学校),与上海美专有着开放西化的风气不同,国立北京美术专科学校以中国画教学为主。开办之初,开办了三个系科,分别是中国画系、西洋画系与图案画系。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画系的学生也学习西洋画,图案画,西洋画系的学生也学习中国画、图案画,图案画系也是如此。这种教学模式与方法并不把学生囿于某一专业内,而是培养广达强识的全才。在这种环境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具有宽松的创作环境,中西交融的尝试与探索屡见不鲜,王悦之曾在油画布或中国画的绢绫上,采用中国画的造型语言绘制油画作品,甚至油画采用中国画的装裱方式。在西化的风潮下,国立北京美术专门学校的师生们探求西画与中国画的技法或材料的融合,对传统中国画进行革新与改良。
继上海美专建立后,苏州美专也建立起来,建立之初,只开设速成班,旨在培养实用型的美术人才,后由颇受欢迎,建立实用美术系,把实用美术与当时的社会发展相联系起来。
开办美术学院在兴办实业、发展科学的社会背景下似乎带有些许浪漫的意味,但是发展美术对于社会的功用不仅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更加具有实用的功效。生产工艺品、纺织行业、建筑行业都是与国计民生紧密相连的产业,美术教育与实业相接,于时代而言,更具紧迫性,符合社会的需要。苏州美专在这种时代大背景下,开展实用美术的课程,培养实用的美术人才,无疑是具有先进性的。
1928年,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初建,是继国立北京美术专科学校后又一国立的美术学校,初名为“国立艺术院”,初设绘画、图案、雕塑、建筑四个系,1932年又增设音乐系。与其他美术学校的系科设置不同的是,国立杭州艺专尤为重视中西融汇,为使中国画与西洋画各取所长,创新发展,把中国画科和西洋画科共设一系,即为绘画系。此外,国立杭州艺专特别重视素描的教学,学生在专科课程学习之前,通常会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学习素描,并且首次将雕塑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科进入美术学院的专业中。
自1911年上海美专成立,到国立北京美术专科学校,再到苏州美专及国立杭州艺专的成立,现代美术教育的理念、内容和方法被全面引入中国。几所美术学院从初创到发展时期,不断对美术教育进行改良和补充,从开始的向西方学习,到结合自身的国情,不断努力探索。在西风劲吹的浪潮下,应对西方思潮,美术学校的建立,课程的改进与完善,从侧面展现出对西方思潮的回应,不论是寻求中西融合的道路,还是坚守传统,无论是坚守艺的传承,还是探求技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美术教育发展之路,都绕不开“艺”与“技”这两个关键词,一方面是对专业课程的不断完善,另一方面是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因此,关于“艺”与“技”的探讨成为了很长一段时间内现代美术教育发展中的主要旋律。
【参考文献】
[1] 朱金楼、袁志煌:《刘海粟艺术文选》1987年10月版,第16页 第42页
[2] 赵力、余丁:《中国油画文献1542-2000》,2002年12月版,第824页
[3]卢狅:《潘天寿研究》1989年12月版,第27页
[4]颜文樑讲述,林文霞记录整理:《现代美术家画论·作品·生平 颜文樑》1982年12月版,第148页
[5]林风眠:《林风眠长短录》2014年1月版,第285页